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族际通婚对回族文化的影响

2013-08-15蒋贞慧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族际伊斯兰教回族

蒋贞慧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商洛 726000)

近年,我国学者对于回族族际通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通婚的模式和通婚的文化基础、通婚对其子女的影响以及族际通婚带来的民族关系变化和族群认同等方面。还有就是对于回族婚姻制度形式的历史和变迁的研究,以及回族“回女不外嫁”观念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在回族婚姻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们注重将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注重个案研究,丰富了回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回族婚姻习俗及回族族内婚的研究,而针对回族族际婚姻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通过对族际婚当事人进行田野调查,来了解这种婚姻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更少。回族族际婚姻呈逐渐上升趋势,那么这种婚姻形式对回族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客观上对这种婚姻形式应该持什么态度?都是需要研究的,这些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回族族际婚状况

从回族的族源来看,回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同信仰的人群共同融合的结果。回族族际通婚在整个回族形成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正是由于回族与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相结合,并在结合过程中不断适应中国文化,回族这一中国独有的民族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回族的形成,既有东来的穆斯林,又有中国本土的各民族,两者互相融合、互相适应形成的民族,而“实现这种复合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族际通婚。”[1]

关于族际通婚的数据,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全国族际婚姻的人数为895.21万人,其中与汉族通婚的人数占到81.58%,少数民族之间的婚姻只占18.42%。全国回汉通婚率为12.2%[2]。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其生活习俗、风俗习惯等都与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族际通婚首要的条件就是非伊斯兰教者要皈依伊斯兰教,无论婚姻一方是无神论者还是其他宗教信仰者,都要虔诚信奉伊斯兰教。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约束,回族族际婚后的生活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引来很多回族人的质疑。那么,回族的这种婚姻形式对回族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回族族际婚姻双方的调查,才能较为恰切地回答回族族际婚姻对双方家庭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

(一)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调查的内容除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外,还有如通婚原因、婚后生活状况、族际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等现实性问题。马戎教授认为,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主要有8项,即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收入、户口登记类别、迁移情况、掌握对方语言的能力,邻居中是否有其他族群的朋友等[3]。本文根据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其中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1.与个人社会文化特征有关的因素

1)年龄。年龄是分析通婚情况的重要指标。各民族中不同年龄的人们对族际婚的比例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情况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年龄在31-40岁的占56%,51-60岁的占31%,20-30岁的占12%,1%的人拒绝回答年龄问题。这说明“70后”是回族族际婚的主体。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而成长起来的“70后”正是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政策、新成果的主要一代。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年轻一代人的思想观念,为回族族际婚的实现提供了主观条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开放政策,让更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回族青年走出家乡,走向全国,为回族实现族际婚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改革开放所实施一系列优惠的民族政策也是推动回族族际婚的发展条件。

2)教育水平问题。虽然调查问卷中没有明确的教育水平一项,但问卷调查发放的地区客观上回答了这一项。问卷调查中60%是在陕南乡镇进行的,这些人,文化水平大都在高中以下。40%是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族际婚的当事人调查的,而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后到各地工作的,他们的文化水平在大专或本科以上。从数据上显示,文化水平较低,族际通婚率越大,但在个案访谈中,文化水平越高,发生族际通婚的概率大。出现这样的差异是因为在问卷调查的发放中有发放布局不均匀的现实。

3)族际婚姻的性别比。回族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最初的族际婚,其后的族内婚,再到族际婚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其族内婚阶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女子不外嫁”。因为女性的外嫁往往意味着她将随夫方习俗生活。众所周知,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普遍遵循宗教内婚的原则,如果与非穆斯林结婚,也是男性娶进的多,女性嫁出很难[4]。在调查问卷中,参与调查的女性有59人,男性有35人,另外有6人拒绝回答性别。其中,有55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女性是族际婚,有3名汉族女性因族际婚而皈依了伊斯兰教,只有1名信仰佛教的藏族女性在没有皈依伊斯兰教的前提下实现了族际婚。其中还有30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男性娶汉族女性为妻,有2名汉族男性因族际婚皈依了伊斯兰教,有3名没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汉族男性实现了族际婚。也就是说,有86%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男性娶了外族(主要是汉族)女性为妻;有93%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女性在族际婚中外嫁。这说明,回族传统的婚姻形式中“女子不外嫁“的禁忌逐渐被打破。虽然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汉族的通婚率普遍不高,“但除塔吉克族外,其他9个民族与汉族通婚者中的性别比都低于10%,也就是说男性娶进的少,女性嫁出的多,这和我们过去形成的印象恰好相反。”[5]另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没有入教就实现了回族族际婚的例子,这说明,回族族际婚中关于非伊斯兰教一方必须皈依伊斯兰教的原则也在动摇。

2.婚姻观念与族际婚的关系

1)择偶方式。在这一问题中,有50人选择“自己认识”,有36人选择“他人介绍”,有11人没有进行选择,还有3人选择了“自己认识”和“他人介绍”两项。这说明回族婚姻过程中的择偶方式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为自由恋爱,回族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2)家人的态度。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事情,它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关系到两个家庭的共处和交往,所以在婚姻中,家人的态度很重要。更何况,对于发生在不同信仰和不同风俗习惯中的族际婚,家人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家人反对的有38人,达到38%;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有35人,达到35%支持的有20人,达到20%,有3人没有回答。这说明回族族际婚被接受的比率提高,至少有24%的家人是支持的。虽然从数据上看,反对族际婚的占多数,但与“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默认来看,家人虽不支持但同意族际婚的仍然占多数。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涉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家人对于回族族际婚的支持率增高,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交流的广泛开展,回族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婚后生活情况

1)婚后与他(她)家人的关系。家庭的和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尤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一起生活,相互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这一问题中,回答“好”和“很好”的共有52人,回答“一般”的有35人,只有13人回答“不好”。这说明,回族族际婚的家庭是和睦的,大家在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能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稳定社会关系。

2)对自己的婚姻是否满意。在这一问题中,回答“很满意和满意”的共有64人,有22人表示“无所谓”,还有14人表示“不好”。这说明,选择族际婚的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姻满意,能够为自己的婚姻担负起责任,回族族际婚逐渐成熟。

3)谁决定家中的重大事情。在这一问题中,有夫妻双方共同决定的有86人,占86%。还有14%是由夫妻双方及夫妻双方的父母共同决定的。这说明,回族族际婚姻中,因婚姻而入教的另一方在家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是外族入教而被歧视,这也是回族族际婚成熟的表现。

4.子女问题

1)子女的族属问题。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回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回族后代传承,而族际婚后的下一代,回族文化的传承,所以,回族族际婚后代的族属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孩子的族属”问题中,有71人选择孩子的族属为“回族”,只有1人选择“汉族”,有1人回答“其他”,另外37人不作回答。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回族族际通婚后,其后代将依然以回族为主,所以这对回族文化的传承只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壮大回族队伍,使回族队伍不断扩大。如果因回族族际婚的后代族属问题而反对回族族际婚是不应该的。

2)子女的婚姻问题。在问及“对子女的族际婚的态度”时,有51人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36人表示“反对”,13人表示“支持”。在表示反对的36人中,有10人对自己婚姻及与对方家人的关系表现消极,即对自己与对方家人相处中关系一般或不好,而对夫妻关系也表现消极,对自己的婚姻无所谓或不满意。这说明,大部分的族际婚姻是幸福的,与对方家人的相处也是融洽的。

5.族际婚中最大的问题

因为问卷调查中该项为多项选择,所以在统计时不再以人数为单位,而是以次数为单位。选择“饮食问题”的有72次,有16人次选择信仰问题,还有12人次选择丧葬问题。这说明,回族特有的饮食习惯是影响族际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回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及在伊斯兰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特有的丧葬习俗,也对族际婚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回族族际婚要继续发展,就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二)个案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走访了几个回族族际婚的家庭,对回族族际婚姻的当事人进行了访谈。

访谈一:马某,男,35岁,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祖籍宁夏固原,大学本科学历,现在广东油尾工作。他在这里结识了来自江西的刘某,自由恋爱后结婚。他们的婚姻受到双方父母的反对,尤其女方父母。男方家人因女方非穆斯林而反对,但如果女方愿意皈依伊斯兰教,男方家人表示可以接受。女方家人因回族饮食禁忌而反对,但因男女双方的坚持,最终同意。对于自己的婚姻,马某表示感情方面满意,生活方面无奈。这主要是孩子问题。他认为虽然孩子族属上是回族,但因没有接触过回族文化,缺乏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将来孩子的信仰会受到影响。当问及是否因此反对这种族际婚时,他表示这不是反对不反对的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像他这样到外地工作的回族人越来越多,要在几乎没有回族的地方找一个回族对象是非常难的事情,而人生大事又要解决,只能寻觅他族。在问及这种婚姻形式是否对回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时,他说因人而异,不能全盘否定。在对马某的访谈中,马某始终认为自己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只是没有处理好生活习惯和风俗的问题。

访谈二:刘某,回,女,38岁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居住广东深圳,结婚10年了,和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丈夫生活得很幸福。她说,她们是自由恋爱,结婚时男方愿意皈依伊斯兰教,所以她的家人没有反对。男方也是甘肃人,他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活的幸福,信不信教,信什么教都没有关系。所以她们结婚很顺利。婚后两人定居深圳。现在孩子刚刚出世,孩子也是回族。男方皈依伊斯兰教后,积极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学习念诵《古兰经》,学做礼拜,现在就是一名真正的穆斯林,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谈及回族族际婚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时,夫妻双方都认为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至少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婚姻在壮大回族队伍,繁衍回族后代方面是有利的。谈到回族族际婚姻问题最大的老人丧葬礼时,男方表示他家还有兄弟姐妹,父母的送终可以由他们完成,而自己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父母也知道,他不会按汉族人的习俗为老人送终,他说:“我现在是穆斯林,我用穆斯林的方式为他们祈祷,这也是我的孝心,我的父母和家人会接受的。”这确实是一例成功的族际婚姻,这对夫妻生活幸福,没有因宗教问题而产生矛盾,也没有因文化不同而带来后顾之忧。

访谈三:马某,女,42岁,青海西宁人,高中文化,现在西宁做生意。和马某聊天,能感觉到她是土生土长的西宁回民,她既没有外出求学,也没有外出打工的经历,一直生活在西宁。在回族聚居的西宁,她为什么要找一个汉族人结婚呢?她说,她和老公是高中同学,高中时就谈恋爱了,后来两人都没有考上大学,就合伙做生意,起初父母不知道他们的关系,只知道是合作伙伴,但时间久了,感情也深了,就告诉了家人,双方家长虽不同意,但也没有强烈反对,最终他们结婚了,当然以男方先入教为前提。“婚是结了,但婚后的一切都不在我掌控之内。”原来,结婚第一年,男方家人还算尊重她,她到婆家(他们自己住),婆家人都不乱吃,入了教的丈夫也能遵守回族习俗,但时间长了就变了,她到婆家,婆家人不仅自己喝酒吃猪肉,还劝马某也要吃喝。而她的丈夫也以生意应酬为由,整天酩酊大醉,出入西宁各大非清真餐厅,时间久了,她也被完全汉化了。在马某小叔子的婚宴上,笔者作为新娘的同学也被邀请,笔者看到马某在清真餐厅和部分汉族亲戚划拳饮酒(酒水是马某婆家人自带的),丝毫看不出她曾经是传统的回族姑娘。也许是看出了笔者的惊讶和疑惑,马某拿着酒杯坐在笔者身边,“我现在就是这样了,人不人,鬼不鬼。我给女儿报户口的时候报的汉族,我不想她跟我一样,汉不汉,回不回,一切的罪孽我一个人承担吧。”她说的很凄凉、很无奈。笔者问她是否很痛苦,她说在想到自己是回族,而过着汉族人的生活,还不能让娘家人知道,她就痛苦。不想这些的时候她觉得和丈夫生活的很幸福。

这是一个回族婚姻中女子外嫁的例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回族族际婚中,如果回族一方本身信仰不虔诚,对家庭和子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6]。

通过个案访谈,可以看出,回族族际婚后的生活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所有族际婚的另一方都要皈依伊斯兰教,这是所有回族族际婚存在的前提,体现了伊斯兰教在回族文化中的核心位置,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保证。

在子女族属问题上,回族族际婚中的主体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大部分孩子都会随回族一方,很少没有因为家庭主体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了妇女的重要地位,如果母亲是回族,那么孩子不仅族属回族,实际生活中也更遵循回族的风俗习惯,这虽有悖于“回女不外嫁”的婚姻传统,但对回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三、回族族外婚姻对回族文化的影响

“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7]。回汉民族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通过回汉通婚,这两种文化互相接触、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互相适应。可以说,回汉族际通婚是回汉民族文化深层次交往、互动和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平台。由于文化的适应性,回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就不断地努力适应中国的大汉文化,而在回汉通婚家庭中,回族文化的适应与变迁将显露得更明显。文化变迁包括文化的变异和整合。所谓文化整合,即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有排他性,但同时也有融合性[8]。

(一)族际通婚中回族文化的自我调适

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9]文化的特点是其是适应性和变迁性。回汉族际通婚中正是体现了回汉文化的相互适应和变迁,尤其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在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中,不断调适,以适应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和整个生存文化体系的需求。

回族族际通婚中,回族文化的自我调适主要通过家庭生活表现出来。比如,为了适应家庭成员的生活而对生活习俗的改变、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等。正如兰德曼所言:在每一种文化中,人们的确倾向于一种一贯的生活方式,但他并未被限制在这些行为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像他自己设计了这些行为方式一样,他也能重新设计它们[10]。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不但解决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它们重新整合后形成一种全新的至少是满足家庭成员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使两种文化的适应成为必然,达成了一种积极的调适。

从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回族族际婚在固守自己的宗教教义和民族意识的同时,对传统的社会生活或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进行着调适,以期达到文化的融合。动态的适应还包含着文化整合的新内容,即传统的形式发生改变,传统文化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结构方式整合[11。

(二)族际通婚中回族文化的整合

回汉族际通婚,不单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个体在情感上的结合,同时“隐含着这两个人所代表的各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背景。”[12]这也是为什么回族族际通婚会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回汉通婚也为不同文化的整合提供了一个条件。而这种整合中,做为亚文化的回族文化其整合程度更大,毕竟它要以适应汉文化而生存下去,但又不能失去其本质特色,即伊斯兰文化。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族际婚姻中回族一方所表现出的焦虑和无奈。他们努力将回族的民族特色保留下来,比如在饮食习俗上的禁忌、在子女族属问题上的一致等。所以,只有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比较融洽与和谐时,他们的成员中才一有可能出现一定数量和比例的民族通婚[13]。

(三)回族文化的多元化

回汉通婚家庭的复杂文化背景,对于其子女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14]。回汉通婚家庭由于自身文化的双重背景,子女在两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其回族文化势必淡化或空白,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回族文化的多元化的趋势。

四、结语

族际通婚是婚姻行为模式的一种,也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群体间通婚的比率是衡量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的性质、群体认同的强度、群体相对规模、人口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过程的一个敏感的指标”[15]。回族是伊斯兰教中国化了的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主要通过婚姻形式壮大自身力量。这种婚姻形式包括回回通婚、回汉族际通婚[16]。回汉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借助回汉通婚这种婚姻形式,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交流、融合、发展,这是时代和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文化是有其适应性和内在张力的,回汉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互动当中,必然会发生文化体系自我的调适,两个文化体系也会不断融合,重构出新的文化因子,去适应两种文化共存的外在土壤[17]。回汉通婚成为现今回汉文化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在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回汉通婚将会不断增多,以这样的双重文化家庭为背景,衍生出回汉文化重构的新特点,是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希望借助通婚的桥梁,回汉文化体系能够更好的结合,文化与文化之间少一些排外,多一些包容与理解。

[1]周建新.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族际族内通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3):69.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02.

[3]马 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8[4]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2004(3):72.

[5]李晓霞.国家政策对族际婚姻状况的影响[J].新疆社会科学,2010(5):66.

[6]蒋贞慧.族际交往中的陕西西口镇回族文化变迁[J].商洛学院学报,2011,25(3):49-53.

[7]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96.

[9]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教育出版社,2002:35.

[10]M·兰德受.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01.

[11]王筑生.社会变迁与适应:中国的景颇与利奇的模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752.

[12]马建福.族际互动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33.

[13]马 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32.

[14]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18.

[15]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80.

[16]蒋贞慧.试论回汉通婚的原因和特点[J].商洛学院学报,2006,20(3):101.

[17]王淑萍.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D].兰州大学,2011:46.

猜你喜欢

族际伊斯兰教回族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试论西南民族地区的族际经济交流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