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探析

2013-08-15陈民

河南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院校

陈民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引言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对他人给予伦理关怀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学生作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如何探索有效途径,展开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增强其责任意识,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作出探讨。

一 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性

1.1 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是我国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国教育正面临从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就要求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注意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部分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这种现象与我国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是我国现有发展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1.2 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是高职院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础

高职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信仰,形成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阶段,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强化道德观念,培养其崇高的思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规范自身行为,在自觉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同时,认识社会环境,明确自我定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1.3 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是高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主观需要

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品质、职业技能、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占主要地位。社会责任感是思想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衡量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对社会环境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身定位不明,价值取向模糊。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自律自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状及原因探析

2.1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高职学生中不乏有理想有抱负的技术人才,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无可否认的是,仍然有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2.1.1 个人功利目的明显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学生只能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社会需求,然而激烈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因而比起他人的命运,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现实目标,对于事物的认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和人相处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1.2 心理素质偏低

高职学生正处于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追求个性,渴望展现自己来赢得赞誉。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因素,高职学生往往缺乏正确及时的心理引导,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入惶恐和焦虑的状态,或者是受到某些不良刺激的刻意诱导,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做出偏激的行为。

2.1.3 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大多数高职学生出生条件优渥的家庭,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和艰苦环境下的磨练,遇到困难容易心浮气躁,缺乏毅力,遭遇挫折时无法自我调节,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难以实现预定目标。

2.2 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根据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特点的了解,综合相关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2.2.1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判断力较低,容易被单纯利己主义误导,自我中心意识过剩,不关心社会利益,也不愿承担个人利益以外的责任和义务。

2.2.2 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双重制约,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停留于表面,容易被生活环境中拜金主义等负面因素诱导,盲目追逐个人利益,缺乏对集体对社会的认同感。

2.2.3 高职教育体制的影响

高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德育教学相对薄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三 高职院校对学生展开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

3.1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根据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学校在展开教学时要以人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做到德育为先。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理想信念形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低,思想道德观念尚未定型,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被极端主义、个人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渗透,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时,应先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促使学生明确共产主义信仰,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个人权益与社会权益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来完成,帮助他们将个人理想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真正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伟大使命,从而自主提升社会责任感。

3.2 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更注重职业技能知识的传授,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上高职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个人功利色彩,容易盲目推崇就业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等人格塑造部分不够重视,导致高职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情感教育是激发自身行为的重要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利于促使其产生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在展开人格培养工作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志和个性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对学生进行了解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基础信息的收集,还应特别注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和人格相关的内容,掌握其思想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其行为进行引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3.3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在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明确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将社会责任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扩展教学渠道,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对教学事例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产生共鸣,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相关内容的印象,通过鼓励和赞誉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有助于学生将社会责任感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3.4 在班级范围内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班级就是微缩的社会环境,教师在展开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管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班集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合适的集体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爱和温暖,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在班集体活动形成团队协作概念。通过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强化其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前提的思想观念,从而有效的提升其整体责任意识,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3.5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多人都有着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没有经历过太多坎坷,过于优渥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普遍偏低,高职学生缺乏足够是社会经验,更容易受到客观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做出过激行为。学校在展开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时,应注重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仔细观察学生,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存在心理冲突的,要综合学生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引导,用正确的手法疏导其心理压力,可以通过聊天、激励等温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尽快消除负面情绪,平衡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的过激行为,首先要充分了解事情经过,尽量促使解决矛盾,可通过劝导和建议对学生进行忠告,使其从心里上产生认同感。

3.6 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体现,因此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注重实际。高职院校应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社会实践规划,通过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检验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状,鼓励学生将情感转化为行为意识,在社会活动中学会感动、体谅、同情等,从而将这些个人情感融入到责任意识中,强化其社会责任行为,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价值,加深他们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活动中磨砺自己的品质,深切体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结语

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更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人意志,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注重提升职业道德,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明确自身定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使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自主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来。

[1]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2]邓洞天;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05)

[3]刘申辉;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6]何淑明;浅析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0年29期

[7]沈许龙,龙银成,颜士敏等;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湘潮(下半月);2011(05)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院校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