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技能人才国际化的思考
2013-08-15田耘简铭
■田耘简铭
如何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成都市国际化发展培养、输送和储备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素质的技能人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成都技能人才发展基本情况
技能人才培养力量得到加强。成都市目前有各类技工院校34所,就业训练中心20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329所、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和择优认定的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实施单位258家。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近5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万余名,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年培训近20万人。形成了以公共培训机构和技工院校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和大企业大集团内部培训机构相配合的培训体系。
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成都市高度重视技工教育的发展,先后投入10多亿元,建立了“1+10”(1个总院10所分院)的技工教育集团,打造“技师学院”品牌和技能人才培训“航母”,并确定了总院与分院实行“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以点带面”的办学模式,利用各区、市、县独特的工业发展方向,打造成都市全方位、全覆盖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政策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成都市出台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关于建设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意见》等技能人才培养文件和政策措施,并制定了《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800至3000元和160至300元,激发了中高级培训市场的活力。
职业技能鉴定和竞赛工作发展有力。2011年成都市职业技能鉴定核发证书21万余本,鉴定发证总量占全省鉴定量的三分之一,鉴定合格率均在9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先后开展了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青年技能竞赛、蜀绣技能大赛,承办了第七届穗港澳蓉青年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比赛,提高了技能成才的社会认知度和技能品牌知名度。
成都技能人才发展思路
成都市技能人才的国际化发展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行业企业集团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积极兴建一批布局合理、高起点、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对象的基地化培训。扩展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二是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传授技艺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三是积深化校企合作。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保障体系。以发挥技能人才长效作用为目标,引导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的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过程中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建立能够激发技能人才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技能人才资源效率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完善技能人才选拔使用机制。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鼓励行业企业和区(市)县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发现、选拔具有高超技艺和突出业绩的技能人才,尤其是按照国际化大赛标准,着力打造精品赛事。
——打造知名国际技能品牌。一是打造民间手工艺品牌。加快传统民间手工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蜀绣”、“羌绣”、“藤编”和“竹编”等民间手工艺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民间手工艺领军人才创业。制定出台包括财政支持、产业用地、人才培养引进、市场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相关激励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快推进民间手工艺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高端发展。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产品走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技工院校品牌。加强与国外技工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参与和开展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致力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和引进更多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从事技工教育。充分调动企业资源,通过聘请在工作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为学生授课,使人才培训更能契合实际工作需要。鼓励多样化、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技工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学校及时地把握技工院校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合理、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经验,推动技工院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校发展。
——加强“能力本位”人才观宣传。通过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生产一线工人的技术革新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全社会充分肯定技能人才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观念,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推动成都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