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2013-08-15赵秀忠
赵秀忠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的十八大根据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能否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
1.剧烈变化的国际局势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
当今国际局势发生着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世界经济增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全球发展不平衡的同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不断上升,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激烈变化相伴随,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冲突不但没有消解,而且日益加剧。由于意识形态对经济和政治的能动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政治孤立、经济封锁以外,更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渗透演变、西化分化。尤其是利用我国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突发事件、特殊时机、特殊人物等渠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利用网络和新的信息渠道和媒介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思想理念,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削弱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2.西方生产生活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
中国入世后,西方的生产关系、管理方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商品涌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会在经济往来和商品贸易的外衣的掩盖下,不知不觉地潜入国民的意识形态领域。美国《纽约时报》一则评论讲得十分明白:“WTO 的资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一体化,迫使中国根据西方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开放,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外国思想的影响。”[2]因而,西方意识形态的自由进入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干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此外,西方在生产方式上的强势地位,必将突出地增大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使西方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物质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动摇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使我们长期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3]电缆通信、波导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的广泛使用,互联网络的开通,形成了一套新的媒介传播体系。博客、维客、社会关系网站(SNS)、即时通讯、飞信、手机网站(WAP)、手机报、户外大屏幕、列车公交移动滚屏等新型媒体形态的出现并加速融合,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直接,更加便捷,更加广泛。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潮并存,各种思潮的激荡,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特别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世界占据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他们在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并渗透到网民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4.国内社会转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引发了社会的急剧变动,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更加突出。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必然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思想理论领域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悄然增长。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这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在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社会差距拉大,社会心态多样,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不断出现,一些敏感性强的焦点、难点问题,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和矛盾,也会造成一些人思想迷茫,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感到难以把握。在这样的思想现状下,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乘虚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然受到冲击和挑战。
二、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
1.一元指导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的社会属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作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处于主流指导地位。实践也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是千方百计地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力图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中国社会的性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从而出现了要多元化不要一元化,严重摆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甚至严重摆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倾向。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产生重大影响、涉及范围较广的主要是资产阶级右翼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左翼意识形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装扮成为弱势群体忠实代言人的“新左派”思潮。但不管是什么思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同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都反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在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引进和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思想价值,搞乱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动摇我们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2.媒体的舆论引导存在无责任化倾向,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舆论导向
舆论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而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领航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舆论的方向,可见媒体的舆论引导对于意识形态的导向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一些新闻媒体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理论,丢掉了党性原则,丢掉了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者的责任。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使我们恪守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有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无视党纪国法,无视党报党刊的社会责任,置“真实、客观、正确”新闻原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于不顾,为了追求媒体发行量和轰动效应,或捕风捉影、编造传播真假不明的小道消息,搞有偿新闻、虚假新闻、负面新闻;或无中生有、刻意炮制能引起轰动效应的“独家新闻”;或求利心切,草率成文;或听风就是雨,不加分析,妄下结论;或不经求证,随便转载源自网络媒体的论坛、博客、微博、论坛等不实信息;或媚俗、低俗、庸俗之风盛行,用低俗来换取“眼球”和利润,把严肃新闻娱乐化、娱乐新闻低俗化、弱势人物“妖魔化”等;或乐道于发布“花边新闻”、“内幕揭秘”、“小道消息”之类的新闻,致使色情、暴力、宗教仇恨、民族歧视、调侃领导人的政治笑话等不良信息泛滥。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舆论导向,背离了新闻的党性原则,丧失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污染了社会舆论环境,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3.思想政治工作不力,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在多元经济利益主体和多元思想文化思潮存在的现实背景下,一些社会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发生了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面对这样的思想道德现状,亟需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作用,通过有说服力、引导力和渗透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弘扬真善美,唱响主旋律,用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和信念,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全社会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全社会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然而,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弱化态势,在思想态度上,舆论宣传工作者不贴近实际,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群众,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在宣传内容上社会舆论发生错位,该抑不抑,该扬不扬,善恶不分,是非混淆,引起了人们道德标准的混乱,从而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
三、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对策思考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胡锦涛同志指出:“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4]正因为意识形态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意识形态问题,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导向的领导,就成为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传统。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首先,要牢固树立党管意识形态的观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各级党委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政治上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其次,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一定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工作全局来考虑。要建立健全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其他领导成员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协调。再次,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综合协调、党政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协作、社会各方齐抓共管的领导和管理机制,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此外,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战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必须做到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选准配强宣传思想战线领导班子,加强宣传思想战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5]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做到真正的引领;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矛盾,才能处理好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尊重差异和多样并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首先要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搞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读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凝聚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奉献智慧和力量。要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三是必须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首先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还要大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要加强各个政党、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各个阶层、各位同胞的团结和谐,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是必须坚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做出准确的阐释。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正确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规范和标准,体现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再次要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加强舆论引导理念和方式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管理建设和创新,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意识形态管理的科学化,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关键。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在舆论引导理念上实现创新。一是提倡正面宣传为主导的理念。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统一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来,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思想始终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旋律。二是提倡科学引导理念。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实现科学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公信力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要继续遵循舆论引导规律,努力提高引导艺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用事实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用道理教育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水平。三是提倡系统化舆论传播理念。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建立以主流媒体组织引导舆论、唱响主旋律,以多种媒体共同协调、互动参与,形成一元主导与多元协调的舆论传播良性发展新局面;用网络等新媒体推进数字化引领,用传统媒体实现结构化升级,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互动、相互补充的系统化舆论传播体系。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管理的科学化,还要在舆论引导方法上实现创新。一是实现舆情分析与研判手段的创新。要突出舆情分析重点,对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重点、焦点、热点问题要快速、敏锐、准确地作出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要创新舆情分析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舆论引导的超前性和针对性。二是实现舆论引导机制方法的创新。要实现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改变过去单一的、浅表的说教式、灌输式引导模式,实现向渗透式、感召式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发挥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渗透的整体优势,强化宣传的效果。要实现舆论引导手段的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开展多媒体集成、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举并重的立体式宣传,把主题宣传做亮,把典型宣传做活、把共识宣传做深。要实现舆论引导机制创新,对实践证明成功有效的重大选题策划会议、新闻通气会、新闻协调会、新闻阅评、新闻发言人等新闻宣传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主旋律宣传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对舆论宣传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范林娅.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WTO[J].科学决策.2000,(1).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8-06-21.
[4]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7日.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