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2013-08-15刘玉娟

河南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大学

刘玉娟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0 引言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之后,十七大也提出要关注人们的心理疏导。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当今中国高校的重要主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现在在校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具有与70.80后学生不一样的特点,如何使他们学会调节心理健康,能在复杂的环境和成人化的人际关系中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指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进入大学的学生。自2008年开始,大学已经归属“90后”的学生。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90后”是现在各高职大专院校学生的主流,这一部分学生身上有着和70,、80后大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一)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责任意识强。大多数90后会自己拿主意,在独立思考和选择方面有很强的自主性;同时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轰炸使他们接受的信息更多,思想更为早熟;更注重实际、实用,口号较少,敢于承担责任但过于自信,相对缺乏团队的忠诚感。

(二)自信张扬、依赖网络、智商较高。理论上不畏惧失败,通过网络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能力强,同时信息量极大的丰富了创造力的提高,但过度依赖网络使其内心较为空虚。

(三)情绪容易极端,独生子较多,自我中心感强烈。大部分的90后都是独生子女,相对缺乏分享意识,自我中心,忽视他人感受。青年期大学生情绪处于“狂风暴雨”期,情绪波动,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四)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意志薄弱。武大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2 90后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18-24岁,在这一个阶段里,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实际上,适应与发展这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生命始终。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也是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适应的目的是通过我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一)社会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社会的适应。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社会,从中学相对较狭隘的生活环境到大学的小社会,与之相关的专业选择、求职择业、升迁、婚恋都是需要大学生重新开始学习和适应。

2.对他人的适应。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例如: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

3.对自身的适应。主要是指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即我是谁?如何悦纳自己、发展自我,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情绪不良问题

在生活中,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反映着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无论我们是欣喜若狂,还是悲痛欲绝,是孤独不安,还是热情奔放,我们都在体验着各种各样的情绪。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波动较大,情感体验复杂而丰富,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

1.激动易怒

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显得更加敏感、争强好胜和注重自尊,因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有些高职大学生容易愤怒是因为存在一些这样的认识,认为发怒可以威慑别人,使人尊重自己;发怒是男子汉气概的体现;发怒可以维护自身尊严或利益等。此外,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个性修养方面的原因、先天气质类型等也是造成一些大学生容易激动发怒的重要原因。

2.压抑苦闷

青年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渴望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生活中的现实却往往是另外一番情景:繁重的课程、激烈的竞争、沉重的考试压力、迷茫的就业困境,学生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乏味、压抑。高职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化发展中的矛盾,也是他们产生苦闷、压抑情绪的重要原因。处于压抑苦闷状态中的大学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丧失兴趣,不愿与人交往,感觉迟钝,容易疲劳,不满和牢骚多。长期严重的压抑还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并极易导致心理疾病。

3.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是指在外界轻微的刺激影响下,甚至在没有明显外界因素的刺激时,情绪产生波动、变化的情况。发现情绪不稳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个性特征,看是否从小到大都有此表现。如果属于性格问题,应注意逐渐改变不良性格,注意在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性格和意志,学会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善于稳定自己的情绪。

多数人的这些情绪、情感障碍虽然并没有形成心理疾病,但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及时加以调节。

3 积极调节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纠正认识偏差,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惟一的办法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1.注意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2.在与别人正确比较中进行自我评价

3.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索自我

(二)树立新的适合的目标,不再“得过且过”

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这叫“目标间歇”或“目标暂时性缺失”,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谁最先冲破迷惘,找到新的目标和动力,谁就能冲到队伍的最前面,成为大学的胜利者。由于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很不同,大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自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特色。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人际交往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人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四)培养独立能力,合理规划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会管理的东西很多。如个人生活物品怎样保管、利用,时间怎样利用,情绪怎样调整,这些更是需要独立自主应付。这就需要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现在大学中的“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社会环境及其父母相较而言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的独立能力有所欠缺这就需要他们在脱离父母的环境里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五)消极自我积极调解,提高情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挫折会带来失落,抑郁,埋怨,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引起心理问题。有这些感觉并不糟糕,糟糕的是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得不到缓解就会使人的心理健康收到损害,因此要做到: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转移、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改变消极观念、培养积极心态,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2]崔景贵.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多维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

[3]周琪棋.“90后”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策研究.职教新观察,2008(11).

[4]谢剑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1(12下).

[5]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2004.P78~79

[6]陈鉴、尚红、郭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