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对策研究
2013-08-15王伏玲李鸿飞
王伏玲,李鸿飞,黄 涛
(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武汉 430079)
在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安全需要作为人的各种需要的基础层面的要件,是人们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财产丧失威胁,避免职业病侵袭等方面的需要。高等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以保障师生人身及学校财产安全为宗旨。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血的教训,也告诫我们必须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1]。譬如:1994年北京某大学发生的女生“铊中毒”事件,暴露了化学药品管理上的严重疏漏;2009年浙江某高校教师误将实验室的一氧化碳气体接至学习室,导致一位女博士生的无辜死亡。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师生都是高校安全教育的对象。
为使高校有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研究实验室运行的风险因素与风险控制,制定安全制度和安全标准,强化安全教育。本文根据安全管理与标准化建设相关理论,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的实际,探讨进行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1.1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即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管理信息等。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工作也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涉及各个方面,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1.2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管理活动中,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海因里希(Heinrich)法则”的精髓是:事故发生是量的积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类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杜邦公司强调安全工作以人为本,认为人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高校应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工作,承担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责任和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和安全的责任。同时,需采取激励措施,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预防原理
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中,安全生产管理应以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十大原则明确指出:所有安全事故都可以预防,所有危险隐患都可以控制,事故预防可以产生效益。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工作要制定安全预案,坚持“四全”: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即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有超前预防型安全措施。
1.4 强制原理
即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杜邦公司规定,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通过培训来获取安全知识、各项作业的工作规程及安全操作标准。美国高校很早就全面实行安全准入制度,规定学生必须通过培训、考试、签订安全责任协议,并穿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才能进入实验室参观和学习。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均设置了强制性及非强制性的安全课程。
1.5 标准化管理原理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包括制定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标准化的实质就是做标准性的工作。目前高校实验室缺乏安全技术标准,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一方面是由于不够重视实验室安全技术标准建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实验室安全技术标准制定的难度大。因此,亟待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技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
2 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逐步得到重视,部分高校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运行进行检查监督。部分高校启动了实验室技术安全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对实验室技术安全知识的学习、安全意识及安全文明习惯养成和安全技能的掌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2.1 技术安全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有的高校安全制度不健全,还有的高校虽有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大。有些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多,但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有的高校还未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亟待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体制和专业制度建设[2]。
2.2 宣传和教育不到位
一是我国的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教材在内容覆盖面及深度、内容组织编排等方面,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二是缺少针对性的并长期进行的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4]。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安全教育未及时跟进,安全知识欠缺,再加上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学校要将安全防护网络覆盖到每个人、每个实验区域和每个实验过程。
2.3 安全设备和防护设施配备不足
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却容易忽视对实验室安全、环保必备设施的配置。有些实验室供电设施陈旧、用电量大,有些实验室走廊和天花板使用易燃的材料等,存在火灾隐患;缺乏应急动力供应系统,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实验楼通风系统不达标;缺少必要的防护装备等。
2.4 缺乏统一规范的实验室技术安全建设标准
实验室技术安全未能纳入学校建设整体布局,不能适应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需要,所以亟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类实验室技术安全建设标准。由于高校实验室条件建设工作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用单位为不同院系,院系对教学科研设备选型提出建议方案,但并不擅长标准化实验室的设计,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目前,有些高校实验楼和实验环境未按学科特点和专业大类进行统筹建设,问题比较突出,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5]。
2.5 技术安全管理队伍不健全
近些年,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流动性大,或根本就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缺乏具有技术安全专业技能人员,实验室安全形势严峻。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服务于教学科研一线、集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于一身的专业化、职业化管理队伍[6]。
3 以人为本进行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
3.1 建立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长效机制
首先,要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环境安全措施、安全防范工作意见等;进行实验室环境安全防护条件建设,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保障工作;配合校保卫部门对全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与督促;做好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工作;组织制定实施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其次,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学校主管实验室安全的职能部门与院系单位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落实实验室技术安全责任制。各教学、科研单位和实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负责落实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强化管理方和学生的责任意识[7]。2011年我校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实施方案,对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建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准入制度
(1)明确对象。将首次进入实验室(包括计算机室、语音室等)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和访问学者等,均列为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对象。
(2)编写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手册。我校从2009年开始筹备,组织相关院系教授和一线实验技术人员编写了《高等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手册》(简称《手册》),2011年9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手册》作为对新生开设实验室安全基础课程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知识、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而且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建设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知识测试系统,学校发布各专业学生学习和测试指南。为了测试学生学习效果,建设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知识学习和测试系统。该系统是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知识学习的网络资源[8-9]。测试系统(第一期)包括各专业安全知识试题约800题,测试题数量、难易程度根据2011级学生考试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4)建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准入制度。我校对2011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进行了测试。学生经测试合格后,与院系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则可获取实验室准入资格,并可获取相应学分。
3.3 开展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培训
(1)将实验技能操作培训作为实验室技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专业性强,设备操作技术要求高,学生必须经过操作培训并合格,获得上机操作证放可操作仪器设备。多年来,我校积极支持院系实验室定期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培训。例如生命科学院每年进行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达2 000多人次,确保了学生的操作符合安全及环保的原则,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和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防范了因为操作失误引起的安全事故。
(2)实验室技术安全培训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验室技术安全教育培训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安全课程、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安全教育资源网络化、信息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测试等。
2011年11月,由我校和湖北省实验室研究会共同组织,邀请美国Seipo公司尹智宏副总裁作了“美国科研教学实验室设计趋势展望”专题报告。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代表和我校各单位分管实验室工作的领导、实验教师、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实验设备秘书、理工科研究生代表共计17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了解到“以人为本”、“绿色实验室”的先进设计理念和美国最新的实验室设计模式、设计案例、实验室安全设计,提高了对三维空间利用率和实验室的安全性的认识。
4 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的构想
(1)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已有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通过系统的安全环保教育,形成了安全环保工作的良性循环。我们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安全管理经验,从组织机构、制度保障、教育宣传、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预案等多方面构建我国内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10-11],加强实验室技术安全督查,完善实验室技术安全责任制。
(2)研究。一是加强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二是对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高校开展立项研究,重视高校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要在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制度建设、教材建设、测试题库建设、技术标准制定、教育培训、安全准入、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3)实践。在全国高校强制推行实验室技术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实验室技术安全准入考试;在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教材建设方面,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应重视和支持,使其适应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4)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领导机构,保证人员编制,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大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投入,购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装备,用于教育培训和交流等。
(
)
[1]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3]郑春龙,李五一.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建设的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1-184.
[4]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5]黄晓玫,李鸿飞.高等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教育手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温涛,刘鹏,苏洪,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校安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9-151.
[7]李鸿飞,王伏玲.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全过程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55-157.
[8]梁建国.实验室技术安全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9-11.
[9]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5-187.
[10]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19-422.
[11]张志强.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