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洋美声唱法与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异同之比较

2013-08-15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甘孜美声唱法唱法

江 影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素来有 “歌舞之乡”的美誉。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入,甘孜州的文化艺术也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化艺术舞台上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声乐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同时,随着美声歌唱形式的传入,越来越多的美声歌手开始在甘孜的文化艺术舞台上抛头露面,人们对这门艺术也开始有了了解和喜爱。美声歌唱和本土藏族声乐演唱艺术也开始取长补短,契合发展,甘孜艺术舞台上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专业演唱训练的优秀歌唱演员。笔者认为,可以以美声唱法与藏族声乐演唱的比较作为切入点,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两种歌唱艺术,在充分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讨两种唱法的相互借鉴,契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力争对民族高校声乐教学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一、西洋美声唱法与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不同点之比较

(一)情绪审美特征

1.美声唱法:悲剧中锻造出来的审美愉悦

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之前的美声唱法仅用于教会的唱诗班,演唱时杜绝加入任何个人情感,仅允许用歌声赞颂神权的伟大,演唱者也以儿童和阉人歌手为主。声音苍白无力,音色单一,表现力较差。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思潮在人民心中扎根,美声唱法开始脱离教会的束缚,逐渐走进大众人民之中,并渐渐具有了灵性,绽放出巨大的艺术魅力。19世纪初,歌剧作为一种文学和音乐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将美声唱法的表现力推到了极致,美声唱法的鼎盛时期到来。其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理想、思想内涵和哲学观念,并通过歌唱家的再一次渲染,剧情的戏剧性冲突和娴熟的技巧相融合,将声乐艺术推上了情感和技术的顶峰。由于当时的社会因素,大部分的音乐家生活都比较贫困潦倒,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悲苦的情绪,如:威尔第的 《茶花女》《弄臣》《奥赛罗》、普契尼的 《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生涯》等等。这几部脍炙人口的歌剧作品无一不充斥着巨大的悲痛情绪,可以说,美声唱法就是在这种悲剧情绪下孕育、发展的,到该唱法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快乐愉悦的歌剧作品和声乐作品,但在艺术的最高舞台上,那几部充满悲剧情绪的歌剧作品却是久演不衰。[1]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永恒的快乐

纵观甘孜藏族的声乐作品,无论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欢乐愉快为基调,表现悲伤情绪的声乐演唱作品非常少。原因是,甘孜藏族人民所信仰的藏传佛教,有一观点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能给自己增加功德。因此,在藏戏剧目中,虽然有不少主人公也受尽磨难、饱受折磨,但最后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当然,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也不仅仅依靠佛教的力量,它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从他们的民歌中就能看出来,甘孜藏族民歌中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赞美爱情,歌颂丰收,这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成为了藏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审美标志,这也是人民对藏族音乐情有独钟、对青藏高原无限向往的原因之一。

(二)声音审美特征

1.美声唱法:和谐统一、圆润光亮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和谐统一,干净圆润、音色光亮而不尖锐,颤音均匀松弛,、声音有张力且穿透力强。要求音域宽广,高低自如,且各个音区都要保持音色的统一和穿透力,避免声音白、尖、直,这些是美声唱法对声音的基本要求,充斥着和谐统一,寓杂于整的美学思想。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风格独特、韵味十足

甘孜藏族的音乐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种,我们这里所说的原生态唱法主要指世俗音乐的一般演唱方法。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以给人豪迈奔放、高亢嘹亮的直观感觉,音色对比较大、自由灵活,一般来说,甘孜原生态唱法在中低声区一般音色圆润、气息控制较多,听上去声音委婉优美,而到了高音区则高亢嘹亮,尖亮直白,气息使用夸张有力。在对共鸣腔体的要求上,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并不要求将各个腔体运用得尽致淋漓,而是根据歌手自己的审美标准灵活运用各个腔体,已到达自己理想的声音,在对其颤音的要求上,也是花样百出,根据歌曲的情绪和自己的审美标准时而笔直时而大颤,且常常使用藏族原生态唱法的特殊技巧:缜固、嗽音等等。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对于声音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声音只是表达情绪的工具,他们是为情而歌,而不是为声而唱,一些在美声唱法中绝不允许的声音状态恰恰是他们宣泄情感最理想的歌唱方式,对于歌唱 “功能性”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声音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歌唱目的造就了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独特的声音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在聆听甘孜藏族原生态歌手演唱时,除了感受他们独特个性的演唱风格以外,更应感受到他们歌声里所蕴含的情和意。

(三)声部价值取向特点

1.美声唱法:声部完善、百花齐放

西洋美声唱法在声部上有着严格的划分,无论男女,都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从音色的表现力上划分,还有花腔、戏剧和抒情三种。在美声声乐艺术舞台上,各声部百花齐放、竞相争艳,各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在美声唱法艺术中,各个声部的运用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审美偏见,品种单一

由于甘孜藏族人民的审美习惯,他们更喜爱高亢嘹亮、灵活多变的声音,因此,甘孜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绝大多数为男女高音,虽也有男女中低音,但数量极少。由于藏族人民对高音的偏爱,常年来活跃在甘孜民歌艺术舞台上的绝大大部分是高音歌手,甘孜藏族民歌或创作歌曲也以高音为多见,中低音歌手在作品的选择和舞台空间上均受到限制,这也导致了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中声部的不全面。

(四)演唱技法特点

1.美声唱法:寓杂于整,美则最佳

美声唱法通过几百年的发展,歌唱方法更为科学、严谨且实效显著。他们没有什么特殊技法,一切与声音状态为标准,要求通过气息、共鸣等渠道将自己的嗓音条件发挥到极致,因而美声唱法中仅因音色的不同划分为花腔、戏剧和抒情三种,除花腔对横膈膜的要求更高以外,其他均无特殊技巧。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独特技巧带来的特殊韵味

因为与美声唱法存在着审美标准的不同,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的演唱技法花样较多,主要有:缜固、嗽音和改变母音。

“缜固”是一种通过气息和喉头互相协调合作形成的一种跳音技巧。一般使用在四个或二个音组成的一个跳音音群,第一音正常唱出,后面几音运用气息和声带的配合,在咽后上方产生出一种音色较暗,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连续跳音。[2]

“嗽音”是指歌声进行过程中,在气息支持的前提下,当第一个音从正常的音量唱出之后,后面的几个音突然变为类似于利用汉语中 “he”(赫),“hei”(嘿)等字产生的一种可以控制的破裂,有点象轻微的咳嗽,这就叫嗽音。[2]

“改变母音”是指在旋律的延长音或音与音之间的过渡时,民间艺人往往采用把延长音和过渡音改变成介于汉语拼音 “e”(额)和 “ei”(诶)之间的声音色彩,来增强音色的对比变化。[2]

缜固、嗽音、改变母音是藏族民歌中特有的演唱技巧,没能掌握这些技巧的藏族歌手无疑不是一位好歌手,而美声唱法则无特殊技巧,讲究统一和谐,前面所说的花腔,是根据人的嗓音条件而定的,与原生态唱法中的演唱技巧截然不同,并不需要人人都掌握,也无法人人都掌握。

(五)气息运用

1.美声唱法:连贯流畅,字字须有气息为支托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美声唱法的根本。它要求吸气时要气沉丹田、吐气时要流畅连贯,要求声音必须建立在气息的支托上,同时横膈膜积极地参与到呼吸运动中去,以便能自如地运用气息控制声音的音色、强弱以及音的时值。必要时,还要调动腹肌、腰肌甚至臀部肌肉都要参与进来。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调节气息的使用方法

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同样非常重视气息的运用。藏族音乐理论著作萨班 《乐论》中曾提到“歌唱时有渐出和爆发、快速和慢速的掌握,以及绷紧和放松,向上提起和向内收缩,要使用强弱和中音、或单一或混合地运腔。”①参见阿旺·贡嘎索南扎巴坚赞著 (赵康译)“五明之一工巧明之分支 〈乐论〉注疏·文殊上师喜悦之雅音明慧意乐功业遍布”(《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第1期)第10页 。与美声唱法不同的是:一些特殊技巧会使用气方法有些改变。例如:演唱 “缜固”技法时,如追求强烈粗狂的演唱效果则喉头力量大、气息深而厚,如想要轻巧灵活的效果则喉头力量小,气息流畅均匀。而嗽音则是气息在由弱到强的状态下,控制声带的张弛而形成有些类似美声 “花腔”的一串跳音,但是美声唱法的花腔圆润光泽、柔美且充满弹性,它的使用目的在于为炫技,而原生态唱法的嗽音音质扁而亮,刚劲有力,使用目的在于降低由低音区向高音区攀升的难度,目的差异甚大。当然,比起系统的美声歌唱方法来,甘孜藏族的原生态唱法是存在一些弊端的,某些技巧降低了气息的可控性,就拿 “缜固”来说,虽然有气息的支撑,但由于使用了喉头的力量,气息的作用被削弱,唱起来就比较 “费嗓子”,声带的持久性远不如美声唱法。因而,两者在气息的比较上,美声更注重科学发声,更注重对声带的保护,而甘孜原生态唱法更注重个性和韵味。

(六)共鸣腔体的使用

1.美声唱法:整体共鸣,按需调整

美声歌唱以整体共鸣为美,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包括口腔、鼻腔、头腔、胸腔等,只是根据音高的不同适当调整各个腔体的使用比例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声音质量,但这些腔体永远都要整体参与歌唱工作。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追求自然明亮的声音而仅使用部分共鸣腔体

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在演唱时主要使用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以真声为主,音色清晰、自然、明亮但缺乏柔美。

(七)咬字要求

1.美声唱法:在声音状态良好稳定的前提下保持准确清晰的咬字

美声唱法对声音和咬字一视同仁,它要求语气生动自然,咬字准确清晰,同时又要求声音统一,切不可因为咬字而破坏声音的圆润与光泽。因此,在美声歌唱过程中,即使字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但是它的声音形象却没有多大变化,美声讲究的就是统一和谐、均匀连贯。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声音状态服从于咬字的需要

甘孜藏族原生态演唱则恰恰相反,它在声音上讲究个性,在咬字上要求自然生动、清晰流畅,在声和字的关系中更注重于字的表述,它用藏语特殊的音调带动声音色彩变化,在流动的音乐之中展现藏语言语气语调与众不同的美。

(八)声区审美特点

1.美声唱法:混合声区唱法

美声唱法是真假声混合唱法也就是说,真声假声都用,只是根据音高不同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着用的,从而使声区统一,转换无痕迹。

2.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真假分离,对比鲜明

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中,真假声并不要求混合,因而声区之间音色对比明显,中低声区以结实的真声为主,高声区则以飘逸的假声为主,两个声区在转换时常用嗽音衔接,刚柔相济的声音增加了歌唱的感染力,使听众在强烈的音色对比中感受到甘孜人独特的情怀。

二、西洋美声唱法与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共同点之比较

(一)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歌唱是情感表达的途径之一,无论哪种唱法都要求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有声无情的歌唱是苍白无力、缺乏感染力的,有感而发的歌唱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在西洋歌剧中,演员们用歌声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叙述曲曲折折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 “情”的投入,如何能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如何能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演绎出来?而在原生态演唱中,歌唱更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对情感的表达甚至超过对音质的追求,歌唱早已成为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因此,无论是西洋美声唱法还是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情”始终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气息为歌唱之本

“世界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这样说道:“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3]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常留柱先生在他的论文 《藏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中也说道:“学唱者气要吸得深、要吸到腹部和后腰,井保持腹部和鼻后部分气息的贯通;演唱时,气息要非常平稳地送出去、不要一下子把气唱完”等。[2]可见,美声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虽然在气息的使用上有些不同,但都非常注重呼吸,因为他们都认为气息是声音的源泉,只有熟练地运用和控制好气息,才能使声音收放自如,美妙悠扬。

作为甘孜土生土长的声乐艺术,甘孜藏族原生态唱法以其浓郁的演唱风格、独特的演唱技巧、丰富的表演形式在我国民族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同时,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各种形态的声乐艺术在甘孜这片土地上并存、交融,无论是哪种形态的歌唱,只要追求和传播的是真善美,都可以为我所用。笔者认为,原生态唱法和美声唱法二者在甘孜土地上的共同生存和繁荣并不矛盾,可平行也可交融,外来文化需要传播,本土文化需要传承,这样的多元发展是甘孜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民族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的需要,更是甘孜人民歌唱艺术形态多重选择的需要。

[1]钟韦怡.美声歌唱与藏族声乐演唱艺术之比较研究 [D].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p21

[2]常留柱.藏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 [J].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p98-100

[3]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p107-110

猜你喜欢

甘孜美声唱法唱法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川藏高原甘孜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