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3-08-15刘若男
刘若男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大学,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关键过渡期;大学生,祖国建设的未来,“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大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维护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大学作为一个人从学生到职业人过度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角色的成功转换决定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而大学生走过高考的艰难历程,来到全新的环境,象牙塔里全新的、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各种心理问题也接踵而来。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又是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因此,高校辅导员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针对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思考。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这一词已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更加包涵心理健康,并且后者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994年至今,党中央、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八项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持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国家而言,关乎民族希望与未来。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大学生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诚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
对学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曾经的马加爵事件让所有国人痛心的同时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而心理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存在安全隐患。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和管教,全新的学习方式、宽松的生活环境、大量的空余时间,这些都让许多高中时代隐藏和压抑的问题逐渐暴露。因此,能否在这一关键时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直接决定着每一名学生未来的命运。
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个人魅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要想开展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一)积极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
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老师必须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实践也证明,掌握了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积极组织辅导员集体学习,从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的发展规律、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等等方面,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涉猎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健康的形象,提升人格魅力
目前国内各高校情况不同,有的高校拥有一支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有的则采取本科生毕业直接参与学生工作的方式,辅导员一边工作一边读研。因此,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也对开展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学生年龄相仿的特点,既有消除代沟、提升亲和力的优势,又有学生对辅导员资历质疑的劣势。所以,辅导员必须树立积极健康的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弥补资质尚浅的不足。
与此同时,辅导员的个人魅力也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正如《人民日报》2012年9月18日4 版中的《“软”权力更值得追求》一文所述,领导干部要想真正被人民拥护,靠的不是权力,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辅导员亦然,健康的形象、得体的语言、独特的亲和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感染力都能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果。
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与大学生一样,辅导员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兼数种角色。辅导员是服务于学校和学生的工作者、管理者,同时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肩负着来自工作和家庭、兼顾自身发展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重压力,并且工作中随时可能面临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因此,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是辅导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体育锻炼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加班是经常事。因此,要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状态,身体健康是前提条件。在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同时也可以保持身心愉悦。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遇到逆境,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排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辅导员也是一样,除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工作中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也可能被不良情绪感染。尤其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经历尚浅的老师,许多学生的问题可能辅导员自己也没有遇到过,有时甚至处理的事件本身连员都无法承受。因此,辅导员必须像劝导学生一样,自己也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遇到问题可以向家人、朋友、同事寻求帮助,或者主动倾诉,以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避免进一步恶化。必要时也可以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三)保持积极心态
有人曾说过,做好学生工作是一门艺术。的确如此,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而学生工作队伍更是这工程师中的多面手。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除了知识,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引路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能更好的指引学生,辅导员自身就需要是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同时为了提高处理特殊事件的能力,还要懂得必要的生活常识、医学常识甚至是法律常识。因此,难免有个别的老师觉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千头万绪的工作、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没有良好的心态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工作的。所以,辅导员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特殊事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且把工作和生活分别对待,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学会享受生活。
四、掌握科学方法,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为了更有效率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应建立和健全学生的心理档案。将重点关注的学生归类,总结个案中的共同点,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相互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档案的建立也可以积累经验,把解决问题的体会标注在档案中,以便日后查阅。此外,档案的建立应该一人一档,并且做动态管理,清晰的记录通过实施哪些措施,学生有哪些变化。
(二)分年级培训,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与解决问题相比,预防措施同样重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就是很好的预防措施。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高,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并且问题的出现比较普遍,有共通性。因此,除了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会更有针对性。
大一年级,学生入学可能出现诸多问题,如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造成的失落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造成的情绪低落、人际交往问题导致的孤独感以及对未来目标不确定的茫然等等。这些因素若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累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针对大一年级学生,辅导员应该组织团体适应性训练、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尽快破冰,相互熟悉并建立友谊,有了集体归属感做保障,很多新生的不适应现象就能化解。
经验和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状况是四个年级最差的。这一阶段,学生对于人际交往处于一种渴求状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且经过一个学年,有的学生出现挂科现象,学业压力变大,而对于爱情和性的好奇和渴望也比大一时期强烈。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出现问题的几率更大一些。
针对大二年级学生,辅导员老师应当适时开展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学院的角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宣传周、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方式,将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愿意参与并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同时针对学业压力大的特点,可以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帮扶小组结对子等活动。
而大三与大四年级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缺乏合理规划而导致的茫然和失落感。因此,辅导员应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一对一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确定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适时开展文体活动,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比起上课、听讲座,课外文体活动更能吸引学生,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健康活泼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开展趣味篮球赛、卡拉O K 大赛、越野赛、集体远足等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也可以开展“智运会”等棋牌类的比赛,并且建议小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可以同时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培养学生“寝室小群体、学院大家庭”的观念,增强归属感
寝室是校园最基本的活动单位,而很多隐患也正是存在寝室里。如果寝室同学相处融洽,就可以成为彼此积极的社会支撑体系,反之,则会成为很多问题的导火索。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寝室关系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学院可以开展诸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参加比赛,通过活动正面的引导以及趣味的游戏等环节可以帮助室友之间消除障碍,增强彼此的友谊。此外,辅导员应紧紧抓住军训、运动会、特殊事件等等比赛或活动的契机,让学生体会集体的力量,找到归属感。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管齐下,但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因此,重视并且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已经成为每一名辅导员的必修课。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应当既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又是生活辅导员,更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员。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扎实的理论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