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井冈山红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2013-08-15何斌
何 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一、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内涵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指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井冈山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
井冈山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可以概括为井冈山斗争时期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井冈山精神。
二、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井冈山红色文化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井冈山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的巨大支持,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井冈山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喊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言壮语。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正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精髓。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革命队伍处于白色势力四面包围之中。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共产党人靠的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理想信念是最高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它们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主宰人们各项行动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保持强大精神支柱的基础。过去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前赴后继,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我们党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个人、一支队伍和一个民族没有远大而坚定理想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失支撑其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就能使人们团结起来,为了这个理想奋斗。
新世纪,我们仍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面对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面对种种新的考验和磨炼,更加需要我们像井冈山军民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井冈山的斗争虽然只有两年零四个月,却有四万八千人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又宝贵的生命。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共有15 744位,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周边的7个县市烈士名录,也包括外省外县在根据地范围内牺牲的烈士。还有3万多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天下第一山”,正是由无数革命英烈伟岸的身躯奠基而成的。
党和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井冈山人民就把革命当作自己的生命和无上光荣的旗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人民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保卫红色政权,还纷纷让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参加红军及地方武装。当时,到处可见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场面。仅以宁冈县为例,据解放后该县民政局调查统计: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宁冈县总人口仅五万余人,而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就有一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3 596人,暴动队3 804人,赤卫队1 115人,少先队1 625人,儿童团1 348人。此外,还有参加之前的4 121人,参加妇女慰问洗衣队的有881人。这些数据,对一个小小的宁冈县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而建立的,多少人为此义无反顾地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现在,国家正在一步步富强起来。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却不能忘了这是多少革命先烈无私奉献换来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实现党的根本宗旨而奋斗。
(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体察人民群众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处处表现出军民一家,军政一体,官兵一致的动人景象”。[2]正是因为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得国民党反动派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上井冈山之初,毛泽东身背斗笠,脚穿草鞋,走遍了整个罗霄山脉,对井冈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社会调查,先后写出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1928年5月至17月,边界各县掀起了全面分田的高潮,毛泽东还亲自帮助农民写分田牌。农民们欣喜地看到:毛泽东走到哪里,土豪打到哪里,田地分到哪里。中共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当时给省委的报告中写道:“民众在打土豪后相信毛司令,在分田地后相信党相信苏维埃”,他们从事实中认识到党和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就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斗争。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经验,要坚持执政为民,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四)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军事上“围剿”,而且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日益缺乏,成了极大问题。”[3]为了解决红军给养,安定群众生活,巩固红色政权,边界党组织领导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了有效的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了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当时,在红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不仅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战争时期有战争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有和平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的困难不一定比战争时期的困难小,甚至会更大。历史告诫我们,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逸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要戒奢戒侈、戒骄戒躁,永葆革命本色。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而“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目前,井冈山保存的100多处革命遗址(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就有21处)、3 000件馆藏文物及4 000多张历史照片等历史资源。如何发掘和利用井冈山红色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大力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西省档案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