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某铁路隧道穿越复杂采空区地层综合整治技术
2013-08-15江胜林
江胜林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3)
1 工程背景
1.1 隧道出口段采空区分布状况及工程地质概况
该隧道出口段同时位于区域复杂地质构造带,导致地层极复杂。地层上部局部为采空区,分布有C1z粉砂岩、炭质页岩夹煤层,岩质较软,DK86+870~+998段为Q1dl+pl含砾粉质黏土,褐黄色、灰黄色,硬塑,具有弱膨胀性,厚20~37m,下伏C2h灰岩,岩溶发育。局部地段存在煤层,并可能存在瓦斯富集,围岩级别为Ⅴ级,洞顶、洞身不稳定,洞口稳定性差,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差,设计和施工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发生坍塌、冒顶及突水、突泥等事故。
1.2 施工情况
隧道自2011年2月从出口施工,首先进行明挖段(DK86+998~+960段)上台阶开挖及临时边仰坡开挖及防护,并施作管棚。2011年3月,因受连日降雨影响,饱和富水碎石土层稳定性急剧降低,导致出口已施作喷混凝土防护的边仰坡出现大范围垮塌,坡面防护及洞口长管棚毁损严重。在此情况下,参建各方研究后决定暂缓隧道进洞施工,对DK86+790~DK86+860段碎石土层及煤系地层采空区实施地表注浆加固处理,同时施作洞口锚固桩、护拱并补充施作洞口长管棚。
洞口地表注浆自2011年4月9日开始施工,共完成注浆钻孔231个,钻孔总深度7921.5米,其中已注浆孔128个,注满浆液的孔数72个,未注满浆液的孔数56个;注浆总体积1458.6立方米,水泥总用量1093.95吨,注浆数量偏大,难以实现设计要求的注浆效果。随后对可能有采空区的地段内进行探灌结合地表钻孔(Φ200mm)孔吹砂、注浆,但未找到明显的采空区,吹砂量很少。因地表注浆效果不理想,洞口段施工基本陷入停顿状态,隧道工期压力增大。
2 隧道出口段主要难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出口段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难点问题
(1)隧道洞口施工赶上雨季,位于富水碎石土层上的边仰坡稳定性差,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临时边仰坡会进一步垮塌并极可能导致洞口山体失稳,将严重阻碍洞口段掘进施工。
(2)隧道出口采空区分布比设计推断的情况更为复杂,碎石土层注浆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注浆压力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注浆量难以控制,部分钻孔注浆量偏大且存在注不满的情况;浆液流失快,注浆加固土体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3)出口段受制于注浆施工,其它工序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组织困难,未能形成有效的施工能力,工期滞后严重。
2.2 主要原因分析
(1)出口段地质条件复杂。根据隧道勘察地质资料及前期开挖揭示的情况,本隧道出口段(DK86+998~+750段)自出口向小里程方向可分为三个地质单元:
第一单元(DK86+998~+900段):洞身通过碎石土层,透水性强,雨季饱和富水,隧道底部下伏有灰岩,发育有串珠状岩溶;
第二单元(DK86+900~+800段):洞身地层为粉砂岩夹炭质页岩,并含有煤层,为采煤通道,分布有不规则的采空区;
第三单元(DK86+800~+750段):F4断层及其影响带,该断层横向正穿隧道洞身,地下水极其丰富。
实施地表注浆的地段为碎石土层,注浆主要问题是在部分钻孔注浆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注浆量较大,浆液流失现象明显。结合该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其主要原因为:①碎石土层渗透性高,连日降雨使土体富水饱和,加剧了浆液流动扩散;②注浆区域直接与前方煤系地层采空区相连,现场调查发现采空区煤洞均有不同程度积水,洞内补水条件好,水流不断。受此影响,浆液更有可能扩散流失。
3 隧道出口段综合整治技术方案
鉴于出口段复杂的地质条件,根据施工揭示的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对有关设计施工技术措施进一步调整,确保施工安全顺利,并形成有效的施工能力。
3.1 分地质单元采取针对性术措施
第一单元(DK86+998~+900段):洞身通过碎石土层,透水性强,雨季饱和富水,隧道底部下伏有灰岩,发育有串珠状岩溶;该段采用地表注浆、基底岩溶注浆措施,暗洞地段采用锚固桩+护拱+长管棚联合支护体系加固措施,明挖段采用喷锚网加固临时边坡。
第二单元(DK86+900~+800段):洞身地层为粉砂岩夹炭质页岩,并含有煤层,为采煤通道,分布有不规则的采空区;该段施工前对采空区进行抽水回填,酌情采用注浆、吹沙、回填气泡轻质土等回填措施,地表采用注浆加固隧道开挖土体及其上方一定范围内的松散土体,系统锚杆采用注浆小导管,并加大预留变形量。洞内采用洞身长管棚预支护。
第三单元(DK86+800~+750段):F4断层及其影响带,该断层横向正穿隧道洞身,地下水极其丰富。该段施工采用洞身长管棚预支护,洞内采用5m超前预注浆,系统锚杆采用注浆小导管,并加大预留变形量。
3.2 对采空区煤洞进行抽水回填
施工中应仔细研究采空区资料,加强现场核对,同时采用进一步的勘探措施准确掌握采空区煤洞的数量、分布状况,现场放样标示,酌情采取处理措施,主要有:
(1)现场核查采空区煤洞位置,做好编号标示。对距离隧道中线100米范围内的煤洞洞口,洞口施作一圈搞50cm的浆砌片石挡水围坝,厚30cm。煤洞洞口布设抽水设施,力争抽干洞内积水,雨季加强抽水,做好抽水记录。
(2)除保留部分洞底标高较低的煤洞用作抽排水外,大部分煤洞应予以回填。距离隧道中线100m以外的煤洞,洞口采用土石回填密实;距离隧道中线50m以内的煤洞,一般采用回填气泡轻质土(位于洞顶上方,且体积较大)、注浆回填(采空区体积小)或开挖后采用浆砌片石回填(采空区位于隧道下方)。采用气泡轻质土回填时,预先钻设φ200mm吹浆孔和φ100mm排气孔(各两根,与采空区相连)。根据调查的情况做好采空区处理施工方案,以有效指导下步施工。
3.3 地表注浆措施调整
做好采空区煤洞抽水回填后方可继续进行地表注浆。施工中应做好注浆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注浆参数。注浆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提交完备的注浆方案,经各方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注浆工程数量。对有关预设计的注浆措施调整如下:
(1)注浆孔间距为2m*2m,竖向注浆范围为拱顶10m~下部采空区范围内采用袖阀管分段注浆,横向宽度为隧道量测9~10m。
(2)注浆压力控制在0.5~0.8Mpa,注浆材料采用1:1水泥砂浆,当注浆压力较低而注浆量较大时(单孔注浆量达到8~12m3,根据注浆长度选用),可考虑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量异常时,应及时反馈并采取有效调整措施。
(3)注浆钻孔时做好钻孔记录,并根据钻孔突进等异常现象进一步判识采空区情况。
3.4 重新施作临时边坡防护,施作锚固桩+护拱+长管棚支护
对前期毁损的坡面防护进行必要的修整,并施做喷锚网防护。坡面采用L=3.5m、φ42钢花管,间距2m*2m,交替注浆(不注浆钢花管作为泄水孔)。
DK86+960和DK86+950处左右两侧各设置2.5m*2.5m锚固桩,锚固桩长约25m~30m,锚固桩之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纵梁和横梁连接(纵横梁高1m),其中DK86+960处两侧锚固桩通过厚1.5m护拱连接,护拱同时作为重新施作的φ159长管棚导向墙。锚固桩施作前其开挖轮廓线外1.5m处布置两环注浆孔,孔间距1.5m*1.5m。锚固桩采用厚0.5m钢筋混凝土护壁防护。
DK86+960处重新施作L=60m、φ159长管棚,环向间距为0.4m,长管棚应与护拱有效连接形成整体支护效果。
3.5 有序进行DK86+998~+960段明洞拉槽开挖,施作明洞衬砌
清理已开挖的明洞基坑内土石,疏排积水,完善沟槽等临时排水设施,然后自出口里程处依次有序拉槽开挖明洞下台阶,施作临时边坡防护,同时根据“探灌结合”的原则对明洞基底以下20m范围内的岩溶进行注浆加固。明暗分界处的明洞下台阶开挖必须在锚固桩、护拱施作完毕后方可进行,随后施作该处明洞衬砌并回填土石。
3.6 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中应加强地表及边仰坡稳定的监控量测,如有异常,应及时提出以调整施工方案。
(2)地表注浆前应做好采空区及碎石土层降水工作,地表钻孔和注浆应做好记录,并根据施工情况及时调整注浆参数。
(3)采空区回填、地表注浆、施作锚固桩及洞口长管棚、明洞开挖及衬砌应有序进行,部分工作可错开场地同步进行,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形成有效施工能力,合理加快洞口施工进度,缓解本隧道工期压力。
4 结语
(1)位于复杂地质构造中的煤系地层采空区会对隧道施工掘进和隧道结构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选线中应尽可能绕避煤层采空区;当隧道难以避开煤系地层采空区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整治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隧道结构稳定。
(2)设计和施工中应尽可能探明采空区大小、位置、充填情况等采空区形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采取安全可靠的综合整治方案。主要的技术措施有:地表注浆、吹砂回填、洞内超前注浆、超前降水等措施。
(3)复杂条件下隧道洞口施工中应特别注意边仰坡稳定,以防引起牵引式滑塌。小密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洞口锚固桩、护拱、横梁及纵梁综合支护结构,并与随后施作的大管棚牢固连接,形成整体受力体系,确保了隧道施工开挖期间洞口山体稳定。
[1]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小密隧道施工图[Z].武汉: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1.
[2]王梦恕.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10-128.
[3]关宝树.中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