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3-08-15赵小群

关键词: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赵小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的义不容辞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力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状况以及大学生思想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情况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内涵与要求有着全面的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讲文明、讲道德、爱科学、爱文化。如,75.4% 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88.2%的学生认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83.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人生目标;60.3%的学生崇尚“诚信”的品质;76.7%的学生以“舞弊”为耻;62.3%的学生认可助人为乐。

但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大学生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不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他们显得遥不可及,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公共道德、责任意识等方面表现出与当代大学生身份不相对称与不协调。表现如下:

一是价值取向扭曲。调查发现,存在以下思想的大学生分别有43.8%、41%、24.8%、31.2%、41.6%:把权力、地位、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享受,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喜欢搞攀比之风;认为“为人民服务”太空洞、不现实;个人中心主义凸现,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公益意识和团结互助意识淡化;认为“家里条件越来越好,没必要再艰苦奋斗”。

二是理想信念模糊。调查显示,少数大学生在信仰、信念、信心信任方面存在缺陷,存在以下思想的大学生分别有26.6%、24.5%、18%、21.7%、15.2%、27%、33.5%:无信仰、无精神支柱;不信仰马克思主义[1];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信心;认为我国现行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前途感到迷茫,人生没有奋斗目标,对未来没有信心。

三是公共道德缺失。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公共道德观念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对公共礼仪缺乏基本的知识。对破坏公共设施,赌博酗酒,打架斗殴,考试舞弊、违章违纪,损害集体或他人利益等现象不以为耻。如,认为在公共场所“男女过度亲密行为”是个人私事,更有甚者认为“司空见惯,没必要大惊小怪”,这一部分学生占2.5%;有随地吐痰行为或乱扔垃圾等行为者占51.5%;怀疑“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信心不足的占56.5%;法制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的学生占54.5%;不喜欢大学法律课程的学生占65.4%;对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刑法、民法等不熟知的学生占67.9%;在自己或家人权益受到损害时不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学生占54.1%。

四是责任意识淡化。通过调查了解,对“讲不讲诚信”漠不关心的学生占23.7%;认为可以理解与原谅“考试舞弊行为”的学生占21.8%;认为“可以不考虑他人感受、不需要约束自己行为”的学生占36.5%;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热心公益的学生占45.7%;关注个人利益、很少关心集体利益的学生占42.5%;没有遵守网络诚信与网络法律习惯的学生占64.6%。[2]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的影响力是较强的,但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公共道德、责任意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还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的影响力,使之深入人心,并身体力行。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注重“四性”

(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堕落的。特别是受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愈加模糊,甚至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基本养成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教育,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明确了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又蕴涵了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追求的道德理想、培育的民族和时代精神,以及应坚持的道德标准,兼顾了现实性与超越性、大众性和先进性。这为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提供了理论要求:高校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性和觉悟水准,注重教育的层次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最低要求与崇高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层层递进地进行引导启发,既要倡导崇高的社会主义风尚,又不能超越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先进和谐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高校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在教育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全方位与时俱进,既要充分挖掘我国优良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丰富资源教育学生,又要广泛地吸纳新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先进思想文化引导和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体认和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性。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知情意行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只有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使个体发自肺腑的认同与接受,才能使个体情感、态度发生变化,从而转化为内在的价值动因,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在这些心路历程中,实践是价值内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时,应该彰显其实践性,做到知行统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在社会实践中认同先进思想、坚定信仰、辩知荣辱、升华认识,不断提高思想境界。

三、“五位一体”: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认知方式和成长规律,高校应创新培育路径、方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管理服务、校园环境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宽领域、多形式、立体化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一)认真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应坚持“一门为主、各科渗透”的原则,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他各学科蕴涵的丰富的荣辱观教育资源,科学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应深入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持续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三进”(进教材、进课堂和进青年头脑)工作。充分发挥文史哲课程的功能,重点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近现代史教育和党史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要开展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以及道德实践课、形势政策教育课,让大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净化心灵,锤炼人格,提高觉悟,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二)大力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应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先进精神文化、高尚行为文化、规范制度文化和生态物质文化和健康心理文化建设,大力丰富、发展和繁荣校园和谐文化。尤其要坚持人本性与和谐性,注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从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要根据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以重大政治事件或节庆日为契机,举办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为目的的主题教育活动;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要求,广泛开展青年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以及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并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要大力实施“人生导航”计划,邀请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社会知名人士进校园,引导大学生做人、求知、创业。着力实施以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举办以崇尚科学精神、建设先进文化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节。此外,高校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使青年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三)大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高校应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青年大学生专业实践、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组织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暑期“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四进社区”(文体、科技、法律、卫生)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希望工程”、“手拉手”工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接触、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锤炼品质和意志,洗礼思想观念,塑造高尚人格,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信任,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注重先进典型的示范功能。典型教育,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来源于形象的可感性。大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而强烈,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评价是非、荣辱、美丑的标准。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用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进行荣辱观教育、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尤其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 群等网络新兴媒体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中的作用,善于利用时尚、情感、艺术等元素,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典型教育。同时,高校应通过校园网、广播台等学习和宣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历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观看“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大家”、“人物”等栏目。尤其要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用历史优秀人物事迹来教育和感染、激励青年大学生;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违纪违法、道德败坏、腐败堕落的反面典型人物或事迹教育、警示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五)努力强化校园综合环境的育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综合环境建设的全过程,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在校园综合环境建设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导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尤其在管理服务中,要强化法治思维和制度观念,必须奖罚明确,通过必要的纪律约束、制度规范和道德奖罚办法昭示正确价值取向,抑制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绝对民主、个人主义等不健康需求以及各种违法乱纪、不诚信不道德等行为,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尤其要注重校园环境的人性化、人文化和生态化。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和优化,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大众传媒的连通,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空、途径和领域,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思想教育紧密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尤其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特点来优化校园综合环境。同时,要加强网络建设和监控,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主导价值,以整合和引领当前校园的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思想文化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1]刘卫平,廖保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J].管理观察,2008,(12):30.

[2]孙如蓝.对培养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方式有效途径的探讨[J].经济师.2007,(4):120.

[3]范明.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08-09.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