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从思想、制度、战略层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08-15王建星

世纪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庸实事求是中华

王建星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福建 宁德 355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从表面上继承,而是从骨子里继承,是批判的吸收,是“扬弃”。中国共产党要继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民族精神。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中国化、通俗化的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一生酷爱藏书,自己花钱从民间收集了很多秦始皇焚书后残留的先秦时期旧书。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系统整理并认真地研究。在经过调查研究对事实充分考证以后,才做出可靠的结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为刘德立“传”,赞扬刘德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品格。

“实事求是”精神贯穿古代中国历史,从战国末期荀子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到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精神,再到南宋朱熹提出“格物穷理”的方法强调通过接触参与事物来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到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提出“即事穷理”思想,再到乾嘉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表明自己治史“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一条脉络清晰可辨。

实事求是原本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改造为自己的思想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重新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做事。实事求是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的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第一,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现实出发,这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二,实事求是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毛泽东在实事求是中所说的“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我们要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正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第三,实事求是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过程。而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探求的能动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辩证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这就把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了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党的灵魂。

二、传统文化融进国家基本制度

(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基本国家制度,邓小平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难题,是运用儒家传统中庸思想的典范

1982 年9 月末,撒切尔夫人访华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次会谈和较量。23 日撒切尔夫人与赵紫阳会谈时提出香港问题的三个国际条约依然有效,想留香港主权,被回绝。24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要求在1997 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权,并威胁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撒切尔夫人以为,中国如果要搞现代化,就离不开香港的繁荣;而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离不开英国的管治。邓小平同志针锋相对: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他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二)中国共产党在香港问题谈判中确定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战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首先,“中庸”是一种高远的道德标杆,《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成了君子小人的道德分野。“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其次,中庸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有一个“度”的限定。“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不走极端。崇尚“中庸”思想的中国人做人做事追求执中用两,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稳健淡定、宁静致远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种民族特质。

香港问题谈判,英国人先威胁我们不要收回香港主权,我们提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但可以保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就是中庸。他们又提出要治权,要管理香港,我们提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治权归港人,又是中庸。他们又提出不能保证香港平稳过渡,我们提出实在不行,我们军队开进去,这也是中庸。最后,我们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被各方接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庸之道的成功范例。“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还体现“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是和平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背后有一个战略哲学,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韬光养晦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如果没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是不可能用“韬光养晦”来表达其战略哲学思想的。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提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他说:“守柔曰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何才能做到“柔弱胜刚强”?第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邓小平所说“决不当头”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办法是知雄守雌,韬光养晦。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政治策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邓小平所说“韬光养晦”就来自这里。第三个办法是处下不争。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这“不争”是等待机会,即邓小平所说“有所作为”。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中国要发展必须避开其锋芒,国内稳定压倒一切,国际和平压倒一切,为自己赢得战略机遇期。在“韬光养晦”的和平发展战略引导下,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近30 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每七年翻一倍。尤其是从2005 年超过意大利、法国后,经济大跨越的步子就没有停止:2006 年,超英国;2007 年,超德国;2010 年,超日本,站在美国后面。现在中国拥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2年达到3.31万亿美元。2012年财政收入11.7万亿。购买美国国债1.2万亿美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

美国国防部历年的《中国军力报告》把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解释为“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美国人的认为,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就是卧薪尝胆战略,现在保持低调,将来定会与美国争高下。于是,美国在反恐战争基本结束后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建立东亚、中东反导系统,全面围堵中国。美国人怕什么?很明显,他们怕的是中国的“韬光养晦、以柔克刚”战略,怕的是中国共产党熟练运用的道家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制度、战略层面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在根本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这种说法是经得起历史经验的。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钱均鹏.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J].军队党的生活,2011,(12).

[3]吴立红,许艳丽.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解析[J].学理论,2012,(7).

[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5]萧天石.道德经圣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庸实事求是中华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实事求是”定乾坤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