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构建

2013-08-15黄大乾张少翃陈建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科大学生

黄大乾,张少翃,陈建军

(华南农业大学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42)

农林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不够优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有待优化等[1-3]。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农科院校,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集成功能”的思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建设。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项目计划、学科竞赛和能力拓展训练,初步建立起具有农科院校特色的多层次创新实践体系和平台。

1 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自主发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实践教学方面,遵循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和实践教学活动课内与课外统一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彰显学生个性[4-5]。

1.1 树立实践育人观念,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教学

我校秉承一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围绕学生自主发展的主题,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早在1997年,学校就提出了“拓展开放式教育的渠道,加强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素质培养的理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环节课时数占总课时达20.4%。1999年,学校将课外科技活动纳入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2001年,学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在广东省高校中率先将6个学分的课外创新训练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003年,我校提出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和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人才培养新理念。2005年,要求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每门实验课程必须包括选做实验项目模块。2007年,按照课程群将分散设置的实验课进行整合,进一步推进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2009年,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块,强化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012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明确提出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该体系根据各专业特点,整合实验与实习,逐步用综合实验课程与综合实习替代原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学时与实习学时,在总学分由180学分缩减到160学分情况下,实践教学学分所占的比例不减反增。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实践教学≥32学分、理工农类实践教学≥48学分,分别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20%和30%以上,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2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2.1 强化实践教学整合

实践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6-9]。为此,我校在加强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整合,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和内容的整合。在保障实践教学学时数比例的基础上,对学科、学科群或课程群分散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整合,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类课程。对原依附于理论课且学时数超过30学时的实验教学要求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按照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3种实验类型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以生产应用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训练项目为内容的学科训练模式及学分,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实现跨学科项目训练。

1.2.2 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从验证性到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原则,遵循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规律,将学生大学期间的实践活动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设计,建立起由实验教学体系、学科技能训练体系、专业实习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共同构成的,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分层次、模块化、渐次递进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学校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2 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平台运行机制

2.1 管理体制创新

为了实现我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构按“分级负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各司其职”的原则,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跨学院的实验室也委托其中一个学院管理,激发学院参与研究、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2.2 管理制度创新

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校自2002年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主要包括:

(1)新项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按每个项目15学时计;

(2)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学校报销论文版面费,每篇论文按期刊级别奖励学生300~1000元,奖励指导教师500元,指导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

(3)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课外创新学分的实施细则”、“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办法”、“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竞赛奖励办法”等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4)对由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在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毕业生和奖学金评定时给予优先考虑。

3 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平台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据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和技能形成的特点,遵循实践教学活动的课内与课外统一性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集成功能”思路,构建起基于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验教学、学科技能训练、实习教学、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由创造的实践教学舞台。

3.1 优化实验教学平台,突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学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核心,以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为契机,先后完成了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工作[10-13]。

3.1.1 建立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

为了推动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突出公共基础课和设备资源共享的原则,切实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有效开放和合理利用,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2月正式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该中心现有实验用房176间、仪器设备约5000台件、总资产4000多万元,统筹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承担全校公共基础类50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均授课超过100万学生人时数。在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活动和自主实验设计中,该中心均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打破了课程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有效整合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功能互补,实现了时间、空间和项目的开放。通过建立实验室网上预约系统,推进了实验室的开放和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与优化,强化了学生课后实验技能培训。近2年,物理实验室接受了622组(1220人)、化学实验室接受了260组(297人)、植物生物学类实验室接受了61组(115人)、计算机类实验室接受了20多万人次、语音室接受了1550人次自主实验和学习。

3.1.2 建设和完善学院和跨学院实验教学平台

为提高学院实验室利用率与共享性,按照“一个体系(实践教学)、两级管理(校级、院级)、三个层面(校级基础实验中心、院级专业基础实验中心、专业课实验平台)”的指导思想和“资源共享、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推进各学院的实验室资源整合与重组。按照功能区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打破教研室、系或院之间的界限,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组建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跨学院实验室,着力推进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向实验教学实体转变,建立满足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学科平台。为保证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每个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至少配置1个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实验室,配备专用的仪器设备。

3.1.3 拓展拔尖人才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充分发掘科研平台——特别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真实的科研环境。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结合教师科研工作,拓展拔尖人才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2011—2012学年共有1042名本科生进入27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在浓厚的科研气氛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3.2 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是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及人才优势,强化校企、校政、校院(所)合作,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了400个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基地。学校依托现有的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8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挥农科院校传统的学科优势,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创新了“订单式”、“菜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我校动物科学学院与北京扬翔饲料责任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扬翔班”,公司安排工作人员为“扬翔班”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突出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此外,学校还与广东温氏集团联合开办了“温氏班”,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公司实习”的教学模式。温氏集团参与“温氏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制定工作,负责企业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习安排。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目前我校已建成了由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各级示范基地、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和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同组成的实习教学平台,使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得到保障。

3.3 拓展技能训练平台,突出跨学科通识技能训练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平台,组建不同的学科训练中心、专业训练中心。现已建成工程训练中心,农事训练中心即将挂牌,管理训练中心正在加紧筹建。学科训练中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学科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践训练模块和多层次的课程层次,满足全校学生的通识公选、本学科学生的基础教育、学科大类学生的学科训练、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要求,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开展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14-16]。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正式挂牌并进入试运行阶段。三大学科训练中心全面运行后,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训练,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4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突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学校按照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实验、自主研究、自主管理和学校资助的方式,先后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计划、优秀本科生“红满堂”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合生珠江”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5个创新训练计划。

为实施创新训练计划,2008—2012年学校共投入项目研究资助经费744万元。近4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1200多项,参加项目研究的学生超过9000人;各学院举办的专业技能活动达62场,举办专业讲座130场,参与专业技能活动的学生达9万多人次。学生发表科技论文584篇;参加“红满堂”计划的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6篇(其中第一作者49篇,核心期刊48篇),24篇论文分别被SCI、EI、ISPI收录,学生获得国家专利10项。2011年,入选“红满堂”计划培养对象的学生在国外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上独立发表了影响因子3.16的学术论文。

学校通过举办“学生紫荆科技节”和创办“华农四洲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基础上,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设立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专项资金。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和企业资金,一些学院成立了“创业班”,吸纳表现优秀、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我校与柏涵琦国际农业集团合作开设了“柏涵琦创业班”,设立柏涵琦助学创业就业基金,为毕业后有志于创业、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部分创业基金,使很多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对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自主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3.5 完善学科竞赛平台,突出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打造以“挑战杯”、数学建模、创业计划、电子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主体的学科竞赛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展示创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并投入竞赛资助经费320多万元,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0年以来,我校已举办了10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8届学生学术科技节、6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2006年始,我校承办了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2012年学校启动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学科竞赛平台的基础上,各学院积极搭建院级专业竞赛平台,例如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艺术学院的“服装设计大赛”和服装表演大赛,园艺学院的“茶艺、花艺竞赛”,兽医学院的“兽医技能竞赛”等。

2007—2010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41项,获得相关奖项的学生达4120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4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38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特等奖2件、一等奖11件、二等奖32件、三等奖50件;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1件、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13件。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使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效益,解决了学生课后实验技能培训不足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短板效应”,提升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条件支撑。

(References)

[1]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等.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5(2):76-78.

[2]成协设,王春潮,周情操,等.农林院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98-99.

[3]喻胜华.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15-117.

[4]刘志刚.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28(2):20-22.

[5]张敏.转变思想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9-82.

[6]刘树郁.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03-105.

[7]朱泓,刘志军,李志义.重构培养体系 夯实培养基础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2(5):8-10.

[8]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66-68.

[9]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5-27.

[10]周郴知,丁洪生.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2):76-78.

[11]韦化,秦钢年,黄大明,等.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67-70.

[12]余魅,习友宝,刘韵.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0-12.

[13]刁鸣,王松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5.

[14]郭建新,李燕.现代工程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107-109.

[15]周燕飞.论现代工程训练体系的构架与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1-86.

[16]胡青春,郑志军.华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14-116.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学科大学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超学科”来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