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别传寺开山35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08-15权,娟,2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丹霞山中山大学

杨 权, 刘 娟,2

(1.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275;2.湖南商学院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别传寺坐落在世界自然遗产——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上,因史传世尊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而得名。丹霞山原为明遗臣李永茂、李充茂兄弟的私产,清顺治十八年(1661)由李氏捐给了佛门。康熙元年(1662)著名遗民僧澹归今释受其师天然函昰禅师的委派来山,从而揭开了别传寺的历史序幕。经过澹归与后来历代方丈的苦心经营,别传寺名声鹊起,成为了与曲江南华寺、乳源云门寺三足鼎立的粤北名刹。乾隆四十年(1775)澹归《徧行堂集》文字狱案发,韶州官府遵朝廷之命将曹洞宗华首台系僧人率数驱赶下山,天然法属在别传寺历时109年的弘法活动遂告中辍。其后别传寺的历史因文献失载,隐晦不明。民国21年(1932),时任广东省主席的李汉魂集资恢复了别传寺。“文革”期间,别传寺再次废毁。20世纪80年代,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在原址上重建别传寺,实现了古刹的重光,近年来,别传寺又经过大规模扩建而更加宏大巍峨、古雅庄严。

2012年11月17日,来自广东、北京、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专家学者及宗教界人士共60余人会聚于丹霞山别传寺,参加了“纪念别传寺开山35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与韶关市丹霞山别传寺联合主办,中山大学中文系及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的杨权先生主持研讨,别传寺方丈释顿林大和尚致开幕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林有能先生到会致贺。研讨会总共收到论文44篇,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下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对近年岭南佛门文献资料发掘整理情况的回顾

近年来岭南明清佛教研究呈日渐繁盛之象,学术界对岭南的禅教史、寺刹史、僧人的活动及佛门的艺文成就等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以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为主力的一批学者们对岭南佛门史料的苦心整理发掘有密切的关系。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张荣芳先生在其《沿着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轨则”开展的岭南禅宗史研究》一文中,对这些学者们的工作与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最近十多年中,这些学者们遵循陈垣的学术路数,不断发掘与拓展新材料,并把佛教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去研究,成绩斐然。到目前为止,该研究群体已整理出版《岭南名寺志·古志系列》七种(《光孝寺志》、《曹溪通志》、《丹霞山志》、《华峰山志》、《禺峡山志》、《鼎湖山志》、《阴那山志》),《岭南名寺志·今志系列》一种(《丹霞山锦石岩寺志》),《华严丛书·天然系列》七种 (《海云禅藻集·海云文献辑略》、《天然和尚年谱》、《天然昰禅师语录》、《天然襌墨》、《瞎堂诗集》、《楞伽经心印》、《首楞严经直指》),《清初岭南佛门史料丛刊》四种(《瞎堂诗集》、《徧行堂集》、《咸陟堂集》、《大汕和尚集》)。这些文献加起来有数百万字之多,整理起来既耗时又费力,但这些学者们以“板凳能坐十年冷”的精神,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们高质量的工作为岭南佛门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该群体还出版了《悲智传响》、《天然之光》两部论文集及《天然函昰传》、《澹归今释传》等颇有学术参考价值的专著。

二、对澹归及其《徧行堂集》的评价

作为别传寺的开山祖师,澹归和尚在这次研讨会上很自然地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澹归将自己在别传寺的所居之室命名为“徧行堂”,其诗文集亦被命名为《徧行堂集》。学者们就“徧行”二字的来历与意义进行了研讨。河北省社科院刘洋先生的《〈徧行堂集〉之“徧行”义试析》一文,从澹归自身的经历、《徧行堂集》所涉及的对象以及澹归对佛法的理解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徧行”的意义,认为澹归在动荡的明末屡涉危难、出生入死,尝遍了世间苦,学道修行、发大宏愿,亦尝尽出世间之苦,这是“徧行”的一义;其次,“徧行”还代表了《徧行堂集》文体的多样性、记录事件的广泛性与唱和对象的繁杂性;再次,“徧”指无所不在,澹归以“徧行”名集,有希望佛法之光普照众生之意;最后,澹归认为禅宗是修无为法门的极致,故欲以一心统御万法,以不遍行而入于遍行。广东省博物馆的牛晓琰女士在研究《徧行堂集》的“说”部文体时也分析了“徧行”的含义,与刘洋的观点相似的地方是,她认为“徧行”固然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应追求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但更重要的是指应有普度众生的胸怀。在澹归眼里,所有人都可以是度化的对象,包括权贵。华南农业大学的何方耀教授基本认同牛晓琰的解读,认为“徧行”之“徧”具有“平等”的意义,“徧行”即为“平等行”。广州市人事局的曹其文先生在其《文化的悖论:从当代眼光看金堡及其〈徧行堂集〉》一文中,从中外历史的大视角,对金堡(即澹归)及其著作做了独特的论评。

澹归出家前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臣,但为僧后一改从前的政治态度,与清朝的许多官员包括平南王尚可喜都有往还,故常为人所诟病,黄宗羲、全祖望等都对他做过批评,指其人“不足观”,近代学者陈垣先生亦表示过对他的鄙薄。在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就此问题提出了新见。何方耀教授的《澹归所撰光孝寺大佛寺碑记述评》考察了澹归与平南王府的文字因缘,认为他与平南王的文字交往始于《光孝寺大殿碑记》,碑记极力褒扬平、靖二藩修缮光孝寺的首善之功,而实际上二藩仅施银数百两,与其他大檀越相比不过是区区之数,澹归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赢得当道者的支持,以减少恢复光孝寺的阻力,实为“善巧方便、续佛慧命的大智慧”。澹归写给尚氏及其家人的四封信,包括《请改正明室称谓疏》、《题所上平南王启后》、《题所上平南王书后》和《上尚将军书》,前三封都因维护南明的尊严而都受到世人赞赏;最后一封是写给尚可喜之子尚之孝的 (内容为祭奠尚可喜),则受到世人的责难,原因之一是澹归对助清灭明的叛徒尚可喜曲意颂扬,之二是自曝曾得尚可喜的恩惠。而何方耀认为,佛门只有迷与悟之分,而无是与非之界,尚可喜虽然杀人如麻,但镇粤后广泛布施,成为岭南最大的檀越主,于佛门而言,便是值得肯定的;其次,当时吴三桂正在造反,他叛清是真、复明是假,对此澹归早已识破。这封信实际上是告诫尚之孝不要随其兄弟一起作乱。由此可见,澹归并未丧失佛门中人的操守。韶关学院的曹广涛先生也认为应当考虑到佛教的超民族、超政治和超伦理特性来评判历史人物,而不能用一般评判历史人物的方法来评论澹归,其论文题为《莫把是非来辨我,刀刀只砍无花果——澹归的历史评价问题简论》。同单位的宋会群先生递交的论文 《出世者的入世——读〈徧行堂集〉三则》探讨了澹归的财富观与权力观。陕西中医学院的张星女士与中山大学的莫尚葭女士从医学史料与医学思想的角度研究了 《徧行堂集》。广东工业大学的吴晓蔓女士则通过对《徧行堂集》中的九首作品的详细注解,阐释了澹归某些作品的内涵。

三、对澹归交游情况的讨论

澹归本为南明朝臣,由儒入僧,背景复杂,因此其社会交游情况亦成为某些学者关注的热点。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周松芳博士在其 《澹归 〈列朝诗集传序〉发微》一文中分析了钱谦益与澹归的关系,认为他们的交谊系基于 “半个老乡”、“法海同道”、“遗民情结”三大因缘,并分析了钱谦益对刘基的自拟与澹归对刘基的认同,以及二人殊途同归的遗民心态。中山大学的郭鹏飞先生所撰的《曹溶、龚鼎孳入粤与澹归交游考》一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曹溶、龚鼎孳入粤的原委以及与出家前后的澹归交往的情况,认为他们相善的原因在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江西师范大学李舜臣先生专撰《王夫之与金堡澹归关系考论》一文阐述了王夫之与澹归二人在出仕永历朝前后的关系。韶关学院廖铭德先生从《徧行堂集》李复修所作的序切入,梳理了澹归与韶州知府李复修的关系。东莞博物馆的麦淑贤女士以《徧行堂集》为依据,分类考察了澹归与东莞的僧人、遗民、官宦、失名节者的交游情况。中山大学的赵铁锌、王宣标先生通过有关的往来唱和作品考察了澹归与钱谦益的交往,中山大学的李福标先生撰文考察了澹归与袁彭年、伍瑞隆、张穆、弘赞、徐仲远的交游情况。

四、关于别传寺的建设

今年是丹霞山别传寺开山350周年,因此该寺的营建历史很自然地成为了与会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韶关学院李明山先生的《澹归对丹霞山别传寺营建发展的重大贡献》一文认为别传寺能成为与曹溪、云门相鼎立的粤北名刹,其开创者澹归厥功至伟。澹归的贡献有五:一是亲自擘划了别传寺的建构布局。从《丹霞营建图略记》、《丹霞建置说》、《募建丹霞山别传寺疏》等文可见澹归是按大丛林的规制与弘法传道的需要来构建别传寺的,寺中的所有殿堂楼阁都经过了他的悉心规划,寺院在筹建阶段便确立了“与天台、雁荡争衡,与曹溪、云门鼎峙”的目标。二是为寺院的营建而东奔西走、化行四方,甚至不惜攀附权势、结交名流。《徧行堂集》中有大量的序说疏记、传赞颂偈、题跋书牍、诗古文辞,在它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应酬文字,澹归撰写这些文字,目的是换取有求者对别传寺营建的护持,并为寺僧们乞讨果腹之米、避寒之衣。三是以老迈之龄、羸弱之身,爽心操劳寺务。在《徧行堂集》中,对作者劳累过度、生病卧床的记录并不鲜见。四是多次率众勘察全山,发现了多处胜景。五是在别传寺初具规模之后,又化缘续建了不少辅助设施。湖南商学院刘娟女士的论文《陆世楷(今亘)与别传寺之建设》讨论了澹归的表亲南雄知府陆世楷对别传寺营建的鼎力支持与特殊贡献,东莞展览馆的李君明先生在其《清初丹霞山别传寺下院——南雄龙护园》一文中勾勒了有关该下院的不少相关史料,韶关学院的余志勇先生则从佛教文化旅游的角度讨论了澹归对丹霞山开发的意义。

五、经义阐释研究

曹洞宗华首台系高僧对佛教经义是如何阐释的,向来是本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但此种局面在本次研讨会上有了一定的改观。这一点反映在中山大学的江晖女士所撰《“涅槃三德”解〈心经〉——略论天然和尚之〈般若心经论〉》与北京大学的孙国柱先生所撰的 《试论佛教的小三灾与转寿法——以天然函昰和澹归今释的八万四千岁说为例》两文中。江文从“智慧二用”、“心本自如”、“诸法性空”三个方面,梳理了天然《般若心经论》各部分的论点,认为作者阐释了《心经》的精髓,给人们提供了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孙文从天然的诗句“若教八万四千岁,地角天涯好弟兄”及澹归的《入八万四千岁说为凌髭放司李初度》入手,剖析了“小三灾”、“转寿”等重要佛教概念,规则了师徒二人超越国家仇、民族恨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在践行菩萨道时所体现的悲智双运精神。

六、对海云派僧人艺文创作情况的评价

清初在岭南曾形成了一个以天然和尚为核心、以华首台系“十今”为骨干的的僧人艺文创作集团,他们被称为“海云诗派”。这个颇具规模的集团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其创作成就为人所瞩目。佛山大学的陈恩维先生从诗学的角度考察了他们的创作。他指出,因僧人对于“文字禅”和诗禅关系的理解各有不同,历代虽不乏诗僧出现,但他们的写作多为个人行为,诗僧集团鲜见。天然函昰提出了“似诗”理论,认为僧人之诗除了具有一般切近人情的特点之外,还可见证佛性之乐,因而“似诗而实偈”。此理论承认僧诗具有一般诗歌的普遍性,又强调其还具有“自明本心”的独特性,认为诗禅可以沟通,从根本上解决了僧人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不立文字”宗旨的矛盾。澹归则从禅宗修持与诗歌创作的沟通,论证了诗僧作“似诗”的必然性,进一步发展了天然的“似诗”论。至于如何写诗,写什么样的诗歌,天然提出了“依情达性”论,澹归提出“以心平境”说,其本质都为“始乎情而终乎道”,这些理论为僧诗言情扫清了道路。陈恩维还谈到了天然及其弟子对其诗歌理论的实践情况。天然认为诗歌写作当“以悟为则”,途径是尝试各种诗歌题材和体裁的写作;澹归则主张 “自寻出路”,反对模拟。陈恩维认为,这种诗学观是建立在禅教并重的宗趣观以及禅家之妙明心体与施法方便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宗旨明确、切实可行的诗学体系。在此理论指导下,海云系诗僧辈出,而且他们的创作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广东省社科联陶原珂先生的《龙榆生选今释澹归词试读》考察了龙榆生所选澹归词的创作因由、构词章法和情境特点,对澹归词的基本风貌和艺术境界做了总结。中山大学的王伟女士注意到了澹归《徧行堂词》的通俗化倾向,她认为澹归词的通俗化主要表现在题材的日常化、语言的俚俗化和风格的谐趣化诸方面,而造成这种通俗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是澹归自身的文学观和禅学观。

天然和尚及其座下弟子还形成了一个禅墨团体,他们留下了不少书法墨宝。澹归书法在天然的弟子中当居其冠。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杜霭华女士的《禅墨之缘》研究了现藏其单位的14件澹归墨迹,认为澹归书法源出李邕与米芾,用笔正偏锋兼用,结字不事收宫,转折提顿巧于变化,并品评了其书法的布局与意境。中山大学的钟东先生的《禅、墨不二》则专门探讨了澹归的书法观,他认为澹归的书法与其领悟禅机、崇尚禅意息息相关,澹归之书法完全契合于佛教的道法。

七、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发掘

近年来,随着岭南佛门史料整理工作的进行,学者们陆续发现了不少可深化清初岭南佛教史研究的新材料。中山大学的杨权先生在其《〈咸陟堂集〉中的丹霞资料》一文中谈到了他在与人合作整理清初岭南临济宗高僧成鹫的 《咸陟堂集》时见到的丹霞资料,它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丹霞山与别传寺的资料,二是关于丹霞山的开法祖师天然及其法属的资料。杨权还在《咸陟堂集》中发现了不少成鹫与华首台系僧人交往的资料,他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唐娓娓女士在《临济宗僧成鹫与曹洞宗华首台系的关系》一文中探讨了成鹫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原因。

华首台系是曹洞宗空隐道独一脉,其法脉是按“道函今古传心法,默契相应达本宗。森罗敷演谈妙谛,祖印亲承永绍隆”的法偈来传派的,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华首台系的法脉在乾隆初年的密因古如之后就付之阙如了。中山大学的仇江先生在其《曹洞宗华首台寺法脉新知》中向学者们报告了他于今年所得的一份与华首台系法脉直接相关的文件,该文件详细记录了曹洞第三十一世寿昌无名慧经禅师至第三十三世华首空隐道独至第四十六世圆行宗园禅师的法脉传承情况。与会学者们认为这份文献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华首台法系的传承规则,是可填补华首台寺法系研究空白的珍贵文献。

来自江西九江的庐山闲人刘勇先生以个人亲身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其《天然禅师与庐山》、《〈徧行堂集〉栖贤舍利记》等多篇文章中,勾勒、梳理了天然及其法属在庐山进行弘法活动的大量材料。中山大学的于曼玲女士则从多种方志中辑出了金堡(即澹归)的传记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均具参考价值。

研讨会气氛生动而热烈,学者们不仅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对不少共同关心的问题还展开了商榷辩论。最后,主持人杨权先生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本着求是的精神,研究了与澹归禅师及其创建的别传寺相关的不少重要问题,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新见,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堪称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猜你喜欢

丹霞山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丹霞山研学旅行市场开拓策略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注释体例
仁化·丹霞山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