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传播下对电视纪录片的再认识(下)

2013-08-15■熊

视听 2013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

■熊 高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高级记者)

《视觉传播下对电视纪录片的再认识》试图从节目的角度,重新审视纪录片的概念与特征、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的文本创作,以及它的重现方式与叙事方式。本刊2012年第12期已刊出该文上篇,此为下篇。

四、对纪录片重现方式的再认识

如前所述,纪录片的要义是对事件的“重现”。但从“事”的角度来说,它只能对“正在发生”的“事”拍摄与重现,而不能对“已经发生”、“即将发生”的“事”拍摄与重现。据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件的性质考量,采用“参与式”、“观察式”和“追述式”三种方式来实现对事物的重现。

参与式重现与观察式重现,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介入”,即“介入”到事件之中;不同之处是二者“介入”到事件时是“角色”的不同。

1.参与式重现

即是纪录片制作者以某种“角色”,参与到事件之中纪录事件的节目制作方式。例如,创作者以考古队员的身份参与某一考古活动,或以科考队员的身份参与某项科考活动。此时,创作者的身份是双重的。即既是纪录片的创作者,又是此项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式纪录片通过创作者对事件的参与,亲身经历事件现场,亲自感受事件过程,耳闻目睹地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可以获得生动的现场材料、现场影像,对事物获得真情实感,加深对事物的认知,增强纪录片的可信度和生动性。参与式重现的特点,主要有三:

一是由于创作者同时具有参与者的身份,也就能够“获取某种对于在这个特定语境下人们的生活状况的具体(或真切)的感受,然后运用人类学或者社会学的工具和方法对这种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1]132

二是由于创作者“亲身经历事物,往往容易产生真情实意之感,对事物的认识也就容易飞跃和升华,达到理性的境界。”[2]178纪录的事物也就可以更加生动、更加具体和更加感人。可以“在小到个人、大到历史这样一种变化多样的题材范围中任意游走,参与式重现的制作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吸引力”[3]148。

三是参与式重现方式能够促进创作者与事件主体之间的互动。创作者置身于事件发生现场,亲临其境,耳闻目睹自己亲历的事物和事件现场发生的一切,感受和体验事物,就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察和探究,理解事物的成因、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仔细分析,参与式重现也存在某些局限,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受时间的制约,有可能出现参与不到位。这是因为,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的过程长达数年之久,而纪录片创作者由于工作压力和栏目要求,很难真正做到全过程地参与。二是由于受到现场情绪的影响,创作者很容易把自己的现场情绪、现场感受带入到作品,影响纪录片的客观性。因此,纪录片创作既需要深入生活,又需要独自思考,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确保纪录片的客观性。是故,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不能完全跟着生活的“感情走”,应当始终保持“客观距离”第一,“主观参与”第二的创作态势。

2.观察式重现

即是纪录片制作者以第三人的身份,跟随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但不直接参与事件,是一种重在对事件过程进行观察纪录的节目制作方式。

观察式重现的最大特点是见证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既能耳闻目睹眼前发生的事实,还能够直接在现场拍摄纪录“正在发生”的一切。“摄像机‘在场’的存在,证明了其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亲密的、个人化意味浓厚的参与感或契合感。它同样也确定某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使我们觉得那些事件就这么发生了。”[4]129

观察式重现的要义是,纪录片创作者既深入现场、深入生活,又与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思考的创作态势,不为现场情绪牵着走。

3.追述式重现方式

如果说,参与式、观察式重现都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一种“介入”。那么,追述式重现则是对“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一种追踪再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上演着一幕幕繁衍生息、征服自然、创造文明、发展壮大的伟大故事。用影像重现人类文明历史及其演进过程,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纪录片的范畴。然而,人类拥有用影像手段来纪录生活,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即便是在摄像机、照相机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人类能够随时随地运用影像手段纪录自己生活的几率,也是微不足道的。

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也不会重演。我们无法采用“介入”的办法来纪录“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或是耳闻目睹地见证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只能按照历史留给我们的某些线索,去追寻、探索、发现历史事件的真相。笔者把追述式纪录片表述为:以某一线索为依据,通过追寻、探访、发掘,旨在重现曾经发生的事件及其过程和影响意义的纪实性节目。

从材料的角度上说,“以新带旧”是追述式重现纪录片常见的一种文本叙事方式。这里的“新”,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某个事实;这里的“旧”,是指历史曾经发生的事实事件。追述式重现的“以新带旧”,就是把新近发生、发现的某一事实作为故事的一个线索,并在这个线索的指引下,通过不断地追寻发现,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事实真相、事实过程重现出来。例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走遍神州》大量采用“以新带旧”的方式,追述考古发现等历史题材。

由于事件不能重演,追述式纪录片因此存在缺少影像画面的问题。为了解决纪录片无影像的问题,勇于探索的纪录片创作者,把纪录片影像摄制的目光投向了“搬演重现”和“模拟重现”。

五、对纪录片叙事方式的再认识

无论是情节比较简单的纪录片,或是故事比较复杂的系列纪录片,都是要讲述一个故事的。笔者认为,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虽然最终表现在它的作品形态,却是始于认知、终于再现,是文本创作与影像画面双层叙事的统一。

从文本创作角度上说,笔者在总结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画外音主叙”、“画内音主叙”和“影像叙事”3 种纪录片叙事方式[5]323-3325。

“画外音主叙”与“画内音主叙”相同的一面是,二者都是通过声音语言对发生的故事的叙说,都要交待事件的起因、过程,重现事件的原貌,揭示事件的真相。不同之处,主要有二:一是声源的不同。前者的声源是由解说词经配音之后,合成到画面里的声音。后者则是在拍摄画面时同时撷取下来的同期声。二是节目效果的不同。前者,是经人写作的解说词,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对事实理解和选择后的事实叙说。后者,多为事件的亲历者、知情者,或是事件的研究者叙说的事实,因而可以理解是一种事实的原始素材,更显纪录片的客观性和事件的原貌性。

1.画外音主叙纪录片

画外音主叙是由解说词主要承担、画内音配合叙说事件(故事)起因、发生、变化和发展及其过程的纪录片样式。在“画外音主叙”纪录片当中,画内音的作用是对解说词叙说事实的一种补充、证实和扩展。例如,云南电视台播出的10 集系列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就是由解说词作为主要叙事方式,讲述中国远征军深入缅甸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近年来,有学者对这种“解说+画面”传统方式重现事物,持全盘否定意见。笔者以为,这种否定值得商榷。

首先,“画外音主叙”纪录片确实存在某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两缺”:一是缺乏“原汁原味”,其所叙的事实是创作者“理解”后的事实,是创作者对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后的结果。二是对于创作者来说,缺乏“现场感受”,难以唤起创作者的创作激情[6]176。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某些弊端而全盘否定它的客观存在。纪录片作为一种以重现事物过程为特征的纪实性节目,应当允许多种形式并存,而不能只有某种单一的重现方式。

其次,“解说+画面”重现事物方式,由于画面多为影像资料的利用,在观众视觉上,同样显现出浓郁的纪实性和重现事物的性质。正如比尔·尼可尔斯所说:“画外音解说词似乎确实处于画面之‘外’。它有能力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使得归纳总结和大规模论证变得切实可行,画面只要支持普遍性观点的基本陈述……。这种模式还使得影片的分析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因为依靠解说词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观点。”[7]123

再次,某些题材适合“解说+画面”重现事物的方式。例如,事件发生已经久远,又不能过多地采用“搬演”、“模拟”的方式来重现事件,不如充分利用已有的影像资料还原事实。画外音主叙纪录片的最大好处,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影像资料,快捷地创作纪录片。

简言之,画外音主叙纪录片应当具备这样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纪录片的内容是曾经发生了的故事,如过多采用“搬演”、“模拟”重现方式有可能严重损伤纪录片的真实性;二是拥有较多与节目内容相吻合的图片、照片、影像资料等。画外音主叙式纪录片,通常适合于对文献类和重大历史题材的重现。

2.画内音主叙纪录片

画内音主叙是指由事件人、知情者或是相关人同期声叙说重现事实为主,以解说词叙说事实为辅,介绍事件来龙去脉、或对事件发表看法的纪录片样式。

与画外音主叙比较,画内音主叙纪录片的解说词退居次要地位。此种样式纪录片解说词的功能是引出话题、转承起合和评论事实,而叙事的主要任务,则由事件当事人、知情人,或是相关人的同期声来承担。

画内音主叙是纪录片的主流样式。相对画外音主叙纪录片来说,画内音主叙的对象多为事件的主人公,或是事件的知情人、研究者。由他们直接出来叙说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过程、影响意义,使纪录片具有原生态性。

3.影像叙事纪录片

影像是一种语言,同样具有叙事的功能。在影像叙事纪录片当中,既没有画外音,如《北方的纳努克》就是没有一句解说词,也没有画内音,完全依靠镜头语言真实地再现了纳努克一家人在冰天雪地里捕鱼、狩猎的生活情形和爱斯基摩人的现实生活状况。

影像语言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具体、形象地把生活场景的形状、情状、动作、色彩、数量以及环境,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例如,《最后的山神》用一种很朴素的镜头:跟随孟金福从冬天跟随到夏天,让观众对孟金福的言行举止,对鄂伦春人生活情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怎样乞求月神,怎样用桦树皮造船等。同时,也要看到影像语言的弱点。需要运用字幕等其他语言形式的配合使用,才能准确无误地表情达义。

六、对记录片影像重现的再认识

我们知道,有些事实是可以通过拍摄方式来撷取事实影像的;有些事实是无法通过拍摄手段来撷取记录的;有些事实是不能通过拍摄方式来获取现场画面的。对于观众来说,前者,是有事实影像的重现,后两者是有事实、无影像。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把前者称为“可以撷取的事实影像”;把后两者称为“难以撷取的事实影像”。

1.可以撷取的事实影像

是指正在发生,且又可以拍摄的事实现场影像。在撷取方法上,纪录片由于是重在对“现在进行时”生活的记录,故多采用抓拍、跟摄、偷拍和“抢、等、挑”等方式获取事实影像,而不允许摆拍、补拍。表现在画面上,由于是采用抢、等、挑的拍摄方式,纪录片不像专题片那样平稳、构图也不像专题片那样讲究和创意,还可能表现出画面的摇摇晃晃。然而,正由于这种“不足”,因而没有刻意和人工雕琢的痕迹,更显纪实的特点。例如,《北方的纳努克》,以内容的真实和采用长镜头拍摄的方式,把爱斯基摩人的现实生活情景搬上了银幕,其中“猎捕海豹”的镜头长达七分钟之久,被称为“电影史上长镜头的经典范例”。

采用“抢、等、挑”拍摄方式摄制的事实影像无疑是真实的。仔细分析,这种真实只是一种“此时”的拍摄真实,而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事实真实。这是因为:第一,任何拍摄都是一种创作。这种创作是建立在画面景别、拍摄角度和拍摄用光等基础上来记录事实的。就是说,纪录片的创作者通过把认为是多余的和不符合自己审美意图的现场影像,排除在画面框架之外,而把符合自己审美意图的现场影像撷取下来。第二,任何事实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过程,而任何影像撷取都只能是一种片断式的拍摄,即使是以记录事件的过程性为主要特征的纪录片,也不可能是完完全全地与事件过程保持同步拍摄。简言之,影像形象都是“此时此刻”拍摄的真实影像,并不能完全反映生活事实的全部面貌。第三,任何纪录片都是对事实影像的一种“浓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地展示。有的纪录片摄制时间长达数年之久,而我们看到的节目却只有几十分钟,或者上百分钟,节目内容必须“浓缩”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这就是说,纪录片事实真实是一种画面组接后的真实,而不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简言之,可以撷取事实影像的真实,是一种“此时此刻”的真实,而并非事实真实的全部;同时又是一种画面组接“浓缩”后的事实,而并非是事实的全部。

2.难以撷取的事实影像

“今人不知古时月”。如同历史不能重演一样,今人不能用摄像机去“穿越”时空记录昨天或前天以前的故事。难以撷取的事实影像,分为无法拍摄和不能拍摄两种情形。

无法拍摄,是指那些时过境迁的历史事实,或是那些展现关联事物、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等无法用摄像机记录的事实影像。不能拍摄,则是指事件“正在发生”但由于某种原因,创作者与摄像机都不能进入拍摄现场而无法撷取事实影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技术原因无法拍摄,如卫星绕月飞行,因距离太远而无法拍摄等;二是保密等原因不能拍摄,如美国联邦法院审判“9·11 扎卡维案”,就严令禁止摄像机、照相机进入审判现场,等等。

无论是无法拍摄还是不能拍摄,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没有影像。“借助于生活影像来展现真相、真理是纪录片创作的特殊需要,所以在窘境(既需要,又无从寻觅)中出现了搬演、真实再现,甚至于以个人亲历进行反射,以深度访谈来揭示等”[8]345办法。

如何解决难以撷取的事实影像,总结前人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访谈重现

即运用采访同期声的方式,请事件当事人、知情人、相关人等,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或是将自己对事件的见解直接叙说出来,达到重现事实目的的再现方式。访谈重现的作用,主要有二:

一是访谈重现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影像呈现的不足,还能够直接充当节目的解说词,是纪录片最直接的“用事实说话”。从比例上分析,访谈重现在纪录片中所占篇幅是比较大的,有的竟然占到节目篇幅的一半以上。

二是画面影像是一种片断式的记录事实,即使是以纪录事物过程的纪录片也不可能全过程地记录事实,特别是对那些细节事实的纪录,画面影像更是可能“无能为力”。运用访谈形式可以更加细致、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地重现事实。例如,《秘密访问》是以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借道巴基斯坦秘密访华、打开中美两国交流大门为题材的纪录片。其中,基辛格向同伴借衬衣见周恩来的故事是画面影像无论如何也重现不出来的:基辛格为此次访华事先特意准备了一件新衬衣,但在换乘飞机时却把这件新衬衣连同行李丢在了巴基斯坦。到北京后,由于没有衬衣穿,只好向同伴伍德借了一件不大合身的衬衣来见周恩来总理。这个事实细节,通过基辛格本人和同伴伍德之嘴叙说出来,不但如实纪录了中美两国打开交流大门最真实的一幕,还使得节目异常精彩。

访谈重现,还分为本人叙说、学者叙说、亲友叙说等具体方式:

●本人叙说重现。即直接请事件当事人回忆叙说事件过程、情景、背景及环境的重现方式。由于是本人的直接叙说,具有很高的史料性和真实性。

●学者叙说重现。即是由相关专家学者,将自己对此事的研究成果,如所见所闻所思和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及自己的见解叙说出来。学者的叙说重现,具有很强的分析性、客观性和结论性。

●亲友叙说重现。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无法接受记者的采访,而由当事人的亲友将自己从当事人那里了解到的事实向记者的转叙。此种情形的访谈重现,是一种间接的、或是映证式的重现,需要多种材料的相互支撑。

(2)搬演重现

“搬演”,是指对已经发生并消失的事实进“复原性”的补拍。所谓复原性补拍,是指在事实的原发地,由原班人马按照事件的原来过程进行拍摄。事件的原发地、原班人马、按照原来的过程是进行“搬演重现”的三个要素。

“怎样突破难以采集的事实影像,往往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关键因素,搬演率先被纪录片工作者所采用。”[9]345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也曾使用了“搬演”。弗拉哈迪为了真实地再现爱斯基摩人原先捕杀海象的生活情景,就曾不厌其烦地做纳努克人等人的工作,让纳努克和他的同伴们在沿着他们祖辈曾经捕杀海象的地方,再次拿起狩猎工具,重现了爱斯基摩人传统狩猎生活的真实情景。

伊文思认为“复原补拍”是纪录片拍摄中的合理手段。为了解决纪录片无影像的问题,伊文思在总结前人纪录片“搬演”基础上,公开表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节制地使用‘复原补拍’”[10]68。在伊文思看来,纯客观、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一部纪录片都是制作人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3)模拟重现

与“搬演”不同的是,模拟重现是一种由演员来扮演事件情景的现场再现。中外有很多历史题材、考古题材以及人类学纪录片,大多采用模拟重现的手法来重现历史曾经发生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事实影像形象。

模拟不是虚拟。虚拟的实质是“无”;模拟的实质是在“有”的基础上的一种“模仿”。确切地说,模拟重现是一种真事、但非真人的扮演。

尽管人们对“模拟重现”看法不一,事实上“美国有些纪录片并不排斥扮演。这是一种为了再现事件所采取的形象化手段”。也有人主张将“这些扮演公开声明或向观众暗示”,[11]640以示模拟重现与真实纪录的区别。

模拟重现的影像真实,主要表现在人物真实和影像场景真实两个方面。场景可以重现,但人物不能复活,而只能是今人“扮演”古人。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避实重现、细部重现、光影重现、模型重现等办法解决模拟重现影像的真实性问题。

●避实重现。避实重现,是指在模拟重现某一历史事件现场画面时,有意虚化画面人物形象,以避免今人“充当”古人之嫌,达到既再现事件过程影像又避免画面人物主体的影像重现。例如,画面里可以是旌旗招展、尘土飞扬的影像,但此时画面中的人物、特别是人物面部影像应当是不清晰的。使用大景别重现事件场面,能够较好地规避画面人物形象。这是因为,大景别具有场景大而形象小的画面特点。避实重现的要义是就虚避实地重现事件,避实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面部特征形象。

●细部重现。与避实重现法相反。细部重现通常是使用较小的景别来重现事件局部影像,如撕杀的兵器、招展的旌旗、行走时的双腿、演奏时的双手,等等。细部重现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在规避人物面部影像的前提下,能够重现现场的细节,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二是与大景别、大场面结合起来,配套使用,形成对比蒙太奇。

●光影重现。这是一种利用光影效果来暗示动作主体重现事件影像。如,利用逆光或是光的影子来重现某一场景。光影重现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有效地虚化画面中人物的具体形象,而又能把事件现场栩栩如生地重现出来。

(4)实物重现

随着事件的结束,现场影像也就随之云消湮没,但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遗物,如石碑、石刻、岩刻、崖刻、字画等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云消雾散。相反,这些实物忠实地、年复一年地向后人叙说着历史的那一段或那一幕人类活动的故事。例如,在《话说长江》第9 回“大足石刻”这一集中,就采用实物重现的办法,拍摄了大足石窟的文珠菩萨、数珠观音、普贤菩萨,以及六道轮回图、父母恩重经变图、九龙浴太子图、释迦涅磐圣迹图、护法神雕像、地狱变相图等大量实物,讲叙了大足摩崖石刻许多为鲜为人知的故事。利用实物重现历史事件,可以有效地弥补画面的不足。

(5)资料重现

这里所说的资料,主要是指影像资料,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存储下来的并提供再次利用的知识信息,但它包括:照片图片、剪报资料、书刊资料、录音资料,等等。资料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重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资料。这是指对已有的影像资料、图片、照片的利用。影视资料不仅具有重现历史、交待背景、拓展知识、填充时间等作用,还对人们揭示新闻事件的历史内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拍摄资料。这是指对有关照片图片、报刊、书籍、史料、年鉴、信件、手稿、各类文件、原始记录等资料的拍摄。拍摄资料可以形成节目厚重的历史韵味。

(6)动画重现

现场是拍摄的唯一工作对象,失去现场,摄制纪录片就成了一句空话。采用电脑制作的办法,弥补现场画面的缺失,不失为一个有效办法。例如,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采用大量动画重现,介绍汉字的起源、字型与义项的变化等。

采用电脑制作画面,主要出于几种情形:一是现场受到保密控制等因素制约,创作者和摄像机都无法进入现场。例如,美国联邦法庭开庭审判“9·11”事件重要嫌疑犯扎卡利亚·穆萨维。出于安全需要,美国当局拒绝所有与审判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电视记者也在拒绝之列。美国各电视台便采用动画制作的方式,模拟审判现场场景,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二是条件不允许、无法拍摄。例如,我国“神九”与“天宫一号”的对接。“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神九”与“天宫一号”距离地面几百公里,我们无法通过拍摄手段来获取“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画面。事实上,我们看到“神九”与“天宫一号”舱外对接的画面是通过电脑模拟制作出来的。三是反映事物复杂关系,采用电脑制作图表画面。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图表画面,如结构图、排列图、关系图和流程图等就是通过电脑制作出来的。图表的作用是使观众一目了然,具有“一图抵千言”的性质。

结 语

无论是作为纪录影片的电影,还是作为纪实性节目的电视,随着人们对纪录片内涵认识的深化,对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更新,纪录片的文本创作、重现方式、叙事方式等都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纪录片也将日益成为观众了解人类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1]、[3]、[4]、[6]、[7]【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2]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熊高:《电视新闻节目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8]、[9]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10]【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11]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