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潜在问题及对策
2013-08-15何颖
何 颖
(天津财经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222)
众所周知,教务工作极为繁杂琐碎,它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不可少却又十分令人头疼的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教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机构运行的效果。如何提高效率,使教务工作变得有序、快捷、轻松,一直是困扰教育机构管理者的难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MIS)被引入到教务工作之中,逐步发展出一种适应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工具——教务管理系统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MIS)。教务管理系统,简言之,是一个基于Web网络的巨型数据库,数据库能够采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大量与教学相关的数据,使用者可以运用程序将这些数据进行共享、关联、筛选、统计,得到所需结果,实现监控、调控、评价等多种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同时也为下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纵观我国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民办校外教育机构和公立高等院校最先运用教务管理系统,而且普及率相当之高。究其原因,民办校外教育机构基于商业运作的需要,必须像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开发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管理系统,才能在教育市场中立足。然而我国高校大部分属于公立性质,无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先于中小学引进教务管理系统,这一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一定的缘由。本文就是尝试通过梳理现状,揭示其中的必然性和急迫性,进而建言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发展。
一 缘起
1.科技时代是前提条件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新兴学科,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餐饮等行业,在实践中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两大特征,一是能够极大地整合信息资源,二是能够深入挖掘信息中隐含的规律。这两大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极为符合教务管理的要求。因此,这一综合性交叉学科的兴起为教务管理系统的产生奠定了根本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在我国开始普及,计算机课程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计算机也成为高校管理中的必需工具。计算机、网络这些硬件设施在高校中的大规模使用,为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样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信息高速公路”、“教育信息化”等概念从西方引入我国,国家逐步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教务管理系统作为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的高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软件技术、硬件设备、政策导向均已具备,三个因素共同作用,教务管理系统的产生及应用势在必行,这是科技时代的必然结果。
2. 高校扩招为直接动因
相比中小学,高校有以下一些特殊性。第一,学生多、教师多,高校动辄万余师生,人多也就意味着事务性的工作多,教务管理的工作量极大。第二,课程多样、学制多样。高校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等不同种类,学生培养过程除了上课、考试、挣学分,还要包括实习、论文答辩、学历学位证授予等多个步骤,高校学制还要根据高考类别(普通高考/成人高考/高自考)、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培养形式(全日制/在职/定向/委培)加以区分。如此多样的课程和学制直接导致了教务工作不仅复杂程度高而且难度系数大。因此,从自身特性来看,高校教务管理适合并且非常需要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相应的工作。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学生数量逐年猛增使得原本就已繁杂的高校教务工作更加不堪重负,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迫在眉睫。
二 发展
1.应用现状及研究情况
进入21世纪,这10年间,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也进入了一个快速普及、不断升级的阶段。教务管理系统最初从部属高校开始研发、推广,现已覆盖地方高校、高职院校,目前高教领域已普遍使用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缓解了教务工作的强度和压力。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通常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运用SQL server或VFP语言开发。经过多次升级换代,系统界面不仅越来越美观,更重要的是操作进一步人性化和智能化,此外系统可与多种终端连接,信息实时交互已不再成为难题。模块是系统实现各项管理功能的单位或载体,需要何种功能,便要设计相应的模块。一般软件公司会开发出通用的系统版本,高校依据自身需求,加减模块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此不同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模块数量不同、名称不同、内涵也不同。例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管理系统(CPS1.0)涵盖教务、学籍、考务三大主要功能模块,涉及课程及教学资源、专业规则、学籍、考务、成绩、毕业审核等内容,是一个开放教育教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再如,“网络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基本涵盖了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全部内容。”共包括11个模块:1、公共信息模块;2、教学计划模块;3、开课管理模块;4、排课系统模块;5、选课系统模块;6、学籍成绩模块;7、考务管理模块;8、考级管理模块;9、教材管理模块;10、实验教学模块;11、质量监控模块。尽管不同系统的模块各异,但是可以看出,系统模块都反映出了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务工作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这一主题在教育领域受关注程度日益提升,尤其是近5年以来,探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专著和论文大量涌现。通过分析这些研究不难发现,系统开发语言、数据库结构与安全、模块设计与编程等计算机技术是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研究所占比例超过半数,研究者基本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从业者。可以说,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无论是应用还是研究都处于“技术主义”阶段。
2.潜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毋庸置疑,教务管理系统了极大方便了高校教务工作,但是无论这一系统如何先进,它都不可能解决高校教务管理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教务管理系统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库或者应用软件,实际上它是由人与计算机网络共同组成的系统,换言之,教务人员在教务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务人员是使用者、是操作员,另一方面他们还是系统的开发者、主导者。系统能否顺利运转、能否更新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务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将教务人员当作被动的接受方,片面强调教务人员适应管理系统,而是应该将教务人员纳入到系统研发的主体中来,用技术规范管理流程、规范工作行为的同时,也要从教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体验中寻求系统研发的新突破。
从教务人员的主体地位出发设计教务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本土化”问题。前文已述,高校教务工作具有很高一致性,但是毕竟隶属层级、专业设置不尽相同,每个高校各有特点,教务工作在细节上会千差万别。所以,通用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必须要经过不断地再开发才能适应不同高校的需求。而这一再开发过程离不开教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因为教务人员最了解所在高校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办事风格,他们应该而且必须主导系统再开发工作。教务人员提出想法和需求,工程师通过技术将其实现,才能保证教务管理系统在这一高校的顺畅运行。这样,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开发系统和教务管理的过程就不会只是就技术谈技术的过程,而将回归对教务工作本身的探索、对教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因为工作流程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省时省力,计算机技术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最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都蕴含着一定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也不例外,它是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一套高质量的教务管理系统不是模块的无序堆积,而是按照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管理的普遍规律设计功能、排列模块。目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学生管理的模块居多,这些模块的层次性也不是十分清晰,相对而言课程、师资方面的管理功能较少。课程、师资、学生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三者的管理哪一样都不能偏废,因为三者联系紧密,缺少任何一方,最终会对教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今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发不能局限于眼前棘手的事务性工作,而须借助教育学的视角,立足长远,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推动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1]卢文昊,姚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89-91
[2]芮勇.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史美军,宋立军.高校信息化综合教务管理系统[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袁亚兴,任冉等.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CPS1.0)使用手册(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5]赵乐华.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教务管理信息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