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解说事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3-08-15田利军
田利军
(山西大同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1 我国体育解说事业的发展现状
1.1 传统体育解说的发展及特点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次进行体育解说尝试的陈述先生和开创我国专业体育播音先河的张之老师,是我国第一代体育解说员。张之知识广博,思维活跃,语言生动活泼,解说内容丰富多彩。他那激昂、快速的解说风格对我国体育解说事业影响深远。
张之老师的得意门生、著名体育解说员宋世雄继承了张之老师的解说风格,并成功实现了广播体育解说向电视体育解说的过渡。宋世雄老师在当时几乎是一人撑起了我国的体育解说事业,他口齿伶俐,风趣幽默,表达清楚且富有感染力。甚至有人总结,他的解说,无论从何处听起,三分钟内便可完全知道场上的情况,而且单凭听,就如同在现场观看一样,甚至比现场观看更好。他解说的体育赛事从传统的足球、篮球、排球,到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电视转播的体育项目。
第三代体育解说员以孙正平、韩乔生为代表,他们继承了原有解说员的解说风格,同时努力开拓创新,提高了电视体育解说水平,用专业知识为观众详尽讲解。孙正平知识面宽广,解说不温不火,睿智机敏的解说风格使他在央视解说岗位上从业多年,连续参加了7届奥运会的解说任务。韩乔生的解说妙语连珠、另类夸张,自成一派,其庄重而不失风趣幽默的解说风格给广大体育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
1.2 新一代体育解说的特点
首先,新一代体育解说员最明显的特点是解说专业性已经划分得很细,很难再看到过去一人解说多种比赛的情况。如刘建宏、段暄、詹俊为专业足球解说,而张卫平、于嘉、杨毅等为专业篮球解说。这样的专业划分可以对提高各个体育赛事转播项目的收视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由于解说领域的细化,解说员的解说更加专业准确,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例如央视的篮球解说员张卫平,阅历丰富,沉稳老练;杨毅风趣幽默,点评准确深刻;于嘉激情澎湃,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虽都解说同一种比赛,却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观众可以在观看一场比赛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解说员,摆脱了过去“谁说听谁”,取而代之的是“听谁谁说”,大大调动了广大体育迷的积极性[2]。
最后,新一代的解说员大多都从事自己解说领域的体育运动,甚至有的是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对体育比赛的喜爱和熟悉使他们在解说时不仅情绪饱满、感情丰富,而且极善于用准确的词汇引起观众的共鸣[3]。新一代解说员的解说专业生动,观点鲜明,感情充分流露。这种解说,一方面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情感表达过度,出现角色失位现象,2006年世界杯著名解说员黄健翔的“解说门”事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2 体育解说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解说事业经过漫长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但体育比赛一般都是直播,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问题[4]。
2.1 准备不充分,资料不准确
一些解说员在解说冷门体育项目或者新近直播项目,如橄榄球、斯诺克、冰壶等项目时,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同时带着人们对这些项目关注较少的心理,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导致在比赛解说中出现张冠李戴、对一些常识性问题无从解释等现象,难免给人们留下解说员不认真负责的印象。
2.2 语言使用不规范,表达不当
体育解说员虽是观众欣赏比赛的辅助,但也是公众人物,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否则一不小心解说错误,不但闹出笑话,而且容易造成观众的思维混乱,久而久之,错句病句被广泛传播,甚至会损害社会语言规范。
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著名的韩乔生语录:“××球员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奔过去”“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体能和对抗性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比赛中的激烈程度,否则的话,就会像不倒翁一样一撞就倒”等等。
2.3 现场感染力不够
我国的解说员在比赛中总是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在比赛解说过程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四平八稳,缺乏激情。反观外国的一些体育解说员,则很会利用现场气氛感染观众,声音充满激情,语调时高时低,语速时快时慢,情绪伴随着比赛的进程跌宕起伏,使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始终精神饱满,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体育转播节目的收视率[5]。
2.4 带有主观倾向性,解说有失公允
在解说我国队员参加的国际比赛时,解说员掺杂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被视为爱国的表现,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自己赢了就大加赞赏,输了就找出一大堆主客观理由。这一点在解说国内比赛时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CBA赛场上,经常听到主队输球以后解说员这样描述比赛“……对手靠这种肮脏的伎俩赢球”“裁判已经成为对方的第六队员”等等,这不但可能是对客队的污蔑,甚至可能造成对方的极度不满,激化球员球迷的敌对情绪,引发双方冲突,严重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
2.5 角色失位,不分场合宣泄个人情绪
说到角色失位,不得不提到2006年世界杯时著名的黄健翔“解说门”事件。黄健翔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体育解说员之一。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当1/8决赛意大利队对澳大利亚队比赛结束前获得点球时,带着常年解说意甲从而对意大利足球产生的感情,黄竟然在直播中高喊“点球!点球!点球!……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机会!……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万岁!”这段话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解说员,这段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并由此引发出关于解说员的解说标准和角色把握的问题。
3 体育解说员在解说中遇到的难题
3.1 众口难调
体育解说员在工作时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观众,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对体育比赛也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所以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认为说得好,大快人心,有的人则认为毫无道理,甚至胡言乱语;胜利者认为条条真理,失败者则听起来句句刺耳。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刘建宏就认为,网上对他的解说的不同评论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解说员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不能因为1%观众的需求而改变或者迎合。作为观众,我们要站在欣赏的角度,而不是一味地给解说挑刺。欣赏某种解说风格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其他解说风格的存在,解说界呈现“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广大观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2 比赛中的突发情况
体育比赛虽以“体育为主”,但不能脱离了其他因素存在,如体育场馆、灯光、场地、天气、现场球迷等都是体育比赛的一部分,而它们在某些特殊的时候也会成为比赛的主角。如2011年2月18日,在秘鲁首都利马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中,球场看台突然坍塌,造成117人受伤。面对这种突发状况,解说员可能会有处理不当、语言失措的情况,但只要大的方向不出问题,也是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3.3 个人情感的不自主流露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会不自觉地夹杂着个人情感,当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或队员赢得胜利时总会喜不自禁,反之则黯然神伤、十分沮丧。大众可以随意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但是解说员则不同,由于处于特殊的位置,他们必须保证比赛解说的客观公正,不能随意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其实,对于中国队的比赛,解说员的倾向性是广泛存在的,甚至有时候十分严重,但是我们已习惯了这种“崇中排外”的“爱国心理”,甚至当有的解说员赞誉对手战术战绩时,会遭到广大观众的不满——所以说将个人情感带入体育比赛是正常的,我们要对体育解说员给以同样的理解。
4 体育解说事业的发展对策
4.1 扩展内容
体育赛事转播解说的成熟,首先体现在内容的扩展上。现在,体育转播报道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内容不再单单局限于赛场上,而是会在比赛开始之前对两队的历史交锋记录、现实背景以及最新发生的一些情况做一些介绍,使观众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及时了解比赛的各方面信息,有助于观众更好地阅读比赛、理解比赛。在比赛结束之后会请专家对全场比赛做出总结,评点整场比赛[6]。这不仅拓宽了解说的范围,也拓展了体育赛事报道的外延,使赛事报道更具内涵。
4.2 转变模式
体育赛事的转播过程已不再是传统的解说员说、观众听的模式,而是加入了观众互动的环节,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最新的趋势是在比赛中加入解说员与观众的微博互动。观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如果对比赛有什么疑惑,或者对解说员的解说有不同看法,可以通过短信互动及微博互动的方式与解说员及时沟通,这也打破了观众一贯被动接收的局面,同时也能使解说员及时了解到观众的想法和心态,有助于把握他们的解说取向[7]。现在在比赛结束阶段还设置了抽奖互动环节,这就有效地调动了广大体育观众的参与积极性,不但能吸引更多观众观看,而且带动了更多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使体育比赛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4.3 创新解说形式
在体育解说的形式上,不再是传统的解说员坐在演播室里说,而是更多的“走出来”。所谓“走出来”,不单单指从演播室走向户外,而是解说形式上的改变。例如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每当一些重大赛事进行时,央视就会围绕比赛推出一系列专题活动,如世界杯时的“我爱世界杯”、欧洲杯期间的“豪门盛宴”,把观众请进演播室里,围绕比赛内容组织双方支持者进行各种游戏、比拼,在比赛前营造出比赛气氛,同时也把全国各地的体育迷联系了起来[8]。对于这些重要的比赛,转播机构一般也会派解说员赴现场进行报道,全面接触比赛,这样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为观众解读比赛。
4.4 全面提升体育解说员素质
各转播机构也在努力提高解说员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外语水平。对于涉及外国对手的比赛,以往我们只能通过前方记者对我国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得不到第一手的有关外国运动员、教练员的信息。因此,提高体育解说员尤其是前方解说员的外语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9]。现在的比赛中经常能看到现场解说员在对外国运动员、教练员乃至现场观众采访后立即进行翻译,这就大大拉近了观众和比赛的距离,有效地丰富了整场转播的内容。
4.5 设立专题节目
体育解说的创新,很突出的一点还体现在专题节目的出现。所谓专题节目,就是一段时间之内对一项体育项目所有的比赛进行集锦,经过后期剪辑呈现给观众的一档专业类体育节目,如央视五套的《足球之夜》《天下足球》《篮球公园》等节目。以《天下足球》节目为例,节目中贯穿了“一周要闻”“戏说足球”“冠军重量级”“top 10”“看球听歌”“绝对巨星”等子栏目,每周一期,对上一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足球比赛进行汇总解说,并围绕一些足球的趣闻趣事进行总结整理,整个节目充满活力,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球迷对足球信息的需求,尤其对平时没有时间看球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在黄金时间的两个半小时内全部都是足球迷们的盛宴[10]。
4.6 培养年轻解说员
体育转播事业要不断取得进步,新鲜血液的补给不容小觑。很多电视转播机构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年轻的解说员,如央视著名篮球解说员于嘉第一次解说的搭档就是张卫平老师,张卫平见他经常紧张地组织不好语言,便每次都耐心地按下“咳嗽键”(“咳嗽键”按下后,话筒里的声音就不会传出去了),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张卫平的年龄跟于嘉父母差不多,能这样对待一个年轻解说员,让于嘉的心里倍感温暖。老的解说员在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关心,一句温暖的鼓励,都能给年轻解说员以很大的鼓励。
随着体育在国民心目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体育解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体育解说专业,从教育抓起,为我国的体育解说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1]魏伟,余婷婷,胡晓银.国际电视体育早期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7):154-157.
[2]冉强辉,林侃.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素质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9):66-73.
[3]马延峰,张红路.激情与平和的和谐统一——谈体育现场解说的风格把握[J].才智,2009(20):215.
[4]白红.当前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解说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报业,2012(2):92-93.
[5]刘天晓.电视体育解说的艺术化探讨[J].天中学刊,2012,27(2):23-25.
[6]刘宁.如何把握体育赛事解说的艺术节奏[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2):26-29.
[7]葛厚伟.模因论视野下的解说与认知机制[J].求索,2011(11):226-228.
[8]李广存,韩新英.论受众对体育赛事解说员的职责期待[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1):106.
[9]武学军.语境视角下电视体育解说再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2):43-46.
[10]武学军.电视体育比赛解说文本构成分析[J].青年记者,2010(3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