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阳光照进微世界——基于微博的道德话语生成及道德教育方式构建

2013-08-15栗蕊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益道德

栗蕊蕊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上海 20006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产品将我们带入了微时代,微博已经成为主流的媒体之一。在应接不暇的信息流中,人们亦欢喜亦担忧,既为它的无限魅力所折服,又对它的突如其来深表恐慌,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微博是福是祸?在微世界中,主流价值的表达逐渐被多元化的舆论所消解,正面的声音时常被众多杂音、噪音淹没,我们应坚守的道德在哪里?微博是否要颠覆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如何汲取道德的正能量?人们越来越担心,在特定时代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中,道德教育的话语影响力何处寻觅?事实上,微博并非洪水猛兽,它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将道德的阳光照进微世界,进而点亮人们的生活。

一、草根之魅:以道德之光点亮微世界

随机择取2012年11月26日的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在所有24项热门话题的榜单上,NBA热火惊险胜骑士、雨神萧敬腾走向国际、金志文大婚、2012北京马拉松、曝陈思成佟丽娅领证等中性话题为15项(62.5%);撞人裸躺女判精神病、鸟叔或上春晚等争议性话题为4项(16.7%);重庆官员不雅照、山西火锅店发生爆炸等负面话题2项(8.3%);流浪儿冬衣行动、吴华静一路走好、歼15负责人罗阳殉职等正面话题3项(12.5%)。尽管有人面对微时代的到来高呼“狼来了”,然而细细探究,微博并非洪水猛兽。正面话题仅是道德生活方式在微世界的呈现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微公益、微人物、微事件都是讲述道德故事的重要平台。毫不讳言,民众正以一种新的话语方式进行道德世界的构建。

(一)微公益

2012年2月才正式上线的新浪“微公益”,是新浪微博广场的重要板块。“以微博之力,让世界更美”,简单的言辞满溢着对无助人们的爱心,它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形态。在微时代,一次公益可以是弯腰捡拾一片垃圾,也可以是一个手指的点击或者一次微博的转发。

由Max Mara携手知名影星高圆圆发起的“Max Mara粉红大衣爱心行动”,历经45663次转发,累积获得捐助金额20万,这些善款将用于购置保暖御寒物品解决云贵地震受灾母亲的过冬问题;“唯品会新疆助学行”爱心转发活动累积转发158867次,累积获善款40万。此外,“翼点感动”、友“艾”行动、白血病患儿之家、救助脑瘫患儿行动、爱心书包、“让候鸟飞”北大港湿地护鸟英雄招募等活动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名人明星都参与到微公益中,如陈建州、龚琳娜、马伊琍等。微公益正以其全面参与性、运作简单化和价值创造性为人们所接纳,转化成平凡个体的生活习惯。

(二)微话题

2012年11月9日深夜,韶关医学院学生吴华静因车祸抢救无效致脑死亡,父母深思熟虑后代女儿完成心愿,共捐献1个肝脏、2个肾脏和1对眼角膜,使5人受益。短短20天内,“吴华静一路走好”的微话题共形成487958条讨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这女孩是一盏灯,照亮了这个世上人的心”“天使”“大爱无私”“正能量”“爱永驻天地间”“圣洁的灵魂”“小心至善大爱最真”“与日同耀,与世永存”等,有些博友还以“某天,我亦愿无偿贡献”作为对“华静精神”的最好承续。无独有偶,歼15总负责人罗阳逝世的消息在微话题板块也受到了广泛关注,3天内形成了783020条评论,人们用“民族不屈之魂”“英雄”等词汇表达敬意。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经过博友的自发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价值观,进而促动行为方式的转变。

(三)微事件

与微话题不同,微事件往往源起于微博,并经微博转发、评论而发酵,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使得事态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官方决策。人们熟知的“郭美美炫富”属于典型的微事件。然而,我们不能仅把目光投射在被过分炒作的负面性事件上,微博本身也在不断制造具有时代价值和道德意蕴的事件,“微博打拐潮”就是其中一例;与之相关联的还有“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流浪儿冬衣行动”等。

以流浪儿冬衣行动为例,在贵州毕节垃圾箱内逝去的五个男童的头七祭日,微博发起“流浪儿冬衣行动”,呼唤人们从现在开始,见到街边流浪儿,送上一件闲置的冬衣,拒绝让垃圾箱成为孩子的坟墓!值得一提的还有“免费午餐”,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这一微事件已演化为国家行动,惠泽万千儿童。在社会恶性事件爆发时,人们除了谴责、反思之外,还借助微博之力切实行动,以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从这个意义上,微事件彰显了道德正能量。

(四)微人物

在人们的观念里,道德楷模和网络红人并不能划等号,然而这一误解在微博的平台上遭到颠覆。21年义务献血6万多毫升、爱心团队遍布全国17个省市的“雷锋传人”、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道德模范。2011年3月,他在新浪以“鞍钢郭明义”开通实名微博,至今已发出微博5013条,拥有粉丝14966698人。他的微博很多都是关于平凡人物的爱心义举和困境中人们的无声求助,所有内容都贯穿一个主题——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尽管没有命名为“红色微博”,也没有宣扬宏大理论,微博的措辞朴实无华,然而人们却感受到了纯净内心的可贵;他的粉丝遍布五湖四海,远及海外,都在微博的平台上汲取精神的养料。微博,已然成为郭明义传递爱心、凝聚人心向善的平台。

正如郭明义开通的第一条微博所言,“开始融入这个群体,同微友一起分享阳光、温暖、力量、快乐”,正是质朴、真诚的人性光辉,使粉丝们怀着感动、敬意和好奇走进“郭大哥”。郭明义微博的火爆,同时也印证了一个事实:社会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撑,网络发展仍需要道德的支撑。紧随其后,北京启动“百名道德模范加入微博群”,将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道德模范人物的“阳光行为”“阳光心态”传播给大众。

二、大众接力:以微力量积聚道德能量

微公益、微话题、微事件、微人物,都是微世界的道德话语存在方式,他们源于草根,以亲民的形态将向真、向善、向美之心聚拢在一起,并且从网上延伸至网下,汇聚成一股股爱心的暖流,充盈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一)道德楷模的草根化

近年来,“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些“最美”称号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生长,也在微世界涌现。“最美”,往往是民间赋予身边道德楷模的赞词,“最美”并非独一无二。2012年11月21日,都江堰公交司机高洪明在生命尽头刹车救一车人的事迹再次被传诵,成为继吴斌之后的“最美司机”。“最美”,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符号和信仰力量。“最美”称号的获得者,往往来自于草根阶层,平凡无奇,却因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而在微世界中被赞颂,被追捧,被效仿。以吴华静为例,她的微博签名里只有一句,“全世界只有一个这样的吴华静”,这样简单言辞并不足以被贴上“英雄”的标签;她公开的174条微博也只是关乎生活、情感和梦想,并无半句豪言壮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17岁的单纯姑娘心存大爱,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带给人们感动、温暖和震撼。在新浪微博上,对以这些耳熟能详的道德楷模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分别获得记录数:“最美教师”张丽莉(806490)、“最美司机”吴斌(2043979)、“最美妈妈”吴菊萍(213277)、吴华静(495933)。每一条记录都是一次情感的共鸣,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他们共同构成强大的舆论场,反复强化着社会核心价值观。

不论是微人物、微事件,还是微话题、微公益,都是草根阶层在以最本真的方式讲述最朴实无华的道德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是草根,他们是我们周边真实而自然的普通人,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英雄”;故事的传诵者亦是草根,他们以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对前者道德行为的支持。不得不说,真善美依然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在微时代,草根阶层唱响了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二)价值取向的显明化

众所周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程式,鼓励用户用140个字符进行信息发布,用以记录、诉说或反思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同时,微博允许用户以一种“跟随”的姿态接受微世界的任何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受众,信息的传播处于弥散状态,人人都可以关注事件、发表评论或成为粉丝。任何人都有权决定接收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成为什么样的舆论客体;而同时任何人也可以指尖轻触“@”符号,将自身关注的信息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以“流浪儿冬衣行动”为例,博友的评论基本可以归为三个层面。

1.态度认同。类似的评论有“我希望我每天都发一次这样的微博,希望关注的人多一点,帮助的多一点”(微博用户“我叫大野磊”);“冬季的寒风越来越冷冽,当我们躲在温暖的被窝中,是否会想到那些在低温中被冻得发抖的流浪儿呢?爱,不仅是对身边的人,更是对弱者的撒播”(微博用户“云上化品”);“蓦然回首,从读书到工作,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自己、亲人而活。或许,可以有那么一段路仅为了帮助他人而走,无关其他,仅是觉得人生应该如此”(微博用户“翼_wind”)。

2.行动诉求。如“我有一些旧的但是很干净的衣服想捐,有地址吗”(微博用户“smile小木鱼”);“最近几年,每年都会寄出一些平时不穿的衣服给一些孩子,邮费不过那么一点钱而已,希望身边的人也能做到吧,尤其是那些抱怨衣服多的人。既然那么多,把衣服洗干净,消毒一下寄出去多好”(微博用户“土肥圆_慧儿”)。

3.建议主张。如“吧里组织些活动吧,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去”(微博用户“Twill帆”@毕节学院吧);“为什么政府不调查一下中国各地区的流浪孩童和老人呢?为什么不给予更多的关怀呢?又为什么每次出了事才想办法解决呢?”(微博用户“河北医大东校区12口麻麻1微协”)。

因而,在微世界中,舆论主客体边界模糊,参与者都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然而,不管是信息发布还是“跟随”,都是主动参与和意义筛选的表征。换言之,网民每一次简单按下按钮——关注、转发抑或评论,都是一次价值诉求的显性化呈现,是基于认可或反对的态度表示,是行为跟进的前兆,或是对进一步行动的建议、主张。一个蕴含道德意蕴的信息,经过无数次的“@”后,营造出大众接力的氛围,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场,无形中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三)道德行动的有组织性

微世界中,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博友甚至不需行动,不用捐钱,点击围观即可,转发即可,一次围观,一次转发,就是一种温暖。”[1]手指尖的微小动作,不仅是善举带来的内心满足,而且是因快速扩散的裂变传播而形成的巨大行动能量。换言之,博友们并没有止步于信息的传递和态度的表达,而是将具有共同道德价值观念的人们聚拢起来开展有组织的道德行动。

以“微公益”为例,这一简单的网络平台既是无助人们的福音,也是爱心人士的家园。前者可以求助;后者可以伸以援手,爱心捐款、捐赠物品、报名志愿者、转发微博、参与慈善拍卖、证实项目信息等。所有的活动组织和运作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素不相识的人们奉献爱心救助他人,这一切实现的重要前提是对微公益这一网络平台的信赖。吴奇隆、李宇春、景甜、刘力扬、韩庚、吴秀波、周杰伦、舒淇、李冰冰、姚晨等名人明星纷纷参与微拍卖,更增添了人们对微公益的信任感。任何博友都可以作为微公益的监督者,这种氛围下微公益的运作也愈加完善、规范,形成良性运转的态势。此外,微事件、微话题、微人物等也呈现类似的特征。微博正将人们的道德行动向轻松、微小、便利、生活化、常态化的方向转变。

不可否认,道德话语在微时代不仅没有式微,反而以更加灵动、活跃的姿态深入人心,见之于简单、易行的道德行为,为道德教育开拓了一片新领地。

三、微博不“微薄”:基于微博的道德教育模式建构

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与个性化、信息传播的数字化与海量化、人际交流的时效性与临场感、操作方式的微型化与可移动性等,已经使微博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技术用语,而成为“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2]。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博的主要使用、消费人群之一[3-4]。因而,我们不得不转换思维,踏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新征途。

(一)构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微环境

微博的特性注定这是一个多种价值观相碰撞交融的场域。歼15负责人罗阳殉职的消息在微博传出后,博友纷纷以“中国人的脊梁”“航空英雄”等予以盛赞,然而也有博友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拼命歌颂航天人,对于那么多挥汗在其他领域的人是多么不公平,他们不伟大吗”(微博用户“林若林”);“以后别玩儿命了,留得青山在可以作更大贡献”(微博用户“飘无痕微博”);等等。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都是多重价值观的组合,尤其在网络时代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然成为现实。然而,多重价值观念的组合并不是简单堆积,任何时代都有统摄民众、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在微世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形成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舆论环境。

(二)提升教育者的“知能”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出于一定的目的或功能而使用某种媒介”[5]。微博的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满足了人的两种基本需求——表达自己和关注他人[6]。因而,教育者应把握这一心理需求,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体,拓展道德教育的领地。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创立了“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又称知识格差,用以解释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现象。根据这一理论,个人接受信息的主观动机决定了知沟的存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接触媒介较多的人比接触媒介较少的人在信息获取、知识储备、态度性选择等方面更具优势。因而,教育者不仅应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和使用微博,提升“知能”,同时要打破道德教育中教育者的“垄断”式传播,畅通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流通的渠道,使抽象、刻板的道德模式趋向鲜活、生动,使道德教育更富生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三)实现道德话语的叙事方式转化

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道德依然是一个抽象、高高在上的概念范畴。实现微博与道德教育的对接,必先实现道德话语的语体转化。换言之,需要把抽象、宏大的道德话语系统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便于践行的表述方式,使其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

以郭明义为代表的草根阶层在微世界的流行就印证了这一点。“鞍钢郭明义”并无宏大叙事,也从未言说道德,却句句击中人心。还有2012年11月21日19:34的一条微博——“为了让一位盲人乘客赶上夜里末班车,上海786路公交车司机每天晚下班三分钟,一直坚持了三年,直到去年5月盲人乘客上班的地方搬迁为止。事情虽小,但会让大家内心油然升起一种温暖。我们同样可以去感动别人,和可爱的司机师傅一样放慢脚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下,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社会更温暖。”这条微博被转发1008次,评论369次。质朴的语言,微小的善举,构成了微时代道德话语最通用的形式。因而,教育者应积极转换语言形式,用微观的、鲜活的、可识别的语言风格讲述道德故事。唯此,道德才能真正内化为人本能的、直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

(四)促动虚拟与现实空间共同生长

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止步于网络。只有从网络向生活延伸,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促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共同生长,道德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的和真正的生命力。因而,教育者有必要将网络的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得转变为生活中的交流,营造师生间“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关系,建立人格信任,进而进行价值观念、思想动态的交流和分享,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道德生长。

微时代已然来临,微博正以特有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迎头而上,采用一切可资采用的平台、途径强化道德教育的实效,是每一位教育者应有的姿态。

[1]郭 政.微博公益:围观的温暖[EB/OL].[2011-03-04]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04/4969433_0.shtml.

[2]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14.

[3]申 琦.上海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与评价研究[J].新闻记者,2011(10):50-53.

[4]张 琪.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与行为特点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8).

[5][美]简宁斯·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石义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90.

[6]童 希.社会性媒体的传播机制及社会影响——“微博元年:传播与社会”圆桌论坛综述[J].新闻爱好者,2011(3):63.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公益道德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公益
公益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公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公益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