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建设激励机制研究

2013-08-15邱晓东刘彰基

世纪桥 2013年9期
关键词:师德激励机制建设

邱晓东,刘彰基

(大庆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黑龙江大庆 163712)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谓师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1](P.35-36)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是构成整个师德活动的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的结合方式。高校的发展需要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多因素相互作用,但首要因素是合理的激励机制。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教育工作——“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他给人们的形象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者和建设者,是社会高层次的人才,是民族的精华,其工作将对一代甚至几代人产生影响。正因为教师职业崇高、责任重大,所以,社会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往往有别于甚至高于其他社会职业。

(一)师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随着改革开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传入我国,在便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大多数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使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了教师的价值观念,导致个别教师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求有高学历和高职称,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趋向合理。但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虽然仅在极少数教师中存在,但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影响。[2](P.90-91)

(三)师德建设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个别教师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二、师德建设激励机制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孜孜不倦的钻研业务,通过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师德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3]

这一现象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客观环境方面,在还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利益驱动为首要目标,以市场为中心,盲目以结果为导向,对人们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次,在主观方面上,一个较为完善的师德建设机制还没有在高校中普遍建立,师德建设以教师内在的柔性的约束力为依据。因此建设一套公平、公正、透明的,以强化对师德的考核、评价、监督为目的的利益配置和分配制度,能进一步培养和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使师德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组合各种师德激励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俞文钊先生的精神与物质同步激励理论: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即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处于高值时,才会产生最大的激励力量,而两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力量。也就是说,单纯的物质激励或是精神激励都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是在在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激励机制的时候应该高度注意的。

对教师进行各种方式的激励,主要目的是满足教师的各种需求,激励途径的多样性是由教师本身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机制在总体上的两个方面,物质激励只是众多激励方式中的一种,成就激励、能力激励和环境激励也是激励的几种有效方式。

(一)师德建设的成就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受过高等教育,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为了获得一种成就感。组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绩效激励、目标激励和理想激励是根据激励作用的不同而划分的六个方面。(1)组织激励:在高等院校的组织制度上为教师参与管理提供方便,这样更容易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2)榜样激励:教师群体中的每位成员都有学习性。学校可以将优秀的教师树立成榜样,让教师向他们学习。(3)荣誉激励:为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荣誉称号,代表着对这些教师工作的认可,更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4)绩效激励:在绩效考评工作结束后,让教师知道自己的绩效考评结果,有利于教师清醒的认识自己,就会对他产生激励作用。(5)目标激励:为那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向他们提出工作挑战。这种做法可以激发教师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出色的完成工作。(6)理想激励: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想,如果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会焕发出无限的热情。将教育目标与教师的理想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4](P.51-54)

(二)师德建设的能力激励机制

为了使自己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教师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培训激励、工作内容激励是满足教师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通过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机制来对教师进行能力激励。要想使教师专业成长形成良好态势,必须建立连续的、动态的、完整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岗位培养长效机制,必须和教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增长与其年龄的增长同步。其一是为教师构建以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促进其成长的培训激励,以此加快教师成长;其二是开展与教师兴趣爱好相符合的工作内容激励,以此发挥教师的特长,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公平的环境激励机制

1.建立激励的政策环境:高校中科学的制度、规章等都可以激励教师。教师在自认为平等、公平的环境下工作,就能心情愉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平在激励机制中至关重要。公平包括分配的公平、考核的公平、制度的公平、领导的公平等等。高校应该通过师德建设评价体系保障环境的公平、公正。

2.激励的客观环境:对教师的工作情绪产生影响的客观环境有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等。教师在好的环境里工作,其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都会有明显提升。构建一个好的客观环境,也能够对教师产生一种激励。

其实,有效的激励并不因激励的形式而定。所谓的有效,不仅来自奖赏性激励,有时候,适当地使用惩罚性激励,或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以书面激励、制度激励作为首选的激励方式,妥当使用口头激励、个人激励,有时候可能使激励的力度更大。因此,欲使激励有效,应该切合被激励对象的特点,研究各种激励手段的特殊效用,恰到好处地组合各种效用以达到最好效用。尽管在传统文化里,奖赏性激励的效果好于惩罚性激励,书面激励的效果好于口头激励,制度激励的效果好于个人激励,但要在特定的范围里,切实做到注重平衡与鼓励杰出相结合,则要适当地使用惩罚性激励、口头激励和个人激励,以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为纽带,使之与奖赏性激励、书面激励和制度激励有机结合。根据心理学的反应原理,大凡对人的感动和征服,晓之以理还必须以情动之,只有通过强烈的情感因素,才能真正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神经。即便对激励机制的实施,也未能得免。当然,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作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类,从孔子、孟子开始,就有“士为知己者亡”的精神,虽不忘“束脩”,但更重“气节”和“道义”,以获得认可、获得尊重、获得名誉为荣,并不以物质奖励为追求的首要。因而组合各种激励手段,在不同阶段、不同范围、不同场合,对更多踏踏实实的在一线认真教书育人的教师予以激励,使广大的教师心情舒畅地认为自己的付出具有价值,使广大的教师心甘情愿地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奉献,才是建立健全高校师德激励机制的根本所在。

四、结论

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树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奉献意识。在做好物质刺激的同时,更要做好精神激励,因为坚定意志内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心理认同。通过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加大对优秀教师的鼓励。同时完善师德考核办法,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将师德考核与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相结合,作为任用、培养、提升、奖励的依据。

[1]陈美霞.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12).

[2]郁静.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3]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

[4]王舵,申晓玲.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培育途径探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师德激励机制建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