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与控制措施
2013-08-15杜兴亮
杜兴亮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464)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成本的不断增加及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高层建筑占新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比例逐年递增,但时在高层建筑中,建筑物裂缝问题较中低层建筑物更为突出,由此引起的质量纠纷不断发生,而且均反映强烈,问题的解决也比较困难。
引起高层建筑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特性、建筑结构的设计、混凝土的配制、浇筑养护以及后期使用等,这些因素中都很容易产生裂缝。从混凝土的组成及硬化机理上讲,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裂缝的产生,从建筑美观来说,会受到影响,同时还可能产生渗漏,就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造成二次装饰装修损坏;裂缝的发展影响到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安全,甚至会危害到人身安全,造成生命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一般业主而言,他们不具备混凝土结构的相关专业知识,对混凝土结构中肉眼可见的裂缝(宽度一般不小于0.05mm)往往就怀疑到房屋得安全性,怀疑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的质量,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分析高层建筑结构中混凝土构件裂缝产生的部位、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高层建筑设计、施工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高层建筑结构中混凝土构件裂缝产生的主要部位
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出现裂缝是经常出现的问题,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曾对104个常见裂缝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最常见的是楼板出现裂缝,占工程项目总数的71.15%,梁中出现裂缝的工程占工程项目总数的24.04%,大部分是屋面梁中出现的裂缝,此外,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出现的概率也较高。因此,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和上部结构楼屋面板,是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主要部位,应是防治裂缝的主要控制部位。
二 高层建筑基础底板的裂缝分析
目前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筏板基础或较厚的地下室底板较为常见,高层建筑中的筏板或基础底板为主要的受力结构,整体性要求高,一般一次性整体浇筑。在这些构件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裂缝,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的定义,这些构件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由于在施工过程的温差过大而引起。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泥的消化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因为其体积很大,水泥水化热集聚在内部,不容易散发,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将明显升高,这样混凝土的内外形成温差,在混凝土的外表面产生拉应力,在混凝土的内部产生压应力,混凝土刚浇筑,其强度低,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产生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凝固的后期,水化热逐渐减少,温度逐渐降低,由于地基或基础的约束作用,新浇筑混凝土不能自由收缩变形,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当该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形成温度裂缝。当温差过大,产生足够大的温度应力时,裂缝可能沿构件贯通,形成贯穿裂缝,构件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通过以上分析,在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关键原因在于温度梯度的形成,因此要想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裂缝产生,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温度控制,使因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同期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标准值,从而有效抑制裂缝的产生。
三 楼屋面混凝土板的裂缝分析
上部结构的混凝土板常见裂缝形状有斜裂缝、纵横向裂缝、沿预埋管线走向的裂缝,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斜裂缝是楼板出现裂缝比例最高的,通常与板边呈45度,斜向裂缝多出现在两侧山墙端跨板角,多数是沿楼板厚度贯穿性裂缝;纵横向裂缝一般于长向中部大跨度开间板跨中;沿预埋管线走向的裂缝般未贯穿楼板,一般出现在板的上面或下面。
调查分析表明,楼屋面混凝土板产生裂缝的原因温度应力、混凝土收缩、设计不合理及施工不当引起。
(一)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房屋建筑中的混凝土板多为超静定结构,在超静定结构中,构件的变形是受其周围构件的约束的,即不能自由变形,当外界温度显著变化时,由于混凝土板可能与周围构件的线膨胀系不一样,从而二者的变形也不一样,但是由于二者在结构中相互约束,因此变形小的构件阻止变形大的构件的变形,在二者间产生应力,即变形小的构件受拉,变形大的构件受压,当变形小的构件所受拉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收缩引起
从混凝土的微观角度看,由于水泥的存在,水泥水化后应后体积会变小,因此混凝土有自生收缩的特性,其硬化后体积也会变小,可以说收缩应力在混凝土中无处不在。
(三)设计不合理
由于设计的差错,诸如出现混凝土强度、构件截面及配筋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有些建设单位,如房地科开发商,考虑成本控制造价,对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的钢筋含量进行限值,导致钢筋用量偏小,更容易出现裂缝;还有如设计计算错误、配筋不当等原因。
(四)施工不当引起
施工不当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具体原因种类繁多,诸如板面负筋踩踏、混凝土振捣不当、盲目赶工期等因素,其实质只是混凝土中原始缺陷遭受外力、收缩、温差等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以裂缝形式出现而已,应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四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控制其裂缝产生,抑制裂缝的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设计措施
1.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进行设计,根据构件的使用要求,如有裂缝控制要求或有必要时,依照有关裂缝控制的要求来验算构件的抗裂性能及裂缝宽度。
2.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工程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荷载,还应充分考虑如施工荷载等偶然作用和非设计工况所引起的效应,并且要在相关部位采取合理的防裂构造措施。
3.加强重点部位的防裂措施,主要对于易出现裂缝的平面不规则或平面有凹凸的混凝土板,以及构件刚度差异大的部位,要加强防裂措施,比如加强配筋、通过设置变形缝将不规则板分割成规则形状、外墙保温等。
4.编制设计文件,对于控制混凝土裂缝措施要说明并用详图标注明确,设计深度,便于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二)施工措施
1.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编制施工方案应有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技术措施。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严格按照规范(GB50496-2009)进行施工,做好混凝土的测温措施。
3.施工现场应加强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加强进场验收,及时取样送检,针对具体工程要有条件的选择相应的混凝土组成材料,比如大体积混凝土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小的水泥。
4.在施工过程中,对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体系,要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准确计算相应的荷载,使其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避免构件由于支撑体系不稳而出现裂缝。
5.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尤其是钢筋的施工质量,钢筋位置要放置准确,更不能不少放或漏放,防止浇捣混凝土时结构中受力钢筋移位。
6.混凝土板、墙中的预埋管线应置于受力钢筋内侧,当板厚较薄时,应在其外侧加置防裂钢筋网片。混凝土板、墙中的预留孔、预留洞周边应配有足够的加强钢筋并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
7.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并做好现场的计量工作,加强混凝土坍落度的检测工作。
8.混凝土构件施工前,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制具有指导性的混凝土浇注方案,混凝土振捣要密实,施工缝的留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9.混凝土浇筑后应采取有效的养护和保护措施。浇注后应及时做洒水或保温等养护措施,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上人踩蹋、安装模板及支架或施加其他荷载。
10.对受力较大或容易产生裂缝混凝土构件,除采用以上措施外,还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一定量的纤维来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如钢纤维、碳纤维等。
11.以大体积混凝土,为避免裂缝出现可采用合理选用材料、降低水泥水化热、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延缓混凝土降温速率、控制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干缩等控制措施。
五 结语
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是高层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混凝土构件的裂缝,不仅可以改善其外观,还对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产生工程质量事故,避免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
[1]田江永.关于混凝土裂缝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2)
[2]王宁,喻春华.建筑物裂缝成因分析及预防[J].河南科技,2010,(14)
[3]卢家海.浅析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山西建筑,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