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3-08-15陈大为
陈大为
前 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与世界体育运动和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使得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最具有活力、具有开发潜力和建设的必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校园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更应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因为其包含着校园内的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保留。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空间内,由学校全体师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2]。它由三个层面构成:表层是体育物质文化层,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中层是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层,包括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层是体育精神文化层,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等。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制度文化是主体,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关系和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
1.体育精神文化内层的匮乏
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偏差还很大,大多数人依然抱着“体育”即“运动”的观点,他们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会活动就可以了,仅仅满足并停留于中、表层的层次上,至于体育意识观念,非体育专业所需,大可不必强化[3]。人们往往看不到体育的潜在力量,更谈不上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人的意志,鼓舞人的斗志,这样传统的观念使我们的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学生也更懒得去学习和思考体育与自身及社会有怎样的关系,从而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
2.中层体育制度限制较宽,行为流于表面形式
目前,各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约束很多,特别是考试评分制度较大地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突出体育课教学仅仅是为了被动地应付达标和考核。通过对本校两届毕业生抽调查显示:78.4%的高职学生不清楚大运会,80.2%的高职学生不知道C U B A,校园体育竞赛只成了体育特长生的天下。不少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有些学校领导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对于平时的群体性健身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多少人参与了体育锻炼也漠不关心。
3.表层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滞后
在制度建设上许多学校条例齐全,看似科学但缺少行之有效的专人负责和配套制度,使得制度流于形式,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场地设施几乎与在校大学生不相干的空洞文化现象。据调查总结,这种事实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已成不争的事实。
这是由于近些年来学校合并扩招,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而土地资源的限制和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有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但因其管理过死,限制过多,使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很低,这就造成了师生守着崭新、漂亮的体育场馆,却依然缺少活动场地的局面了。
构建高品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要求其建设也要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要使学校体育文化平衡发展,就必须从体育价值观等精神层、行为制度层到实际的物质文化层进行适应学校发展的构建。[1]
1.体育精神文化层在于课外向学生介绍体育文化修养知识
应确保体育精神文化的主导地位。只有内层体育文化发展与变化,才能引起整个体育文化结构的转变。首先,应该使教育者的管理层和教育者本身对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彻底抛弃体育仅仅是身体运动的教育思想。其次,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行为制度层主要是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
贯彻落实体育法规,制订相应的制度。“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常常使一些基层领导忽视国家的体育法规和政策,出现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局面。学校要构建自己的学校体育文化,首要的是应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关的体育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做到责任到人,长期落实。
3.有效整合各项体育工作,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现行的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学生面对缺乏实用性的课堂内容很难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要选用那些兼具健身性、娱乐性、与可接受性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无法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又缺乏实用性与时代感的内容应该予以取缔,课内的教学与课外活动应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成立有专项体育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组织管理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学校体育节,其内容应该丰富多彩,除了运动会这个重头戏之外,还应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再适当开展一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等活动,使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提高体育素养,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4.体育物质文化层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层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1]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从物质方面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质量,以满足师生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在另一方面应提高体育物质设施的利用率,加大开放的力度,延长开放时间,努力实现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结合国外场馆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满足体育教学和训练需要的前提下,使体育物质设施从福利型和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收入可用于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从精神、行为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加强建设,学校的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高质量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努力推进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
结论和建议
实践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开展阳光体育、健康体育,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其他各种文化形态的共同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发掘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举办艺术节和改善体育设施等手段,最大限度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更有效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使学生领会到体育的真正内涵。
[1]张清江.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及制约因素[J].教育探索,2003,2(2):28.
[2]王建民,郭平.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5(3):2-7.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8.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