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1)

2013-08-15郑喜兰江智霞

护理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课课程体系

郑喜兰,江智霞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护理教育适应卫生保健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卫生保健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典型的转变即是从基于医院环境的、急性病护理为主的实践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的、更强调慢性病和老年人群护理的实践[1]。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改变促使了卫生保健体系中护士角色的转变,护士被要求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从事护理工作,护士除具备基础医学知识、护理学基本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外,对于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评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等核心能力的要求日趋明显。因此对护理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

课程设置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或课程结构的具体化,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活动[2],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合理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课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利保障。西方护理教育,尤其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已经具备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他们认为护理教育是护士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及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一种既可以适应护理学科,又能不断发展变化的灵活的课程体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在“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由浅入深接触专业课,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形成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生命不同阶段将专业课分成成人护理学、儿童期护理学、孕产期个人及家庭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模式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3]。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存在理论总学时数多,其中政治和外语学时尤其多,专业基础课比例偏重,大多数高校专业课套用临床医学模式,过分强调单学科,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开展形式单一,且实践课比例小,人文社科类科目不足等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既不能从事医生工作,又缺乏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2 我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我校自2001年开始招收护理本科生,历经近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在学习、研究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体系。本次将专业课改革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构建“以体验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尝试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渐进式推进专业课,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根本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2.1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摆脱临床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束缚,淡化疾病分科,按生命周期设置主干专业课程,采用按系统、功能模式编写的教材,按护理程序理论介绍疾病,包括成人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加大与护理相关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如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生长与发育、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理念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精神重点扶持项目建设;增加学生可选性科目数量,如灾害护理学、中医护理学、营养学等,使课程体系更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2 构建适合护理教育的框架体系 我校基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4],以体验为主导教学手段,从理论到实践,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逐步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3个领域目标,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递进式培养理念的渐进式护理本科课程体系。根据课程难易及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需求,从第一学期即注入专业课,逐渐渗透增加,直至完成,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完成对职业素质的内化。

2.3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结合“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以“体验式”为主导教学思想,应用演示法、小组竞赛法、录像教学法、游戏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学生讲课法、参观访问法、沙盘模拟等方法,避免一味说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先理论后实践是国内普遍采用的教学安排方式,西方教育理念提倡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即边学理论边实践,此种安排需要以充足的医疗实践基地为前提。基于国内医疗资源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学科,尝试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方式,为后期全面铺开此模式积累经验。

2.4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材也应运而生,我校在主干学科,如成人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同时结合我校特点,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临床实习指南、护理技能实训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护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培养等教材。改变教材即单一知识载体的观念,通过丰富教材信息、活化教材形式,扩充和诠释护理学科理论和专业精神,加强对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引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2.5 丰富多样的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按照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考核形式。必修课理论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考试形式,技能考核可采取单项操作考核、客观结构化考试等其他方式考查学生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素质,也可采取情景体验方式考查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选修课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形式,除闭卷、开卷考试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如辩论赛、科研小课题、撰写综述等方式。各门课程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将平时成绩、作业、考勤、综述、小讲座、单元考核成绩、课堂表现等以不同的权重计入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毕业考试为专业课程综合考试,采取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

3 体会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层面教学资源的整体调配,需要教改所涉及的全体人员都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需要加强师资建设,为其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同时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才能最终达到指导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1]McEwen M,Brown SC.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curricula:Report of a national survey[J].J Nurs Edu,2002,41(1):5-14.

[2]闫瑞芹,沈宁,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2005,20(1):75-77.

[3]施翠芬,巫向前.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9-271.

[4]刘殿红,徐龙海.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717):165-166.

猜你喜欢

护理学专业课课程体系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