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
2013-08-15杜文龙侯远志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55
■ 杜文龙 侯远志 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 710055)
对于统筹城乡过程中,城乡应该循着怎样的路径、遵循怎样的模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在统筹城乡的模式做了详尽的归纳和总结。但对于我国应该通过何种方式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却鲜有研究,同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东、中、西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很大差异,因而个别城市或地区在实践统筹城乡过程中的经验也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此外,为了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对于三农的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输血”环节,更要突出强调农村的“造血”环节,真正地授农村以“渔”。这其中对于农村经济的构建显得格外重要,在构建农村经济时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丰富农业产业化内涵,加强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才能在不减缓城市原有发展速度的基础之上,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而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产业链促进统筹城乡的科学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指出通过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是实现城乡关系由对立到融合的重要时期。城乡差距的继续扩大必将会对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造成很大冲击。城乡差距的表现在于城乡经济的明显差异,尤其是农村生产发展的不充分。提高农业水平必须依靠产业发展,只有构建农村优势特色的产业,接通城市和乡村的产业链链条,将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合理布局在城市和乡村的地域空间上,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
从经济活动上看,经济活动所具有的产业和地域两个空间属性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体现在产业和地域两个方面。任何只强调产业调整或者地域调整的片面说法都不会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链作为构建产业关联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串联不同产业经济活动以及通过其合理的布局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的特点。这也表明,由于产业链对三次产业的链接和城乡两个地域的沟通有显著功能,所以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拓展产业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城、乡的地域与产业链布局分析
(一)城、乡的地域分析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代的农村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已经融合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连续体。除了城市和农村外,还存在着城乡过渡地带,具有城乡的混合特征,因此单纯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分法已经不再适用。城市连续体可以被看作是乡村、乡村城市、城市边缘区和城市组成的一个变化着的混合体(苗长虹,1998)。
从地域上讲,地域概念、经济概念和社区概念都可以将乡村涵盖其中,乡村与农业生产方式的紧密联系,显示出了其与城市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乡村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农村的经济、资源、环境和农民构成了它的组成要素。在农村,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如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比较发达,这得益于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农村经济与自然生产关系较大。由于乡村农业结构较大,地域广阔,因而经济活动分散。且相对于城市而言,科技落后,交通不便,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活动的效率不高,节奏缓慢。
相对来说,城市的特征具有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印记,与乡村有很多不同。城市以市民为主体,是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通过对于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利用,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聚合和辐射。与农村不同,城市的构成要素包括市民、城市的经济、资源(非物质资源)和环境。城市系统复杂、开放,通过对地域空间、社会物质和经济、自然的有效利用,实现其强大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这也体现了城市快节奏经济活动的优越性。
总体而言,乡村和城市分别在地域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以农补工的做法已经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由于城市和乡村特殊的地域结构,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使经济活动贯穿于城市、城市边缘地带、乡村之间,使城乡的统筹发展成为可能。
(二)城、乡的产业链布局分析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布局主要以政治的要求为出发点,分散布局。大量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零星的分布,使得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并不密切,孤立地分布在距离很远的地域空间。这样造成了社会分工被削弱,分工效率被降低,产业内的经济联系被减少。产业内结构的分离影响了产业部门间的合作,产业链也就随之产生了孤环、断环。改革开放后,市场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对于要素流动和配置作用逐渐增强,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得更多利润,产业链的各产业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自发进行优区位的选择,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更多利润。
城市在区域经济的中心位置,使其可以通过经济活动聚集大量的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同时从事的主要是处于高端的商业贸易以及资本、技术密集的经济活动,即存在于产业链条的中下游,能够提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追加;乡村地区处于区域经济活动的外围,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为城市提供各种经济要素的地位,从事的主要是处于低端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即存在于产业链的上游(龚勤林,2004),能够提供劳动力、原材料并进行初步加工。
城乡在分工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城乡不同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所决定的。产业链的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区位指向,即与资源禀赋、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分析城乡在产业链布局发现,可以通过市场的自发吸引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使产业经济活动通过在地域上的合作,形成联系密切的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产业链构建对统筹城乡的作用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要素的交流。经济活动对优区位有着明显偏好,包括劳动力、资金、政策等。这在诸如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应的,在地理空间布局上,也体现了对交通运输、原材料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指向的产业布局特征。当然,所有的区位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可以调整和变换的。
2.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就业岗位。产业链的调整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种形式(吴彦艳,2009)。对接通产业链而言,其接通形式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将区域内各环进行连接;另一种则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所需要的新的环节,补足需要的部门。对于延伸产业链而言,则是使产业链向上游或者下游的产业部门进行延伸。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形式,都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兴的部门。同时,伴随未来的是对于新兴产业部门的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由于这些部门是对现有产业部门产品的加工部门,要素投入较大,也就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为了能够使劳动力符合岗位要求,要进行多种技能培训,这一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而且通过培训提高了其专业素质,增强了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对于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还使农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增加了收入。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消除城乡壁垒,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加工及市场流通,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过程,而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使得不可能将产业各环节完全布局到同一区域,即不可能完全布局到城市或者乡村。只有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从空间上将产业环节合理地在城乡之间布局,才能形成最有效益的经济结构。城乡壁垒的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破除,是通过对于原有的产生在城市和乡村的产业链进行修补和完善来完成的,同时,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产业的融通。城市和乡村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乡村而言,都能够打破封闭的经济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产业链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有利于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
(二)统筹城乡对产业链构建的作用
1.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链有效构建和调整。统筹城乡过程中对于城乡之间阻隔的消除,会使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有效。城市集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会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中,优势互补,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链环上合理分配,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环的附加价值和要素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产业链的合理布局,避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统筹城乡进程过程中,城乡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得无论是政府还是各产业环(企业),都会增加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增加区域信息的透明度,避免盲目进行生产要素的投入。
3.有利于把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体现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统筹城乡使得要素的流动更加有效率,在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时,只有将有限的要素通过在数量、区域的合理布局,才能增强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各项经营活动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但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企业只有对价值创造环节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将活动的重心放到最具竞争力的环节上,外包并不具备竞争实力的环节,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产业来看,产业附加值的创造得益于各产业环节,在区域中又体现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地方政府和企业只有在客观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把握住核心环节,才能发挥出比较优势,应对统筹城乡带来的挑战。
4.有利于避免区际经济摩擦,增强区际产业竞争力。在城乡统筹的作用下,政府对于区域的管理更加完善,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握区域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区域间资源整合,避免因不正当竞争产生的资源封闭。在市场自发调节下的产业链构建和调整,必然会导致经济主体为了在追求利益而做出盲目扩张行为,导致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但是在政府行为的干预下,可以避免各地区封闭自身市场,遏制各地区封闭资源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技术的共享和人才的有效分配,减少产业环节因资源不正当竞争衰落,保证各产业链的完整性,提高整体竞争力。此外,通过统筹协调,通过避免产品价格大战和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才能保证产业链环的健康发展。
结论
总体而言,构建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是可行的。尤其是通过构建产业链来作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更是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有很多,除构建产业链以外,还需要诸如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因而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是万能的。统筹城乡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各种方式的结合才能起到最好效果。通过构建产业链来促进统筹城乡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通过此方式来积极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将统筹城乡落到实处,以加快其实现的步伐。
1.苗长虹.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5)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3.吴彦艳.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动力和路径—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运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