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2013-08-15孙中萍
孙中萍
(枣庄市山亭区审计局,山东枣庄 277200)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实现城镇现代化为本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标志,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为特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模式。
(一)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城市转型,因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高科技、高效益、低碳、绿色、集约、协调。强调高科技,必然会带动传统的工业城市结构向新型的信息化城市结构转变;强调绿色集约,必然带动传统的生产型、生活型城市职能向生态型城市职能转变;强调低碳,必然带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动力的转变;强调协调,必然带动传统的城镇布局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改变各级城市规模。同时,城市的各种转型也必将加速工业转型的进程。因此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然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道路。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
扩大内需是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内生增长动力机制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多种经济资源向城镇集聚,而且人们自身也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就业领域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二是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镇;三是生活方式由农民转为市民。这一系列变化将在城镇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农副食品等多方面产生消费需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将带动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大批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城市消费需求;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农业规模化发展,将带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等。
(三)发展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三农问题”也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只有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只有通过走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才能够最终完成。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协调发展大、中、小城镇与小城镇,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战略举措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和共享的中国城乡体系。
二、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一)推动新型城镇化受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限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下,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份追求高速度、排斥城镇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这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由于对城镇化的误解,排斥城镇化,造成城镇化滞后,同时还因为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效益差,也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现有的体制和制度跟不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
1.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最早起始于50年代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把全国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实现城乡分割,从而阻止人口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防止城镇居民就业困难,防止食品供应困难,防止农业劳动力过度流失,防止过度城镇化,这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制度。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已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目前的户籍制度,己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2.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涌入城镇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虽然,国家为了改变以前主要针对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但由于游离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进城农民工镇民化的问题没有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在享受义务教育、高考、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及政治权利等方面仍与城镇镇民有明显的差别。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受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1.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对城镇化的“推力”不强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的发展,才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违背农村经济自身规律的运动的影响,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我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工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使得农业的比较效益直线下降,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基础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发展。
2.忽视第三产业,城镇功能发育不良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强的产业,一是因为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二是因为第三产业不需要高技术人才,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以使农村人口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实现向非农人口的转移,是城镇化的最方便路径。而我国的第三产业,一直长期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无法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方面由于无法发挥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中的第三产业不足,导致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功能单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全、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低下,从而弱化城镇的聚集辐射能力,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三、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针对城镇化进程涉及到所有产业,在对各个产业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
1.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的国际化进程。
2.大工业是城镇化最有效的动力源泉,提高工业质量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
当务之急应该,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企业,以优化工业化的细胞;加快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国工业企业;引导农村工业集中发展,进行技术和产权改造,规范乡镇企业(农村工业)的发展。
3.规范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二)稳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一定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密结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快城镇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改善城镇公共服务,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传统认识。要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城镇公共服务,根据社会的需要提供城镇公共服务,根据多数人需要提供城镇公共服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提供公共服务,根据不同类型人群得需要确定不同的公共服务内容,而不是简答的“一刀切”。
2.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为体现政府责任,必须由政府主导公共服务,但并非由政府直接生产所有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可以多元化,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总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镇场和社会充分参与,协同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可以通过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和监管、或是政府利用镇场机制供给,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等模式进行公共服务供给,来实现均等化目标。
(三)创新城镇化管理和城镇治理模式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加强城镇化管理与城镇治理创新。
1.创新城镇化管理和城镇治理的原则
城镇化要以人口城镇化即农民工的镇民化为重要内容,使城镇化过程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土地城镇化、高楼林立的物质形态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管理和城镇治理的原则应以“以人为本、集约均衡、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开放驱动”为原则。
2.促进城镇化管理和城镇治理的民主化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在城镇治理中,公民能够有效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通过城镇人大代表的直选、参与式公共预算的推行等方式,在政府、社区、经济组织、社会中介、居民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协商对话机制。应尽可能对社会公开,公布社会公共事务,并且建立询问、听证和监督机制。
3.加强社区建设和体制创新
社区是城镇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居民的自治体,也是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政府既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改善社区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也要通过政策扶持、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充实社区建设的内容,丰富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改善社区功能。切实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符合国际国内城镇化发展新趋势,也符合国家城镇化的新政策要求。中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着制度上的障碍、产业支撑上的薄弱等原因表现出水平低、发展慢、不均衡、思路模糊等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城镇化管理和城镇治理模式等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