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机制研究

2013-08-15范艳芹

关键词:标引不端学报

刘 云,范艳芹

(南京邮电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南京 210023)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述评

弘扬学术道德、推动学术创新是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近年来在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内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现象却是屡禁不止,这既有整个学术环境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外部性因素,也有学者个人的学术道德与修养的内部性因素。如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遏制学术腐败,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有关的课题研究对推动学术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学术道德建设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文件进行规范与引导,如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起至今,以“学术道德”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近两千篇,综合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学术界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披露和批评,如王晓生的《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1]。二是分析学术道德缺失的原因,如蒯大申的《学术道德与社会文化环境》指出健康的学术道德需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2];水天的《学术道德的当代性》指出学术研究面临两种压力,一种是社会时政的压力,一种是经济的压力,学术研究需要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3];也有学者认为学术道德的缺失更多的是学术群体道德的沦丧,如李存山的《学术之正与学者之德》[4]。三是就如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从制度层面、社会环境、评价体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代表性观点如崔月琴《加强学术规范化教育,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指出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科研管理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科研成果数量,且与职称、奖励及各种待遇挂钩,严重制约和束缚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完善机制、加强引导才能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5]。四是针对特殊群体,如研究生、本科生等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提出方案,如于展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述评》指出全国真正开展学术道德规范课程的学校还很少,应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建设学科化[6]。作此类探讨的还有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教育根源与治理对策》[7]、林莺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8]等。

上述成果对严肃学术之风、促进学术道德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多局限于宏观层面以及政策设计方面,缺乏更为具体的操作性。要树立良好学风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者等多方面互动与努力。据2011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0.9(2011)》中的“中国学术评价机制调研报告”指出,过度追求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诱发学术不端,而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恰恰发生在论文发表环节[9]。因此,高校学报在承担推广学术成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重任时,首先面临严肃学术之风的责任。学报最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者们的学术成果,而一些有违学术道德行为即隐藏于其中。高校学报具有甄别学术道德失范的先天条件和优势,能够从学术传播的源头杜绝学术不正之风。从高校学报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将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将高校学报工作与学术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将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也将更有力地推动学术道德建设。

二、高校学报承载学术道德建设重任的应然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10]。由此,“道德两字合起来就是讲人们的主观行动必须符合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11]而学术道德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主观行动必须符合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在这里,可以很明确地认识到,学术道德的养成是学术活动主体通过自己内心自省不断加强对社会伦理规范的体悟并以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这种社会伦理规范即指整个社会学术活动中人们所必须遵守的符合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即学术规范。

陈通明、杨杰民认为学术规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有明确规定及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的操作要求,前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后者如“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第二个层面是约定俗成并得到学术界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学科研究的方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范畴体系[12]。无论从哪个层面理解,学术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都会使学者们难以有对规范的内心自省,并以此来指导学术行为;而学术规范又必须通过“有得于己”才能真正发挥对学者行为的规范与制约作用,才能具有其社会价值。由此,促进学术道德建设,首要的就是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学术规范,通过规范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学者的内在自省,即学术道德修养的不断养成。

高校学报在学术规范的建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对来稿的审稿、加工、编辑处理实质上就是以学术规范来审评作者是否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的过程。作为期刊,高校学报和普通刊物一样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属性;同时它又有别于普通刊物,其传播的信息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严谨、严肃的学术信息。隐匿于学报中的一些不端文献的发表,是对学术规范的公然破坏,将使个体的不良行为转化为社会的不良效应,这种不良效应又因学报的特殊性被不断扩大,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术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尽最大可能杜绝不端文献,维护并加强学术规范的建设,是高校学报的应然之责和重要使命。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恪守学术道德、防范学术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为规避相关责任,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在学术论文中也愈发隐蔽,主要表现为以下多种形式:(1)单纯抄袭转变为多处“拼接”。大段的抄袭行为容易被同行发现,所以抄袭已逐渐由单一的抄袭某个人的作品转变为从多个作者的多件类似作品中进行“拼接”,这既不容易被发现,也很难被立刻定性为“抄袭”。(2)以参考文献的标注来为抄袭打掩护。有的作者在“借用”了他人观点、论据甚或是结论后,为了显示为自己的“自创性”,在行文中不作任何标引,但却巧妙地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以开脱“抄袭”的嫌疑。(3)参考文献的虚假标注。一些作者在未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表白做了大量工作,虚假多标引参考文献以充数。笔者在工作中对此种行为时有发现,有的参考文献与文章关联不紧密,有的标引差错大,一旦与作者联系进行核对时,作者会立刻对参考文献进行删减或替换。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作者文章的原创性,但也是有违学术道德的,并且其形式更为隐蔽,其潜在危害更大。(4)主动“制止”一稿两发或多发,或多发稿只申报一份作为学术成果。在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的当下,有的作者在冒险一稿多投并多中的情况下,为免于指责,会主动通知编辑部停止刊发已在他刊发表的文章。而对于那些未来得及制止的多发稿,在学术成果申报时只填报一份。无论是否已防止了一稿多发还是只申报一份成果,只要有一稿多投行为发生,就说明作者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因为一稿多投本身是对编辑、审稿专家劳动的不尊重,同时给期刊之间埋下了知识产权纠纷的隐患,损害了多个期刊的利益,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

三、学报加强学术规范机制,推动学术道德建设

由上分析得出,学术规范的不健全将为学术道德失范留有滋生土壤,从而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学报是学术论文的发布与传播平台,把好质量关,能够对学术腐败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学报工作的角度明晰现有学术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尚需完善的地方,能够从外部的学术规范的健全来促进学者内在学术道德约束机制的完善。

(一)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

学报担负着加工生产和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使命,学术水平是学报的生命线,策划选题、组织优质稿源是学报工作的重点。但是,推进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风气、倡导学术道德更应该成为学报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学报要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在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同时,更要坚守学术规范堡垒,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二)加强编辑人员学术道德修养

学报肩负维护学术规范的重任应由主编总体把关,具体落实在学报编辑的身上。学报编辑的学术道德修养对维护期刊声誉至关重要。如果编辑不具有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不具备起码的学术不端甄别能力,就难以保证学报不被各种学术不端侵蚀。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一是要加强专业素质,熟知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大量阅读相关文著,日积月累之后才能对各种花样的不端行为具备判断力。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当下的科研考核体系下,研究生毕业、教师评职称申报课题等都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高校学报成为庞大高校作者群“攻关”的对象,学报编辑在相对于作者的“优势情境”下,应该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只有自身身正,才能在与学术不端行为做斗争中充满底气与豪情。

(三)建立学术不端审查制度

1.坚持真实署名,明晰责任

真实署名制度看似简单和无足轻重,实则是对作者责任的严谨确认。一般来讲,文章署名表明的是作者身份,同时也是文章内容责任人的一种认定。高校学报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指导作者遵守基本原则,保障署名的真实性。对于来稿,一律请作者签署诚信声明,首先表明作者的署名为真实,其次对于多个作者的文章,要明确表示所有作者都已阅读过文章并都同意文章的刊发。更为严谨的,标明每个作者对文章的具体贡献,如命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文献的收集与引用、文章的撰写与修改等等。这种声明,因学科不同要求也各异,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不像理工类文章有一系列的实证、模型、实验等成文基础,多个作者分工也不会像理工科那样明确,可不必强行要求一一注明每个作者的分工。最后,建议指定某个作者或全体作者共同承担文章内容的诚信责任,以进一步确保署名的真实性。

2.规范引文注释,防范虚假标引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中明文规定:“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13]毋庸置疑,在许多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引文的不规范却是大量存在,间接引用的文献虚标为直接引用、译文引用虚标为原文引用、毫无关联的文献硬做成标引、重要文献却故意漏标等等。高校学报应该建立严格的引文规范制度,督促作者进行真实标引。在收稿时,除了论文选题、内容、写作规范的初审外,要着重检查作者的标引情况。现在各种期刊数据库收录比较全面,查找原始文献比较方便,编辑初步的核对都能查出个一二。即使文章尚可,但只要标引存在不规范,就应该退修,请作者端正治学态度,强化真实标引意识;如果标引不规范的情况严重,即使文章再好也应该做退稿处理。这样操作,虽然加大了很多工作量,尤其是有的文献不好查找,但是只要大多数的学报在收稿时严格审查,在编稿时再次核对,对作者就能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就能比较有效地将虚假标引率降低。

3.利用检测系统,审查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

为防范学术不端,中国知网在2008年开发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也与越来越多的编辑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防范学术不端。高校学报在收稿时通过该检测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到来稿是否存在抄袭他人、自我抄袭、一稿多投等情况,也能对抄袭的文字进行仔细的比对,从技术的层面上阻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当然,任何好的系统都有不足之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发现,该系统主要收录的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和文献体系没有收录,所以有的文章的学术不端之处未能被检测到。这就需要编辑多练内功,多读自己专业对口的学术著作,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扩散与危害。

四、结 语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高校管理层面,需要从学术成果培养、鉴定、评价、评奖等方面对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在科研成果考量上确定合理的数量与质量的平衡点,以此引导研究人员不再为了出成果而出成果,减少在科研中的急功近利心态和侥幸冒险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在此基础上,高校学报从收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具体而微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术规范机制,并具体落到实处,既能有效地在第一时间甄别学术不端行为,又能对作者进行切实可行的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帮助作者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内在的学术道德的养成比外在的机制约束更有利于净化学术不正之风和防范学术腐败。

[1]王晓生.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N].社会科学报,2002-01-10.

[2]蒯大申.学术道德与社会文化环境[J].安徽史学,1995,(4):77.

[3]水天.学术道德的当代性[J].安徽史学,1995,(4):78.

[4]李存山.学术之正与学者之德[J].社会科学论坛,2005,(4):15-20.

[5]崔月琴.加强学术规范化教育,完善学术评价机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3.

[6]于展.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述评[J].社会科学论坛,2010,(12):114-118.

[7]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教育根源与治理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25-29.

[8]林莺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7-8.

[9]蓝皮书:学术评价被期刊分级制主导,制约学术创新[EB/OL].(2011-02-24)[2013-04-01].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02/24/content_21995539.htm.

[10]辞海(道德条目)[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82.

[11]陈惠雄.经济制度与道德规范:起源、效用差异及其互补性[J].财经论丛,2002,(2):6-11.

[12]陈通明,杨杰民.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他——关于学术界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22-27.

[13]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EB/OL].(2012-05-06)[2013-04-01].http://www.edu.cn/20041118/3121016.shtml.

猜你喜欢

标引不端学报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致敬学报40年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