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小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运用
2013-08-15汪源源
汪源源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阅读,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当然更多的是被运用到语言类的科目当中,比如语文和英语。确实,阅读对于语言的积累和语言基本功的夯实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也正因为大家对阅读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放在语言层面上来理解,导致阅读在其他科目中的运用甚少。但是阅读作为一种学习和教学的方法几乎可以运用到所有学科,而作为我们人格培养的重要学科的品德课,阅读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重要推动力。而小学生是品德养成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将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运用到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过程中是很值得大胆的尝试的更是有着它不可小觑的意义和效果。但是在运用阅读教学之前,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理解和澄清。
一、阅读的界定及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什么是阅读和阅读教学
1.阅读。对阅读的研究在近些年来也被中外学者所关注。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阅读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给阅读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中国读书大辞典》认为,阅读是指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卿家康在其著作《阅读与阅读艺术》中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献互相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读者感知并理解文献内容,掌握文献意义的过程。阅读的内在实质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是一个语言转换和信息符号“释码”的过程,是信息交流过程,是文献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过程,是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阅读,就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过程,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凡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能接受到的信号,并反馈到大脑,进而对信息进行存储、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都可以称为阅读。我们可以阅读城市、阅读建筑甚至阅读成功、阅读生命。狭义的阅读,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载体,接受载体所提供的文字、图像等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本文研究的只是狭义层面上的阅读。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从直译上理解就是采用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一种深刻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有自主地位,文本是在一定标准的筛选下选择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满堂灌”。事实上,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的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这个过程中享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面用的是“享有”,就很明确地指出,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很自主的,并且学生应该享受这个过程。
(二)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特点
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常规的小学生品德养成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此,其他的品德养成的方法是指班级建设、习惯养成、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等方法。与这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阅读在小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阅读可以不分任何时间或者地点进行。在教室可进行阅读,在校车上可进行阅读,在家里也可进行阅读。并且在教室的阅读行为可以持续到家庭。但是班级建设等一系列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有着时空等种种限制。比如班级建设只能在教室进行,劳动实践有场地的限制等。在这一层面上,阅读有着它不可被超越的优势。当然阅读的可持续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空间和场地的持续,也体现在它时间持续上。阅读的时间可以中断,在这样的中断中它可以随时进行衔接,使得它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效果也是长久而持续的。这避免了其他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所要面临的稳定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学习方法经常会使教育人士发出“5+2=0”的慨叹,但是阅读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点。
2.综合性。阅读涵盖知识范围广,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它是多种知识的综合,也是多种教学与学习方法的综合。但是,班级建设这一类传统的德育方法却是单一的。班级活动、文体活动等这一类传统德育方法在开展时必须围绕某一主题,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在同一时间段内运用多种方法向学生传达信息,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这一层面上,阅读具有很好的综合性。
3.可迁移性。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影响就是迁移。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而在这些种类当中,教育的核心是使教育能够实现一般迁移,也就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这也正是我们小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采用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转化。从理论上说,学习的迁移可以说明学到的经验会影响人的其他学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关键。正是这种可迁移性,才使得阅读教学能够行而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广。
4.家校联合性。教育如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西方很多国家实行社区和学校家庭相结合,这是符合西方国家国情的。但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实现家校联合有很多的现实限制性因素。更重要的是找不到一种简便快捷可实行的方法实现家校联合。班级建设、文体活动等一些传统的德育方法时空限制太多,在学校举办这些活动的时候,家长无法参加,因此,就会导致学校的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脱节。致使德育效果不连贯。但阅读教学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点。阅读是一种不分时空的活动,并且学校的阅读可以延续到家庭,不仅学校可以进行阅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阅读,阅读的效果双方可以随时检测到。阅读可以成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阅读状况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知晓学校的教育效果,学校也可以通过阅读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5.信息量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是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个过程。学习有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大类。直接学习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悟经验和真理的一种方式,而间接学习是通过书本或别人的讲授来习得知识的方法。直接经验的学习虽然体会比较深刻,并且产生的影响比较长久,但是直接经验一个最重要的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太多,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无法深刻感知知识的精华和要害,所以在以后的运用中,迁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6.渗透性。阅读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行为,因此它有很强的可持续性。正因如此,它的渗透性才体现的淋漓尽致。朱小蔓认为阅读的这种德育养成方法是一种渗透性德育。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进行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现实的大量实践表明,传统的德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效性受到质疑,并且德育这门课程在学校的尴尬境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德育方法渗透性不强缘故造成的。传统德育方法只是通过德育知识的硬性灌输或者是直接在没有任何德育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德育活动,这就使得学生是在一个真空且窒息的环境中进行品德养成。但这些知识和品德并没有流进学生的脑袋里,只是在皮肤表层游离,一旦遇见现实中的真实环境,这些知识和品德就会蒸发殆尽。但阅读教学是一种渗透性的德育方法,它会在学生很乐意并且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知识,塑造品德。而且阅读的知识也都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生活,因此,一旦遇见真实的情境,学生的品德就会自内而外被激发,真正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关于阅读的一种错误倾向
很多人认为阅读不适合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因此,很多的阅读都是为了去拓展学生的识字量的,阅读被当成了一种识字的工具。其实这就是对于阅读和识字量之间关系的误读。确实,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小,但阅读和识字量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语言学专家佟乐泉认为,识字与阅读应当同步进行。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因此,小学低年级在语文教学中单独划分出一个识字阶段,这与儿童言语发展规律是不吻合的,也是不相适应的。如果只从识字的序列入手安排教学,不安排阅读,就会由于识字的局限而导致儿童不能自由地通过书面形式从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不能向外界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这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及思维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所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能认为孩子识字少就忽略阅读教学,而应该识字教育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运用
(一)阅读内容的界定
关于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我们可以参照新教育研究所推荐的分级阅读标准。通过所列举的书目,我们可以看出,对小学生的品德养成,在题材方面主要采用阅读文学类作品和科学类以及人文类的作品来实现的。但是,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的体现。首先三个阶段每个种类的比例不一样。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文学类的作品占得比较多,并且在内容上以童话为主。而到中高年级阶段,人文类的读物占的比例逐渐加大,并且文学类的作品当中,童话的比例也大大减少。很显然这是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内容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品德养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通过童谣或者童话主要培养小学生爱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小学生品德的养成慢慢转变为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的关注。在这一点上完全符合科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的理论解读。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规律是由他律到自律的一个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通过这些阅读书目的推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阅读的分级标准很好地符合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规律。另外,在价值方面,这些阅读的书目对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是将正面的榜样教育与反面的教训相结合的。
(二)我们对于分级阅读标准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分级阅读虽然制定出一个标准且这个标准在不断的完善和科学化当中。但是,通过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我们在进行分级阅读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分级阅读标准是一种指导,但不是一种强制。美国的分级阅读标准之所以受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致理解和认同,除了它卓越的成效外,还有它所制定出来的标准很好地起到了指导作用,而并非强迫。这种标准可以由社团制定,可以由国家制定,也可以由个人制定。如果只是一种强迫作用,那难免会让公众不接受,并且有卖书之嫌。全美优秀教师雷夫就是阅读教学的代表人物。对于阅读的标准,他有自己的尺度。他带的全是小学生,但是他给学生的作业是在小学毕业之时必须每人排一曲莎士比亚戏剧。对于很多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小学生怎么可能会领会莎士比亚的剧作。但是他全然不在乎这些,学校当局刚开始也反对他的做法,但他一直坚持。在小学阶段他就开始让小学生读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维特根斯坦的读物,对此有很大的成效。
2.分级阅读一定要注重小学生品德养成。分级阅读的指向有两种,一种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种是个人阅读品味和修养的提高。而我们所讲的品德养成就是第二种。阅读在小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要强调通过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修养,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他们获得德性的知识、德性养成的方法。这才是将阅读与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有效的结合。此外,阅读何以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品德,除了它有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的理论支撑外,在现实生活中,更重要的一点是阅读的内容,这就是分级阅读存在的更大现实意义。
(三)阅读的方法
分级阅读标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范围,但是如何通过阅读来实现我们小学生品德的提高,就需要解决采用什么方法去阅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级阅读
至于分级阅读如何进行,第一,需要教师家长的联合指导。尽管阅读与小学生的识字量和年龄无相关影响,但是小学生会因字词等一些问题影响阅读的效果。教师和家长在分级阅读的前提下指导,首先要分清楚小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品德的养成主要是认识周围的世界,培养小学生热爱周围的世界,主要是爱心的培养。这个时候,教师和家长就可以通过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而且以图画为主,旁边辅助以文字。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一位引导者,而不是仅仅的描述者。第二,分级阅读应该有一个相对简便的检测方法。这样随时可以检验阅读的效果。当然这样的方法不仅仅是对德性知识记忆的一种考察,更是能够在实践中正确积极检验的一套行之有效清晰可见的工具。因此,这样的方法可以是学生档案袋记录法,可以是学生的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每次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学生品德培养的每一步,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品德养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这样在今后品德培养过程中可以“对症下药”,为品德找到更合适的培养目标。第三,分级阅读要在多种学科共商下才能达到更好的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是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理论研究,多项目、多学科的研究和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可以逐步达到分级阅读要达到的目标。
2.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是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者学校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通过精心编制的分享阅读教材,加上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辅以家长温馨激励的巩固,让孩子在快乐中享受阅读,学会阅读,进而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是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提出来的。
如何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实现我们小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根据分享阅读的特点,在进行小学生品德养成时我们可以有如下几种途径:第一,在分享阅读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这被称之为一段快乐的弹性时光。第二,主题单元式教学。这也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就是将分享阅读整合进某一个主题当中。从分享阅读中生发一个主题,将各领域整合其中,而这一方法的主旨是将阅读学习、语言学习与通过语言学习、各领域学习整合,提供完整的探究活动氛围,通过主题提供调查、语言使用和认知、情绪情感发展的焦点。第三,活动区活动时间。这被称为自由游戏的时光。这里的游戏不是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游戏,而是指种种相对自由的活动。这是针对学校来说的。学校应该在校园开辟更多的自由活动区,在活动区里增加读写材料,如在学校建立图书角,开展图书交换活动,开展讲故事大赛。
3.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分享阅读中的一种,之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述,是因为上面所讲的分享阅读将重点放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上,而亲子阅读主要集中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上,并且阅读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有利于进行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将亲子阅读着重提出来讲述。
如何在亲子阅读中达到小学生品德养成的目的,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这种氛围可以是物质的硬件氛围,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需要。如果家里布置出一间别具匠心的书房,孩子会慢慢喜欢房间的布置,这种喜爱也会慢慢扩散到对书的热爱。父母营造的阅读氛围,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心灵纯净的孩子在品德方面也一定是个毫无杂尘的人。二是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目。在亲子阅读中进行孩子的品德养成,重要的是读什么,阅读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养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语言学理论等,参照分级阅读的参考书目,就可以选择合适的书目。在阅读这些书时,家长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督促,在以上的分级阅读中已经有所概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三是找到适合的方法。孩子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体,因此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但是不论是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在这些方法中,主要以游戏为主。
4.推进全民阅读计划,营造书香中国
在欧美很多国家已经将阅读作为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如总体教育水平比其他国家低的葡萄牙就推出“国家阅读计划”。温家宝曾说过这样的话: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于是我们国家积极推进了全民阅读计划。营造书香校园的口号已经被社会认可和支持。但如何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仍是我们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全民阅读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小学生品德养成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可以净化心灵,一个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造就出来的学生肯定也是积极向上,具有高尚道德的。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抓住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给孩子进行品德的养成。二是社会各界可以开展“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小区”、“书香之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儿童就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很强的阅读磁场中。三是开办各种阅读实践活动,比如给敬老院老人读书月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老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帮助别人的品德。
三、阅读在小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是学生阅读与学科学习间的冲突。二是阅读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图片阅读。三是阅读的功利性很强。四是阅读的氛围是快餐式的,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书中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品德。五是在阅读时缺乏教师的德育指导。
针对以上几种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应对,使得阅读在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过程中的实效实现最大化。第一,要在小学生作业负担与小学生的自主时间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二是我们要帮小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这在分级阅读中已经概述过了。三要多加强非功利阅读的理念,只有在非功利阅读中才能找到德性的真谛,才能悟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四是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教师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不仅学生在品德养成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也会在指导中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面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教师会陷入一种手足无措状态。二是阅读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很多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够会陷于一种尴尬境地。三是面对价值多元化问题,教师有自己的茫然和困惑。四是课外阅读指导本身存在不道德现象。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为了“偷工减料”,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阅读内容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不仅违背了教师教学的精神,还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真谛,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样的阅读指导可以说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不道德的指导。五是教师缺乏一个强有力和统一的阅读考评制度。
针对教师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一是教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二是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更新,能够使自己的观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三是教师在面对多元价值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四是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深谙教育是一项艰巨长期工程,何况是品德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五是虽然没有统一的阅读考评制度,但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自己检测。如果通过阅读,小学生的品德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就应该是阅读的一个优质考评。考评有量的考评,也有质的考评。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2.
[2]钟发全.教育,春天里的发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5.
[3]赵国忠.外国优秀教师最有效的建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
[4]陈杰琦.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