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资源生产力关系浅析
2013-08-15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于 水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环保,不改变传统二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发展就会越来越多的受到资源的限制。而绿色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它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的粗放核算体系,正确衡量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率,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增强环保意识,为我国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绿色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企业创造利润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固然重要,但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如果不顾一切的追逐利润而不履行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企业的光荣使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改善形象,增强公信力和商机,吸引更多的客户强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到足以转化为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时,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这一战略便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内在动因。其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只有重视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互利双赢和共赢。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实施绿色会计就是应保护环境要求,节约资源之举。因此,可以说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本身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资源的价值与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相关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当然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另外,环境信息的对外披露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内容和质量也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但由于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披露管理和规范还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存在着譬如披露范围不一致,过于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环境披露指标,积极引导企业实行和发展绿色会计。更要求我国企业响应时代需求,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三效统一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绿色会计与资源生产力关系
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想用会计来反映、计量和控制社会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三大效应的同步最优化。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经济建设也主要靠高消耗,高投入来拉动和促进,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较低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发展成本,无疑是一种粗暴或者说是单纯的增长,而不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国情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可取之举。资源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资源生产力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只有具体全面的认识资源的生产力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节约资源,促进三大效应的全面提升。
李含林在《论资源生产力与资源战略》中指出资源也是生产力,是存量性生产力,如果片面强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致使我国资源生产力发展走入盲目开发的陷阱。调整资源生产力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实施资源零增长战略,即在资源总产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未来预期收益。
为此,我国只有增强资源稀缺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源利用、再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权衡发展,为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三、结论
绿色会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分支,是提高资源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绿色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资源生产力的相关关系,才能更深刻的贯彻绿色会计在企业乃至在整个经济领域的实施与运行,才能更高效的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才能更有力的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2010(3)
[2]吴德军.唐国平.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会计研究.2012(1)
[3]李含林.论资源生产力与资源战略[J].生产力研究.1995(6)
[4]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