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内在超越”品质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借鉴意义*
2013-08-15闫志敏李卫朝
闫志敏,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现代化已渗透到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正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社会各类思潮等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这种价值观领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一方面打破了原有一元化思想的枷锁,解放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传统的集体主义本位式的一元化价值取向逐渐消解分化,人们的精神空间大为丰富;但另一方面多重领域价值观的涌现,也带来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转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将竞争、法制、开拓进取、求实等现代观念输入的同时也裹挟着一些不良价值取向,道德冷漠、金钱至上、追逐名利、物欲主义横流等现象也不断挑战着人们的精神底线。这种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影响了大学生价值的正确判断与选择,价值观领域的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多重变革引发了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活动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较之以往更具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体上来说,这一群体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对生活有其独特理解;且注重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表达;强调自我实现,注重自我体验。但是,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结构上也遭遇了思想与行为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尤其是社会上某些不良价值观念无形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譬如,人生观上的物欲主义和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等等,致使在校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普遍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价值理想的缺失。一直以来,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但是这样一种崇高的、远大的价值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遭遇了挑战。当下现实社会中充斥着人们对崇高理想、真理和正义等正面价值的严重鄙视与不屑,而“嫌贫爱富”“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何处不拼爹”“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不良观念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价值领域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大学生开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产生疑虑。而至于“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等一些终极价值的探寻也早已淡出大学生的视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和人生理想更多地趋向于现实性和功利性,注重个人的、现实的世俗性的价值目标取代了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部分学生甚至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目的的迷茫,对存在意义的困惑以及信仰的缺失。
第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理想信念上的困惑、精神追求上的迷茫,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灵空虚之余转而追求物质消费和享受,再加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中“主体行为利益化”的特点,导致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利益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义利观”方面,注重利益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潮流[1]。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呈现出浓厚的实用色彩、功利色彩。譬如,在课程选择上,热衷于选择一些有助于获得职业证书的科目,而一些涵养德性和心灵、提高人文素养的科目鲜有人问津;在人际交往上,部分大学生选择“以他人待我之道待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强调互惠互利,将是否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作为择友标准;在日常生活方面,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消费和享受,大学校园中面子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校园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同学间关系的物质化、冷漠化;在择业观上,多数大学生将“经济报酬”的高低作为第一选项,而较少考虑自身特质和行业前景,暴露了其短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更有甚者,为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表现出了不正当的竞争倾向。
第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西方民主化进程中所蕴含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等价值观念也冲击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相比以往,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意识、注重自我,强调个人奋斗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意识。但是当前物欲主义的冲击极易使这种主体意识演变为“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体现在校园中就是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抉择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与以往集体主义本位式的一元化选择所不同的价值观。当下他们衡量自身价值实现的标准不单单是能为集体贡献多少,更多地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角度来理解“价值行为”,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表现出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对以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如今的许多大学生缺乏认同感。一事当前,许多人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上[2]。这样一种价值倾向带来的必然是大学生整体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缺失。
上述几个方面不一而足,但已经令人担忧。这些价值观误区的形成对当前尚未完全形成主体意识、分辨选择能力以及批判否定意识的大学生来讲是危险的,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因之,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根探源,找出症结,并加以正确引导,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他们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以往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利益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困惑和动摇[3]。二是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以个人利益至上、唯利是图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动摇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4]。三是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四是家庭教育的偏失和大学生自身心理成长特点也影响了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五是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不确定性、难以控制等特征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不成熟、不稳定。但综观这些都还处在浅层次的宏观的解释上,究其根本,我们便可以发现其中的症结不外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即终极维度的缺失和对生命整体性认知的缺乏,而其余不过是此两方面不足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寻找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中遭遇了价值理想和价值承当之间的背离。
在价值体系中,理想属于核心价值观,它通过建立一种信念、信仰来引导、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对人的价值观塑造和价值行为的践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价值理想的最终实现要在具体实践中完成,如果价值理想能够实现与价值承当之间的统一,那么人内心深处的信仰与理性之间就形成了和合的关系,人就能获得自我超越;而当价值理想与价值承当之间产生背离时,人的内心深处的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博弈就易造成二者之间紧张的关系。当二者处于紧张对立的关系中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或失落信仰或失落理性,选择前者的人们精神空虚,选择后者的人们生活盲目,生存之意义常常于此失却(即人类的现代性难题)。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一系列问题的症结就在此。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确立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理想,其内涵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大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要求接受这种价值理想,要求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但另一方面,这种价值理想在现实实践中却遭遇了挑战,当前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极大变化。思想观念领域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和修正着大学生原有的思想体系,致使一些优良的传统价值观逐渐丧失,而一些非正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人们崇尚的准则。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映射到大学校园里,就是远大的、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让位给实用的、功利化的物化崇拜,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大学生群体中“重功利、讲实惠”的价值取向越发突出,而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越来越淡化,人生信仰更是迷茫。
当前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的塑造上正处于这样一种价值困窘的状态,如何能够合理而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我们可以从儒学的“内在超越”品质中汲取资源和智慧。儒学的“内在超越”品质是儒家独有的超越意识和超越方式。它与西方社会所推崇的在现实的生存之外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不同,儒学的超越是在现实的生存本身去寻找终极意义[5]。儒家认为,人内在价值的实现是与自然(天道)合二为一的,人在世俗世界中(日常的人伦日用间)通过自己的“修、齐、治、平”实现价值超越,就是儒学所追求的“赞天地之化育”“则天成道”的过程。这种超越是体现于现实世界并企图超越现实世界的,是要通过超越现实世界达到其终极理想。为了实现这种超越,儒家也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成己之道”,使我们能够在则天成道的过程中,抵御浮躁社会带给我们的各种诱惑,从而能够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的重要资源。
三、借鉴儒学“内在超越”品质,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儒学“内在超越”品质这种重视人的内在价值的思想传统,是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借鉴的重要资源。具体而言,当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对儒学“内在超越”品质的借鉴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儒学“则天成道”的个体向上超越之路,肯定了个体的内在价值,确立了个体“超凡入圣”的自信和能力,这一品质有益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理想的自信,厘清价值观领域的困惑。具体而言,儒家把“人”看成是具有超越自我和世俗限制能力的主体,认为每个人都有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本性。这种个体超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对天道的践行,即经过格物、致知、诚心、修身(内圣)将天道内化到个体自身的德性中——则天成道,从而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的人生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儒学强调要“为仁由己”“反求诸己”,社会个体应该做好自己,从我做起,自觉、积极、主动地修养自己的品格,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最后不断接近道德的最高境界“仁”。这样,个体价值理想在自我完善的意义上,取得了与社会理想的最后统一,个体的生命存在也因此获得了完整的意义。由此可见,儒学所倡导的这条个体向上超越之路,为大学生实现价值理想和自我超越确立了信心,有助于消解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崇高理想和社会现实时所产生的困惑。
第二,儒学“内在超越”品质所涵摄的义利观注重道义原则、注重群体发展,强调非功利精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抵御当前社会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名位以及无止境的物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以及盲目跟风物质消费现象的泛滥,在于大学生对自身主体人格塑造的缺失,致使物化人格淹没了主体人格。针对这一问题,儒学义利观给出了解决思路。儒学义利观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即在价值取向上偏重道义,强调利益应服从道义,但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排斥,儒家明确表示人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愿望,即“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吾不处也”(《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里仁》)。可见儒家只是强调对利的追求应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从而将求利的欲望引向合理的取利,有助于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取利意识。同时,儒家义利观还提出要“见利思义”而不要“违义争利”,要坚持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科学平衡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最大限度地增进群体利益,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唯利是图的心理。可以说,儒家义利观这种内涵着的非功利的精神,提醒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现实中坚持自我、固守内在,而不至于逐物失己、丧失自我。
第三,儒学“内在超越”品质所倡导的群己观,主张个体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实现个体与群体的融合与统一,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的关系。当下校园生活中,大学生追求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这种追求的过度发展也极易导致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以及人与人之间功利化的情感交往,进而引发人际关系的疏离、道德的滑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要对这种负面结果加以控制,则可以从儒家传统群己观中汲取智慧。儒家群己观认为,个体以群体为归宿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必然要求。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价值追求,也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个体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应当尊重他人实现自我的意愿[6]。这就要求每个人要以自我为出发点,在个体价值的践行过程中要兼顾群体价值,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实现“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人生理想,而个体在成就他人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也在此达到了和谐统一。就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而言,是要帮助他们合理定位个体原则和群体原则,引导他们将个人与群体结合起来,把个体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在实践中致力于消除个体和群体间的对抗和冲突,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正确定位,重新安顿空虚的灵魂,实现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发展[7],进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当代大学生权利责任意识和法律规范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的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儒学“内在超越性”所蕴涵的思想传统和精神内核,对塑造和确立当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儒学还注重这一品质的当代转化,即方法论研究,并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成己之道”,为如何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参考途径,也是我们今后要挖掘的重要资源。
[1]王卫东.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范与重塑[J/OL].中国 校 外 教 育,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xwjy2011z3005.aspx.
[2]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35.
[3]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41.
[4]谭建平,伏 芬.当代大学生价值冲突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8.
[5]杨清荣.儒家“内在超越”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6(6):4.
[6]初文杰,陈太安.儒家辩证统一群己观及其现代关照[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98.
[7]黄维元.儒家伦理中的若干重要关系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D].济南:山东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