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商投资企业与区域经济、行业聚集的关系
2013-08-15谭艾妮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谭艾妮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虽有不少外资企业停产撤资,中国市场的“避风港效应”却也显露无疑。外商投资热钱不降反升,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总额相较2008年增加28%。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外来资本,对于我国30年来的经济腾飞确实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从1981年1.32亿美元,截止2011年,总投资额达到29931亿美元,翻了约15番。本文基于以上文献阅读,尝试对金融危机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现状做定性研究。
二、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投资地域集中于东部沿海
近20年,东部的外商投资企业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83%至85%,虽在97年香港金融危机时期投资额略有下降,但在2000年后以年均13%的速度迅猛上涨,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形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与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更是吸引超过60%的外商投资;相对而言,尽管中部与西部的年均增长率为15%,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等自然与政策因素,外商投资总量始终不及东部。
2.投资行业集中于制造业、房地产业
2004年至2011年显示,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价格开始上升,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企业投资额占外商投资总额从60%滑落至52%;受国内房地产行业良好势头,房地产行业外商投资额占投资总额比例从12.6%上升至13.3%;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商投资占比3%不到,可见改革开放30年,外商投资行业分布极不均衡。
3.绿地投资成为主要投资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外资企业进入我们门槛高,多是采用“绿地投资”的手段在华设厂。但此种方式,却有不少的负面效应。从2001年初起,我国国有单位员工相比2000年锐减460万;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从8102万减少到6704万人,不能排除与外商介入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关。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三、原因分析
1.廉价的劳动力与区位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在华设厂的主要目的是以出口为主,自然选择靠近港口的滨海城市,这一时期广东深圳东莞及上海地区尤为突出。具备自然条件、廉价劳动力及政策支持等优势,上海与广东的经济领跑全国其他省份直辖市,吸引更多的外商资金。此后,随着上海、广东两地外商投资增加与产业集聚,劳动力成本与土地价格迅速攀升,经济发展由点及面,逐步形成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圈格局,滚雪球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外商投资额也从广东、上海向周边辐射,江苏获得的外商投资在此期间增长迅猛,并在2004年超过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额最多的省份。经过20年发展积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已覆盖有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物流交通和基础设施,有效地扩大其市场辐射范围,区位优势愈加显著。
2.宜居的环境与浓厚的文化氛围
外商资金来源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资金大、多具有长期发展意向。特别是来自港澳台与新加坡等地的投资方,其本人或父辈从前是大陆居民(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因历史原因无法还乡。这部分投资商因其浓厚的乡土情结,投资家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另外,上海、广东今年来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居住条件更为宜人,亦成为侨胞回国的首选。
3.中西部起点落后,后期乏力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不具有天然港口,无法沟通海路两运。并且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之后,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工业体系不完整,势必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从而削弱企业竞争力。对投资方而言,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信息不及东部通畅,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等竞争劣势。最终,中西部地区“土地成本低,劳动力低廉”等优势无法发挥,人才纷纷东南飞,形成恶性循环,区域差异日益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辐射式发展,建立“3小时经济圈”。可以充分借鉴上海、广东两地的成功经验,对于中西部地区有目的地选取城市,如成都、武汉、重庆,实现“由点及面”的辐射式发展,再连通彼此,成都可与重庆相沟通,建立川渝经济圈。
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外资。纵观我国大陆架构,其特征明显。东部地区比邻太平洋,贯通海路陆路,适合发展对外加工贸易;中部地势平坦,人口众多,劳动成本低,适合工业发展;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发展重工业(石油化工)、天然气、旅游业再合适不过。据此对外资分类,有条件的给予外商企业以政策优惠,充分发挥中西部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地区稳步发展。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已逐步转变为老龄化的人口劣势。廉价劳动对于外资企业的吸引注定是“昙花一现”式的发展。唯有借外资进入的有利条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化为自用,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建立在世界舞台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1]Markusen、Venables,1999:《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ume43,Issue2,Pages335–356.
[2]赵伟,张萃.FDI 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基于20 个行业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7:第11 期
[3]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FDI 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第1 期
[4]程培堽,周应恒,殷志扬.FDI 对国内投资的挤出(入)效应:产业组织视角.2009:第8 卷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