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团队创新气氛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2013-08-15张辰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吕 洁 张辰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一、引言
在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中,创新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而具备学习能力、创新创造精神、且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与突破的知识型团队,正成为保持企业基业常青和永续创新的源动力。那么,哪些因素会有效地影响知识型团队的创新过程与创新绩效呢?Gryskiewicz(1999)认为,透过创造气氛、创新气氛和变革气氛可以形成一种所谓的“建设性的混乱”。国内外学者针对一般团队创新气氛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知识型团队的创新气氛尚未开展系统的梳理和探究。
二、相关概念
1.团队与知识型团队
对于“团队”的定义,中外学者们的界定不尽相同。Francis&Young(1979)给出了“团队”的定义,认为团队是由人组成的充满能量的群体,他们共同努力并完成目标,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彼此良好的协作获得高质量的成果。的确,随着企业知识获取成本显著上升与知识价值飞速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知识型团队”的通识性定义。张体勤(2002)提出的“知识型团队”定义认为,知识型团队由知识工作者构成并以推出某种新产品新服务为基本目的。总之,我们认为知识型团队首先具备一般团队的共性,并具备知识型、动态性、创新性等特性。
2.团队创新气氛
“创新气氛”的概念源自组织行为学中创造力研究和气氛研究两个研究领域的交融。一方面,创新气氛研究是对创造力研究的逻辑延续。在70年代,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客观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但由于同样客观环境中的不同个体的心理环境存在差异,很多学者认为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环境是其行为产生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开始强调心理环境的重要性。进入80年代,研究的焦点发生转变,开始转向对创新气氛的探讨。另一方面,创新气氛的定义主要是基于对“气氛”概念的细化与延续。气氛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对个体层次的研究到70年代集体认知的研究热潮,再从80年代的组织文化研究到90年代组织气氛研究领域的细化。
三、团队创新气氛的测量
上世纪80年初,一批组织环境感知测评工具的发展成为组织创新气氛测量的源泉。欧美国家陆续有了三个针对组织创新气氛的大型研究,并开发出了组织测评工具SSSI量表和OAI量表。到了80年代末,创新气氛的测量开始逐渐从教育领域拓宽到商业领域,并出现了CCQ量表和WEI量表。目前,针对知识型团队创新气氛的通用型测量工具尚待开发,但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对某一类知识型团队创新气氛的测量研究工作。例如,刘惠琴,张德(2007)在TCI量表的基础上修订了并开发了适合于中国高校的科研团队的创新气氛问卷,得到三因子模型和19个题目。
四、团队创新气氛的作用机制研究
许多学者对团队创新气氛展开了研究。笔者在借鉴、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知识型团队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员工创新行为、工作投入以及知识管理过程等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1.团队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团队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较为丰富。一方面,各学者们证实了团队创新气氛对创新绩效的显著影响。Bain等(2001)的研究更是指出,在研究型团队中创新气氛对团队创新的影响大于在开发型团队中的影响。研究型团队的创新支持和任务导向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显著;开发型团队创新气氛的各个因素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不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团队,其团队创新气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则更为紧密。
2.团队创新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
Janssen(2000)将员工“创新行为”界定为,为提升角色绩效、群体或组织绩效,员工在工作角色、群体或者组织内有目的的新思想的创造、引入与实施。许多学者发现创新气氛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些学者证实了团队创新气氛作为直接变量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王欢,尤中山(2011)以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中的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发现团队创新氛围对成员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一些学者,则将团队创新气氛视为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
五、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有关知识型团队和团队创新气氛,不少研究者都已展开了专门研究。但就其研究成果而言,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探索这一领域。
1.研究对象和研究取样过于宽泛与随意
一概而论地研究创新气氛是值得商榷的。如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创新模式与创新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将其混在一起进行研究而得到的创新气氛,就其概念、内涵而言都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定性案例研究或者是基于固定项目团队的长期纵向追踪研究。
2.创新气氛的概念混淆与测量偏差
“创新气氛”可以理解为个体对团队环境的心理感知,亦可以理解为群体对团队环境的共同知觉。作为个体变量层次,称为心理创新气氛;而作为群体变量层次,则应称为团队创新气氛。但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