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若干思考
2013-08-15李炳良
李炳良
(福建省莆田盐场,福建 莆田 351164)
1 中国发展需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的比例为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已有钢铁、煤炭、汽车、拖拉机、电话机、收录机、水泥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不但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而且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工程科技人才约占三分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09——2010全球竟争力报告》和国际创业研究项目“全球创业观察”把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从低到高分为资源驱动型国家、效率驱动型国家和创新驱动型国家。我国被列为效率驱动型国家。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39%,而美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均在70%以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有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2006年1月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愿工业战线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形成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2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 首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
爱恩斯坦反复告诫我们:“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从事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首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他大公无私,把产业报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真理并且不懈追求真理。吉利控股集团之所以能在2011年6月收购世界名牌企业瑞典沃尔沃,是因为汽车赤子李书福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团结国内外汽车精英,靠团队合作,支撑和成就了吉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2.2 要有敢于创新的雄心壮志
工程科技人才一定要有敢于创新的雄心壮志。2000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居世界前茅,但七千多万台的彩色电视机竟无一片“中国芯”。青岛海信集团战嘉瑾立下誓言:“只要舍得投入,给出时间,芯片是可以开发成功的。”信心成就“信芯”——经过四年的奋斗,战嘉瑾带领海信创新型工程科技团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长期困扰中国彩电核心技术的难题终于被海信破解。
2.3 要有百折不回、实干和细致的作风
诺贝尔的设置者——瑞典人A.诺贝尔是一个没有正规学历的科技发明家。1864年9月3日在试验中发生硝化甘油爆炸,工厂试验室被炸成废墟,五名助手被当场炸死。诺贝尔并不气馁,而是以不折不挠的勇气重整旗鼓,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在1867年解决了炸药安全引爆、安全运输与贮存问题,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百折不回、实干和细致的作风。28岁海尔科技人员侯全舵在两年多时间里,演算了几百万组数据,进行了上万次试验,发明了电热水器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防电墙技术,并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强制性标准所采用,以保证电热水器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正是海尔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大力拼搏,使海尔成功登上世界白电第一品牌的宝座。
3 关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3.1 产品创新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温床
工程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既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引擎,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体现。产品创新不但能体现企业的精神、品牌,而且是企业扩大知识产权“疆城”的桥头堡。总之,产品创新是企业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温床。
3.2 产学研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开发力量不强。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却人才荟萃,有众多的科技成果。因此要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互补,联合协作。2002年我国汽车正碰安全法规出台,使上海通用五菱汽车公司陷入重大困境,该公司果断与湖南大学签暑了全面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以钟志华院长为首湖南大学产学研团队全方位立体介入上海通用五菱技术研发的每一个节点,带领企业技术人员推出了五菱宏光车型,产学研不但使上海通用五菱成为我国首家年产销超越百万辆的车企,而且为企业培养了众多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3.3 改革大学高等工程教育,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后备力量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不清晰,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类型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不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它提出了“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其事业心、创造性与责任感的。21世纪工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不断进取、努力改革,从狭窄的专业工程教育转向系统的“大工程”教育,为企业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1]许延浪.实用创造学,兰州: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