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文化的扭曲及其对公司治理改革的影响

2013-08-15杨娅婕昆明学院经济学院

商场现代化 2013年24期
关键词:官本位计划经济惰性

■杨娅婕 昆明学院经济学院

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些人为的、偶然的、非常具有特殊性的经历,即我国公司制改革之前经历的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计划经济特有的文化表象,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企业对这一点的感受应该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而且由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积累也不够充分,所以一些计划经济下特有的现象仍然延续至今,对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一、计划经济中官僚文化

这种中央集权的体制在形式上与过去的封建专制集权制度有相似之处,这就为某些封建官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使得我国的企业治理不可避免地具有吸取传统官僚文化的潜质。集权管理模式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官本位”观念。“官本位”观念本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应该抛弃的封建糟粕,但在中央集权的僵化经济体制下,却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想。“官本位”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企业干部由上级党政部门任免、考核,只对上级党政部门负责。官员分配经济资源,参与各个方面的管理,人的晋升也主要由上级决定。这就造成上级对下级的支配权利是绝对的。改革后,这种旧观念的沿袭,使得经营者的意识与素质并没有适应公司制的要求而做出改变,企业家形成的环境、自我权利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文化困扰。二是企业经营者与行政官员身份合二为一。改革之后“唯上文化”与董事会中的“家长制”就是这一特点的延续。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决策科学性的保证是民主决策机制。但在我国国有公司中,董事会的民主决策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公司事务通常由董事长一人定夺 (甚至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当然,这种家长作风深刻的文化根源在于东方的君主与人治观念,虽然时代巨变,然而,对权力的敬畏与人治意识并未在人们的思想中消失,“唯上”仍然是最安全最能得到赏识的行为通则,因此这种“唯上文化”的心理认同必然使家长制大行其道。

二、计划经济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决定一切是极“左”思想对企业文化的扭曲,政治挂帅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陋习。这种“政治文化”残余直接影响造成了“政企分开”中的亲和力。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前提,又是难点之一。虽然经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是,传统工厂型的治理形式及政企合一的做法仍具有很强的体制惯性,这种惯性集中表现在企业与政府管理者行为的惯性上,而这种行为惯性是传统计划体制下“政治文化”陶冶的结果。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企图通过体制创新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是不现实的,因为源于同一“政治文化”所产生的行为上的亲和力必然会使新体制的运行大打折扣。

三、计划经济下的“惰性文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分配制度“造就”了惰性文化。“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企业既无选择劳动者的权力,也无奖优罚劣的权力;既无激励机制,也无约束机制。久而久之,惰性滋生,不求进取。文化心理的惰性埋没了竞争观念的危机意识,造成我国企业职工的自主意识在总体水平上较差。尽管改革过程中,最先被推向市场的要素所有者就是劳动者,但是,由于几十年来对企业与政府的过度依附,加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迟迟不能到位,使我国企业职工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心理适应能力普遍不高。在面对就业风险时,还有一部分职工愿意继续留在单位与大伙吃大锅饭。员工数量庞大也是我国建立现代公司制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四、“全民所有制”下的侵权文化

公有资产,“全民所有,无人负责”。因而公民没有鲜明的产权意识,既没有产权利益,也没有产权责任和产权风险。于是出现“大家拿,拿大家,不拿白不拿”的局面。产权无界限,公私界限自然不清,企业财产被偷、被盗现象日益严重。职工的责任感日渐淡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财产均为国家和集体所有,个人除了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外,对其他生产资料根本不存在个人的所有权,知识产权作为私有财产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不复存在。因而,个人所有,任意剥夺。既没有道德维护,也没有法律保障。实践一再证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任意侵犯产权现象(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是败坏道德的直接物质原因,也是阻碍公司治理改革进程最根本的因素。

猜你喜欢

官本位计划经济惰性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从善如登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