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及其根源浅析*
2013-08-15李全喜杨军彦
李全喜,杨军彦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北京 100876)
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化,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说,在信息网络时代,首当其冲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1]。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网络化功能的日益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凸显,迫切需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具体表征以及存在根源进行深入研究。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话语困境
在当前的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单一,缺乏情感语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有差距。话语形式与话语内容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话语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外现,话语内容是话语形式反映的灵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思考,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外在的话语形式本应灵活多样。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话语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对教材语言的直接转述,缺乏情感语言。一些思政课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仅仅局限在思想性与政治性,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觉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魅力,相反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贴上“教条化”“枯燥化”的标签。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2]。话语形式的创新是对现实环境的能动反映,有助于增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善于联系实际,话语内容多为直接转述教材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现实社会中,才能真正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教材的理论体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的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有效地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让学生感觉的是一种普通的知识传递,不是思想理论的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无法从现实中找到鲜活的生活材料进行诠释,很容易让学生把“假、大、空”的标签送给思政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话语的困境主要表现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等同于其他自然科学,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作为传递知识的教育。这种做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功能认识的极度偏差,缩小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空间。
3.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缺乏交互性,仍然以灌输作为主要方式。教育、培训和参与是教育主体接受相关理论的三种重要途径。其中,灌输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一定程度的灌输。列宁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丰富多元化,极大拓展了当代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和空间。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仅仅通过网络了解部分信息是不够的。只有全面理解和深入掌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从整体上建构起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柱,而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是找不到它的支撑点的,大学生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体系。因此,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灌输,但是在网络时代的灌输绝不是强行填鸭。而在实践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轻视学生,认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比较低,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取不对等的强行灌输方式。老师缺少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造成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根源分析
造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挖掘其困境根源有助于找到针对性的应对举措。
1.一些高校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偏颇。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一般高度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受此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很容易把政治功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说,政治性、思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鲜明特点,但这绝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的特点。一些高校教师受封建历史观念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偏颇,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了纯粹的说教,缩小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这导致一些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停留在知识宣讲的层面上,忽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殊不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一个体系性范畴,它不仅有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而且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2.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方式滞后。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控制+灌输”的教育方法,即控制话语内容,注重强行灌输知识体系。这突出地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定位偏高,往往把自己安置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师生地位之间的差异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沟通交流。殊不知,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学相长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单方面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个性特点及其主体地位,只能导致学生的反感。从哲学根源上讲,这些老师的教育思维实际还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原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整体性关系变成了二元对立的分离性关系,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
3.多元文化的负向冲击。在当前信息网络时代,通过信息网络手段,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得到较大拓展。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不断渗透,使得当前大学生面临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复杂环境。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以自由主义为先导,以市场功利为价值取向。这些思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推演,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增加难度。一些大学生缺少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能力,盲目跟风,容易陷入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一旦这种思想价值观念占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就会对其外在行为产生极大不良影响。这突出表现在当前一些大学生信仰观念迷失,把市场盈利作为自身价值判断的标准,进而把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带进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须知,学习知识和掌握思想体系的过程是没有功利性诉求的,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一旦功利主义思想太浓,是不可能全面掌握学科体系的。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高校,这种思想会造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再度分离,使得大学生素质培养缺少相应的内涵支撑。
三、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破解的思考
破解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1.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要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教学系统中的参与者,又是教学效果的反馈者。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首先了解大学生的实际诉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把理论学习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当代大学生的诉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诉求。当代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世界中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更喜欢在社会热点问题中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判断,更加关切自己的切身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直面学生的实际,直面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指导功能。就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体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保障。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包括“话语内容体系、话语转译体系、话语自觉体系和话语共生体系”[4]等四个方面。其中,对话语内容体系和话语转译体系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两个体系的构建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话语内容体系方面,应该着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话语内容体系,一方面既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话语内容的学生化,即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判断。在话语转译体系方面,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高超的话语转译技能,即在忠实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情感丰富、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语言对无声的教材语言进行翻译,真正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
3.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构建交互参与的教育方式。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建立在一种假象逻辑上:认为老师知道的内容肯定比学生多,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即传统的灌输方式。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一定比教师少,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因此可以构建交互参与的教育方式,通过必要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现实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把平等理念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家都是信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地位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出者。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彰显平等的教学理念,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双方都能敞开各自心扉进行真诚交流,相互之间更易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共识”[5]。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充分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时代优化的教育途径,努力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1]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1):85 -88.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3]列 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6.
[4]邱仁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31-35.
[5]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