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13-08-15张海娟
张海娟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贫困大学生是指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在普通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少。据统计,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为8%—15%。在个别学校这个比例会更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采取某些特殊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表现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存在以下几种类型:(1)“死要面子型”,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宁愿在外边做兼职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经济困难,不接受各种资助;(2)“励志赚钱型”,一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物质生活,急切想摆脱贫困,将学习放在一边;(3)“失言失信型”,一部分贫困大学生觉得接受资助理所应当,没有感恩思想,不及时偿还贷款;(4)“自我封闭型”,部分贫困生心理负担过重,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感到自卑,不愿与别人交往;等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发挥教育和管理的艺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贫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存在压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家庭收入差距的增大,导致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出现。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和不发达地区,他们来到大学后,生活拮据,没有钱交学费,没有充足的资金添置学习用品,尤其是某些特殊专业,如软件专业所需的学习用品对贫困生更是巨额开支,极少部分贫困生还常为生活费及学杂费犯愁。
2.贫困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压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经济方面的窘迫,除了在物质方面带来的困顿之外,在思想方面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一部分贫困学生受到物质生活的刺激,不能正确地看待金钱,从而导致人生观发生变化,产生金钱至上的心理,忽视学业,为了赚钱什么都做,有些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在2007年高考时,安徽省某县发生了严重的替考现象,40多名“枪手”全部来自高校贫困大学生,他们虽是受骗当“枪手”,但高额的报酬却是幕后的黑手[1];还有一部分同学自暴自弃,感到前途无望,对生活失去希望,整日沉迷于网吧最终完不成学业等等。
3.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压力。许多高校贫困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而自卑又导致过于的自尊,并因此承受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因为穷而自卑,因为穷而不与别人交往,长此以往造成贫困生性格孤僻,在遭受学习或生活方面的压力后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是极端的事情,如打架斗殴甚至轻生等等。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思想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着的压力,高校应该做好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健康成长,顺利度过大学生活,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贫困生档案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经济上资助
对贫困大学生经济上资助是首要的任务,国家和学校每年都有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项目,班主任或辅导员是其项目管理主要责任人,做到公平、动态和常态化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就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摸清情况,对学生的家境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工作日志中建立基本的贫困生档案,深入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准确地判断其困难程度,避免“假贫困”现象的出现。再次,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家庭情况,在帮扶助困工作中统筹安排,要避免将各项补助措施都集中到某一位同学身上,造成“困难贵族”,要使每一位困难同学都有机会享受到国家的助学政策,最大范围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真正为贫困学生雪中送炭。最后,特别要注意的是建立贫困生档案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要充分考虑到一些贫困生由于自尊或其他心理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提出申请,因此,要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困难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
(二)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思想上关心
朱熹说“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上关心,方法上要将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对贫困生与其扶贫不如扶志,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地区,信息比较闭塞,他们对生活充满渴望,却缺乏自信。因此,辅导员应多找贫困生谈心并加强励志教育,多开展以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只有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会沉湎于贫困和身边的琐事之中,从而减少无谓的烦恼;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豁达大度,经受贫困等各种挫折的磨炼。
贫困生中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表现,例如,有些学生抱着“贫困光荣”的思想,公然索要资助;有的贫困生心安理得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等等。所以在帮困助学工作中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知恩识恩才能感恩报恩,才能诚信为人。要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使贫困学生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能够孝顺父母感激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感恩意识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首先,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学生捕捉和感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恩惠,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和事心存感激,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态[2],让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感恩教育活动,通过贫困大学生回报社会的实际例子做正面宣教,使他们将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有益的课外活动,既能锻炼高校贫困生的处事和交往能力,增长社会阅历,又能培养自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其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能感受互帮互助的人间真情,并渐渐内化为感恩情怀。
(三)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相结合——心理上支持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上支持必不可少,应将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结合起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都受贫困的影响。因此,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培养和心理引导的前提和基础。除了物质帮助外,还要在心理上支持他们,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贫困生,争取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资助,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支持,并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3]。学校有关部门要与企业联系,促使企业与学校贫困生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为企业培养人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发挥贫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在勤工助学上下功夫。高校可以开辟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既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又从中得到些经济补贴。在全社会来关爱贫困生的氛围中,他们会感到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不至于感到孤立无助,从心理上获得强大的动力。只有心理上获得了支撑和满足之后,必然会昂首面对由于经济原因带来的困难,以更坚强的意志和力量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才。
通过经济上的资助、思想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支持,必然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1]杨元业.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4(4):28-30.
[2]许秀琴,刘 川.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9-91.
[3]杨韶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焦作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