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体验式景观建设初探
2013-08-15刘伟
刘 伟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城市居住区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其景观建设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开发商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或盲目追求富丽堂皇的景观效果,缺少“人本位”的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华而不实;或脱离地方特色,追求异域风情的居住模式,诸如“东方威尼斯”、“中国的香榭丽舍”等楼盘层出不穷,环境质量却难尽人意。现代的景观规划或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而约翰·O·西蒙兹认为——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体验。因此,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满足人的“体验”要求,进而达到人的精神需求就成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更高要求。
1 体验式景观设计
1.1 体验式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体验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心理感受,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心理功能过程,体验的过程包括直觉、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回忆等。体验式设计绝不仅仅只是视觉,或者触觉、听觉、嗅觉以及味觉,这些只是“感受”的基本形式,真正的体验是指由超越或混合前述原始形式而对心灵形成的压迫感、安全感、紧张感、极致和彻底释放的轻松感,以及欲望、好奇、直觉、知觉、下意识和潜意识抗拒膜拜等等心灵剧烈活动状态。据相关研究,体验式景观设计可概括为“以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作为观赏者,通过多样化的要素创造出满足使用者要求,与人们的内心真正相连的空间形态,使使用者获得景观认同感。”
1.2 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
体验式景观设计根据不同的体验方式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法,如五感体验式(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获得体验),行为体验(在行进运动获得体验),情感体验(在生活情境中获得体验),叙事体验(在叙事主题游览中获得体验)等。但是就人的感受方式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感官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
2 城市居住区体验式景观建设
2.1 感官体验式
感官体验是指通过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的景观营造来使人获得相应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专门的感官体验式设计最早来源于盲人花园与感官花园的设计,欧美等国感官花园的建设由来已久且感官体验式设计的手法已趋于成熟,我国感官花园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偶尔被设置在老年活动中心、医院和疗养院中专门为特殊群体服务,且设计手法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感官设计主要以视觉感官关注为主,在其他方面则关注较少。在嗅觉方面,居住区植物选用在一定程度上注意香花植物的选用,如桂花、梅花、瑞香、木兰、缅桂、栀子、月季等,但只是片面考虑视觉体验和味觉体验的结合,缺少多元感官体验的综合考虑。在听觉方面,偶尔在中式居住区中会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中的 “万壑听松”、“鸟鸣山更幽”的赏景意境,利用植物群落配置来形成较佳的听觉体验。在触觉方面的专业景观营造较少,一般体现为盲道的铺设、景观路面铺装材质的变化、景观小品设施的材质变化、参与式水体的设计和偶尔被设置在居住区内的儿童游乐区、公共交流广场附近的特色植物(如景天科多肉植物、含羞草等)等,仍然是依附于视觉体验而存在。在味觉体验方面,目前国内居住区缺少此类体验的设计应用,仅限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选用中对可食果树的应用。整体而言,目前国内的感官体验设计主要依附于视觉体验设计,且综合应用方式较混杂,缺乏专业的感官体验设计系统。
2.1 行为体验式
行为体验是从使用者对交往的需求、对知识的需求等要求出发,结合人的行进运动特点创造出符合人们行为需要的、更舒适便利地为人们服务的空间环境。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认为,环境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怎样满足行为需要。人们在行进运动中容易获得乐趣,比如在居住区设计中常见的草地上、水池中蜿蜒的汀步,游乐场地中的树阵迷宫,可以置身其中的地涌喷泉,儿童游乐区的沙坑树池等等。但是人们的行为体验层次不仅限于此,体验的过程还包括理解、想象、情感、回忆等,如何了解不同层次居民的需要,设置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行为体验式景观,是景观设计师们亟待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目前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已经出现主题居住区设计,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在居住景观设计时针对居住者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如传统的对景、夹景等方式,引发使用者行为体验的乐趣。但是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居住区行为体验式设计手法不够成熟,有待提高。
2.3 精神体验式
精神体验式是指能够引发使用者精神层面的直觉、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回忆等体验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情感体验和叙事体验。
情感体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人的景观审美就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景观的设置可以触动、引发置身其中的人的相应情感,即“情感认同”,引起“情感认同”也是景观情感体验设计的内核。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引入能够引发使用者共鸣的乡土元素或地方元素,在居住区建设时保留原住居民的生活痕迹或原有建筑、古树名木等,就是简单的情感体验设计手法。比如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保留原有的“大街-胡同-四合院”的开放空间结构,保留了一些老树木、老建筑,保留与原建筑一致的生活方式,保持北京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的肌理,同时增添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因此在此居住的人们对居住景观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很多居住区进行景观规划时,缺乏情感体验设计的意识,往往生搬硬套进行设计,景观的认同度不够,居住质量不高。
叙事体验:叙事体验一般会设置一个故事主题,激发、引导人的兴趣,从而实现景观的特色体验。比如迪尼斯乐园,在故事中游览会在园区景观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感。目前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缺少叙事体验的设计,在一些主题居住区中,会在公共交流活动区域设置景观地方性景观小品,用一些故事主题引发人的相关联想,从而获得叙事体验,但此类应用较少且表达方式较单一。
3 城市居住区体验式景观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建设者要形成“人本位”的服务意思
居住区景观服务对象可能是各个阶层的观赏者,不同阶层的观赏者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满足最大的便利、融洽和乐趣是共同的。因此建设者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摆脱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意识到景观的功能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在景观规划中注意解放思想,必要时可组织设计师动员使用者参与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来,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但是要注意在进行居住区景观参与式设计时,要有选择性地接收意见,从大体上把握设计思路。
3.2 设计师要提高专业综合素养
内心相连的空间形态是借助过去经历和回忆,在场所与人之间产生互动的交流关系,以达到使用者在满足功能基础上的更高精神追求。设计师应该有一个很丰富的、敏感仔细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环境的虚拟的再现,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设计师要走出户外,感受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很多体验设计是从虚无的环境走向现实的过程。在设计处理上设计师要能够将自然的要素提炼让人产生回忆和惊奇,创造出新的景观。此外,设计师还要善于组织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关系,以观赏者角度组织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关系,不但要重视功能的区块关系,更要组织人的主要流线,在这条线上展示未来的生活场景。这需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空间序列组织关系。再则,设计不仅是为人们创造空间场所,适应其工作、生活和休闲的需求,也需要我们将一些新的体验和生活模式传达给别人,因此设计师要能够将情景画面在场所中完整展现。总之,设计师要设计出能引起人综合体验的景观,必须从多方面提高专业素养。
3.3 应形成系统的居住区体验式景观设计模式
目前我国的综合体验式景观设计仍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手法和理论仍不成熟,虽然在有些层面上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缺乏综合的专业系统规划理念与方法,这给居住区体验式景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情感认同”的体验式景观设计是未来景观的发展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居住区是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其体验式景观设计更为重要,因此应在实践探索中尽快形成系统的居住区体验式景观设计模式,以期在未来城市建设中规范指导居住区景观建设。
[1]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著,朱强,俞孔坚,王志芳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吴庆楠.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问环境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37(6):2-3
[3]梁珊,任杰,王淑芬.感官花园设计方法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
[4]AlbertJ.Rutledge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
[5]罗文博.论“情感认同”下的景观设计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