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的休闲文化使命
2013-08-15李晓通
李晓通,郭 军
(1.文山学院 体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2.昭通师专 体育系,云南 昭通 657000)
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倡导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以体育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休闲文化空前繁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理性追求,体育休闲已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文化创造的源泉[1],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重要文化阵地的高校,在“天人合一、顺天应物、贵和尚中”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对体育文化现象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有着深刻的理解[2],所以,高校体育和休闲文化融合而成的高校体育休闲文化便以独特的姿态引领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时尚,大力推进了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但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要经历成长成熟过程,需要梳理和规范。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认清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自觉承担起自身的休闲文化使命,规范高校师生的休闲文化行为,科学处理师生休闲和工作学习的辩证关系,促使他们形成科学、健康、优雅的体育休闲方式。
1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休闲文化使命产生的文化诱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体育的休闲化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新趋向,学生在社会休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休闲认知水平和休闲文化自觉,这为学生休闲能力培养和自身和谐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在洞悉社会各种休闲文化影响的基础上承载一定的休闲文化新使命。
1.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生更关注体育休闲
党的十七大以后,科学发展观逐步落实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高校教学中,科学发展观强调学生自身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关系,重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体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更应教会学生在健康前提下解决好学习和休闲的问题,在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学生的休闲能力。学会高效率学习和高质量安排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共识,这将深刻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人生。所以,学生休闲观念的加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学校环境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注定了体育将成为他们的最佳休闲手段,这为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2 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休闲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3]。在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会科学休闲对身心的健康、工作效率的提升及自身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甚至认为,休闲是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的生命价值追求和情感归宿,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一部分。但当下国人在闲暇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休闲背离了自身原本的诉求,呈现出娱乐化、消费化和标准化的异化现象[4]。在学校范围内,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高校出现了学生休闲文化的失衡现象,休闲文化层次及学生休闲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开展休闲教育势在必行,并应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而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大学生个性需要,又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休闲体育可以作为休闲教育的切入点[5],休闲体育既可作为休闲教育的内容和媒介,又将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1.3 和谐理念下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探寻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平衡,生命在于和谐,这些观念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认知。运动是一种手段,平衡是一种状态,和谐则是一种目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人们都在不断认识和追求和谐,并且在此目标下积极进取。从人具备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角度看,休闲是人性系统内在身心的和谐、社会关系及心理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有不断提升的趋势、状态和境界,具有人性根据,也拓展了生命意义[6]。从休闲的一般意义来看,无论是解除身体的疲劳,还是获得精神的慰藉,休闲都应是积极的,甚至应该是高雅并富有创造性的[7]。融合了休闲思想的休闲体育则是大家公认的休闲方式,它集健康、活力、品位、娱乐等为一体,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本质最初的理解,也实现了人们生命价值的理性回归。我国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级阶段,也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的关键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理想会成为学校体育休闲化发展的内部诱因。
2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的休闲文化使命及其潜在价值
高校体育的休闲文化使命远不只促进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休闲能力,继而为自身的终身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服务,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让学生明白休闲文化的社会价值,自觉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休闲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并通过休闲体育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和谐。
2.1 树立学生健康的体育休闲价值观,谨防高校体育休闲异化
能否真正享受健康的体育运动是由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正确的体育休闲价值观是健康的、积极的、适度的、认真的、高品质的,能潜在地培养人的群体归属感和高尚的体育文化意识[8]。就体育运动而言,其目的就是增进和维持身体健康,保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满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发展体能和技能及平衡心理能量,获得刺激畅快的运动体验,并不断创造和完善自我[9]。体育文化中的休闲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是以运动的形式合理利用闲暇时光,是在繁忙工作和生活中依然保持安然闲适的积极心态[10]。高校体育应培养学生重知识和技能、有长久收益、能形成独特气质的“认真休闲”观念,培养他们对目标的强烈认同感,愿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11]。体育休闲本身也是一种品味,是建立在休闲体育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优雅而积极的文化创造,是人们对运动本能的景仰,是人在休闲运动中质朴而优雅的文化追求,也是现代高校应该积极倡导和努力培养的一种体育价值观。新时期高校要避免体育休闲异化,就必须以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提升他们的休闲文化品位和体育认知水平。
2.2 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新发展,为体育终身化发展奠基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全体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必须和学校体育的各项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整合能力。因此,把休闲体育观念融入阳光体育运动也是目前高校体育发展的一种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休闲体育文化素养、深化他们对休闲体育的理解、培养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是完成高校体育休闲文化使命、发展终身体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培养学生的体育休闲能力,应从休闲体育观念的建立、知识技能的掌握、健身习惯及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四个方面着手,这些主要是通过教学手段来实现。不同的文化总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根据地域差异和文化特征选择适合的休闲体育方式是深入理解和体验休闲体育的必要前提。因此,高校应结合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观念,逐步增强他们的体育休闲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休闲能力,促进他们自身的和谐发展。如此一来,不仅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健身习惯,还有助于终身体育的顺利开展。
2.3 全面培养学生“认真休闲”能力,积极服务全民健身运动
自1995年以来,全民健身计划已实施了17年,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性目标,全民健身思想对高校学校体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休闲文化和体育融合而成的休闲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不管学校的政策如何,休闲和时尚的魅力是年轻人无法抗拒的,并作为一种本能驻扎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因此,学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接纳休闲文化,结合学校体育教育情况,科学引进休闲文化,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改造,使休闲文化成为塑造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工具。高校可以并应该成为休闲体育的“试验田”和“工作队”,在高校体育规范化和休闲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与社会体育接轨,借助高校庞大的人力和科技资源优势,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休闲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休闲文化的能动作用,进而构筑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体系。
2.4 积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养生保健文化,如健身气功、太极拳、民族舞等,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世代传承,成为很多人无法割舍的文化寄托,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如今,养生文化在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中常作为人们休闲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休闲体育的杰出代表。但很多养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中一直被无力地传承着,很难表现出球类、操舞类、校园极限运动等具有趣味性或竞争性项目具有的优势。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凸显我国高校特色的基础,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和养生保健文化理应成为高校体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这些项目一直都是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的休闲文化影响下应该使之回归休闲文化的本真,这在高校体育中是不难实现的。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该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实施。
3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完成休闲文化使命的基本策略
通常认为,完成使命的行动本身也应该是这种文化使命的一部分。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在完成休闲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营造必要的人文和物质环境,协调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这些工作本身也是高校体育休闲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和组成部分,缺乏了这些,所谓的使命只能沦为空谈。
3.1 完善学校体育各项方针政策和体育组织
高校体育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的工作系统,要使这个系统高效运转就必须认清其中的规律,协调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来,就是要认清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结合学校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政策,把休闲体育上升到学校体育政策的高度,并将其列为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发展和完善体育社团组织,深化师生对体育的认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在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平稳有序的进行,并试着使之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衔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体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休闲体育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开展独具特色的体育竞赛或其他趣味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激发学校休闲体育的活力,挖掘休闲文化主题,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学生通过体育的方式正确认识积极休闲、认真休闲、科学休闲和规范休闲的真正含义,培养自己的休闲方式,促进自身的和谐与健康。
3.2 引进素质教育需求的休闲体育教学观念
学校体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历来都讲究秩序,强调纪律,但休闲体育和休闲文化则更侧重于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二者似乎存在矛盾,所以学校教育几乎不会把休闲融入到自身的教学体系中去,即便是高校也很少对学生的休闲能力提出任何目标性要求。要解决其中的矛盾就必须注意休闲体育文化“学院化”问题,从转变教学观念开始,尽可能地把休闲文化及休闲体育观念科学化、规范化、文明化、时尚化、德育化、艺术化,而且应从休闲健身入手,使物态的休闲文化向思想观念的形态转化,使之成为学生追求心灵悠闲的一种手段,深入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更深刻的层次上,科学拓展健康休闲文化的适应兼容性和辐射性。真正实现在中外休闲文化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创造,实现休闲及其理论本土化[12]。以休闲为主题的素质教育也应积极而审慎地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并且尽可能地发挥其长效作用。
3.3 营造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又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引导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通常认为,健康的环境孕育健康的文化,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传承校园文化传统,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对学生而言,几乎人人都会在大学校园中接触到休闲体育,学生对休闲的向往和对休闲体育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走出大学以后的生活。休闲体育要想在校园中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依托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发展高校休闲体育,完成高校休闲文化使命的必要条件。
4 结语
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的休闲文化使命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探索,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及全民健身运动休闲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和改革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高校体育的休闲文化使命受社会休闲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影响,体现了高校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趋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深化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体育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宏观视野,以体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创造休闲体育的科学模式,培养学生认真、积极、健康、快乐的休闲体育观念和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他们学会健康、合理、科学、积极地支配自己的闲暇时光,在运动休闲中激扬青春、勃发豪情、摆脱空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继而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输正确的体育休闲方式,宣传健康的体育休闲观念和体育养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1]马惠娣.休闲与体育文化的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1-5.
[2]石立江.休闲体育的身体诉说——大众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与身体文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49-50.
[3]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8-42.
[4]赵瑞华.休闲异化及其表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56-59.
[5]陈新蕊.休闲体育——高校休闲教育的切入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3(1):74-77.
[6]吴文新.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J].自然辩证法,2004,20(1):85-89.
[7]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6):71-75.
[8]刘娜.多维视角下的高校休闲体育价值审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53-55.
[9]桑全喜.当代中国休闲体育文化发展之惑——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49-50.
[10]李勤友.休闲体育之价值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53-55.
[11]谭建共,王新卉.高尔夫与认真休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6.
[12]卢元镇.当代中国休闲的特点及其休闲理论的本土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