双向文化导入,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2013-08-15董艳萍孙红卫
董艳萍,孙红卫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河北 沧州 061001)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颇为引人注目,但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语言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快,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 21世纪,英语在各个领域依然是强势语言。在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潮也持续不减。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中国家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背景知识在文化教学中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而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另一方的文化——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表达中国特色的文化,就无法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主体性,这显然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1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目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一些院校开设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主要讲授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等背景知识,但这些课程总体上是看重目的语文化而轻视本族语文化。笔者在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回访中发现,交流障碍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有接待客户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交流,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就是其中一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英语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熟悉本国文化,才能同世界进行融合交流。但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国外节日的细节,却不知如何表达最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无法用英语表达与中国特色有关的话题。在2012年的专业四级考试中,有一道关于端午节的测试题,答错的比例居然接近一半,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2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成因
形成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对跨文化交际的片面理解和对文化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一种双方的相互行为,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交际模式算不上真正的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还应该包括向目的语文化输出本国文化。交流除了意味着对目的语文化的接纳,同时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传播。而我们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交际的目的大多集中在吸收外来文化上,却很少有学生想到传播本国文化,这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对于说起圣诞节、情人节如数家珍,说起端午节的由来却一头雾水的学生来说,失去了中国宽厚文化底蕴做支撑,即使想表达中国文化也很迷茫。“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片面强调了汉语的负迁移作用,而忽视了其正迁移作用。刘润清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任何外来语言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外语界泰斗许国璋教授也承认,在说英语时不敢说完全不用汉语思维。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可能不受到汉语的干扰,但是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不应该是英语学习的障碍,而应成为学习的桥梁。因为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中国英语”是个客观存在。汪榕培教授甚至认为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主动学习一点“中国英语”也是必要的[3]。
3 导入中国文化,克服文化失语现象
从上面分析看出,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就要从重视本土文化入手,做到双向文化导入,将中国文化导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中国文化修养。
3.1 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强化学生的文化归属感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理念的培养者,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学理念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首先应从教师做起。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教好英语就可以了。但随着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地位的变化,单单教好目的语已远远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首先,英语教师应树立重视中国文化的观念,并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教育。据统计,获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把自己的母语文化放在第一位,可见母语文化这种强大的归属意识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是语言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另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成为具有双文化水平的教师。只有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才能做到英语教学中的有的放矢。教师平时也应该注意搜集英语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能力的提高。
3.2 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开展英语课堂上的中国文化教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文化素质选修课,一些英语教师尝试将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他们的目标是在以西方文学文化教学的主旋律下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在英语课堂开展中国文化教育。开设这些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使命感和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宽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英语语言能力。近几年,有些高职院校的英语选修课中出现了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概况》、《弟子规》等课程。在一些院校,这些课程很受欢迎,师生都体现出很强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3.3 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开辟第二课堂
由于目前的高职高专教材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例很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同异作对比,这种对比可以渗透到听、说、读、写、译多门课程中。以《英国国家概况》为例,《英国国家概况》是一门综合介绍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经济教育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等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时可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自主搜集一些中国文化知识,布置值日报告、作文、论文等形式的作业,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中西文化的对比。再比如一些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在这门课上学生则可以以导游的身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详尽的介绍,还可以结合地域文化做不同的演示。通过这些展示,学生从饮食、节日、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地域历史等方面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消除了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陌生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会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体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许多学生甚至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文化展示。除了教学实践,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国文化的实践场所。例如,在新年英语晚会上,西方经典剧目《威尼斯商人》和中国的《木兰从军》交相辉映,无疑为师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中西方文化学习欣赏的机会。
3.4 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促进教学发展
语言测试最主要是用于语言教学方面,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服务,所有与教学有关的测试对教学都有反拨作用,科学的测试会对教学起积极的作用[4]。2012年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中关于端午节的测试无疑给目前的英语教学一记警醒,失去了中国文化表述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不能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在 2012年 9月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口语测试中,就出现了关于中国功夫、饮食、戏曲和旅游胜地等中国文化的话题。这些英语测试题的调整也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英语教学在侧重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兼顾本民族文化的导入。在商务英语的测试环节,教师在考察学生基础的同时,适当将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入其中,考察学生对有中国特色词汇的拼读,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口语描述,翻译中国文化主题的文章,这些内容不仅使教师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也促使了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英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起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映出的中国文化教学的不足,在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走出失语的困境。
[1]王婷,徐泉.“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指瑕 [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5):17-19.
[2]张保宁.拓宽思路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J].外语教学,2002(2):92.
[3]汪榕培.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 [J].大学英语 ,2003(4):2-3.
[4]田春燕.试论公共英语口语测试(PETS)的有效性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