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2013-08-15陈家祥
陈家祥
(《实验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成都 610054)
编者按:
陈家祥同志这篇文章,全面梳理回顾了《实验科学与技术》20多年的创刊办刊历程,仿佛打开了一卷汇集20多年点滴材料的档案。文章总结了刊物办刊思想和理念的形成,刊物的宗旨和目标;概括了三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也不避讳存在的问题和留下的遗憾;记载了刊物发展历程中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以及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刊物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文章用心用情写就,读之启迪我等后学办刊之人,催人奋进。值《实验科学与技术》正式创刊十周年之际,刊发此文,以誌纪念。
《实验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实验科学与技术》从2003年开始用国家科技期刊刊号出版发行至今已经十年了。在纪念刊物正式创刊十周年之际,应编辑部的要求,对《实验科学与技术》创办、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一个比较详实的回顾。
1 从“内部交流”到“国家标准书号出版”(1985—2002年)
1985年8月,在四川大学召开了“四川省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技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会议决定要出会刊,并定名为《实验科学与技术》,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和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与原四川大学合并,现为四川大学)负责。会后成立了第一届编委会(1985—1987年),由成都科技大学孙启才教授任主编,电子科大陈耕云副教授和重庆大学陈满库任副主编。1985年10月,成都科技大学将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选编出版了一期“试刊号”;1986年10月,电子科大编辑出版《实验科学与技术》(创刊号)(总1期);1987年8月,重庆大学编辑出版第2期;1987年12月,四川大学编辑出版第3期。以上四期 (含试刊号)均为内部发行,印数较少。
1988年成立了第二届编委会,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闵大镒任主编,编辑部挂靠电子科大实验管理处。1988年6月,由电子科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实验科学与技术》(1988年第1期)。同年10月出版第2期,该期专门开设了“课外实验——第二课堂教学”栏目,刊登了电子科大6篇关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文章,其中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新途径”在国内高校中产生很大影响,开了高校实验室大面积向学生课外开放的先河。被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推荐,获得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文章收入国家教委编印的《实验室工作典型经验汇编》中。
从1989年开始,《实验科学与技术》成为西南五省、区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合办的会刊,成立了由西南五省、区高校组成的新一届编委会,我任编委会主任兼编辑部主任,闵大镒任主编,从1989年开始,该刊就以季刊的形式编辑出版。从1992年开始,刊物以“高校实验室工作丛书”之名出版。从1998年开始,改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论文集出版。1999年,改出《实验技术与实验室管理》论文集。
此阶段,逐渐形成了刊物的运行机制和群策群力合作办刊的良好作风,并在“办实事,讲实效”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若干有意义、有特色的工作,促进了西南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在这里仅对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回顾。
1)《实验科学与技术》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从1989年开始,西南五省、区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就共同商定:(1)由电子科大和西南五省、区研究会推选人员组成编委会,每个省、区都有一位编委会副主任和一位副主编,电子科大派人担任编委会主任和主编;各省、区副主编和编委组成省、区工作组,负责本地区组稿和稿件初审推荐工作,编辑部对各省、区推荐稿原则上都要录用;各省、区研究会还要聘请本省、区专家担任刊物特邀通讯员,他们原则上每年要为刊物撰写一篇有特色的特约稿;各省、区研究会所属的每个高校都要落实12位通讯员,负责该校的刊物征订、组稿和稿件收发工作。(2)刊物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负责制,每年召开一次编委会全会,由五省、区轮流承办,编辑部要在全会上汇报刊物一年来的工作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经全会审定,并在会后由编辑部起草全会纪要,寄送各高校。为使编委会全会充分发挥作用,承办全会的省、区研究会常常同时举办学术研讨会或科长、处长研讨班,特邀有关专家或编委开讲座或作专题报告。为了充分发挥这种合作办刊的运行机制,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了优秀论文和优秀通讯员评选表彰工作。由于刊号申报工作未能完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颇有成效的运行机制逐渐削弱,甚至将每年一次的编委会全会改为12年一次编辑出版工作协调会,每个省、区仅派12名代表参加。
2)西南地区高校在联合办刊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合作、理解、支持”的良好氛围
西南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方面相比发达地区处于劣势,但西南地区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强烈的愿望和共同的追求,并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为刊物开展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凝聚了大家克服困难、群策群力、坚持办刊的信心和决心,并在联合办刊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1)各省、区研究会和编委会地区工作组对编辑部始终信任、支持和积极配合。在刊号申报最困难的时候,编委会全会还授权编辑部可自行灵活处理有关问题。(2)编辑部人员一直坚持做到尊重研究会和编委会的领导,尽职尽力,热心服务,赢得了广泛的信任与支持。从1988年开始,刊物编辑部一直扎根在电子科大实验管理处 (现为国有资产与实验管理处)。在2003年之前,编辑部人员不计工作条件,不要酬金,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主编闵大镒教授从1988年一直坚持工作到2005年。任璧蓉、刘世清两位老师从1988年开始,直到现在仍在编辑部工作。(3)通力合作,共筹办刊经费。由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是地区研究会合办的刊物,无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划拨的专项经费,主办学校除提供一部分物质条件 (如编辑部办公室及办公设备)、报销部分杂支费用外,也未提供专项办刊经费。我们的办刊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西南五省、区研究会从会费收入中划拨部分经费。根据五省、区研究会协商的结果,四川省每年8 000元、云南5 000元、广西4 000元、贵州3 000元。(2)刊物订阅费。部分学校为支持编辑部工作,主动多订《实验科学与技术》,1989年期刊印数增至每期5 000册。在西南地区高校经费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地区研究会支持刊物渡过最困难的阶段,令我们终身难忘。
3)锐意改革、勇于探索,为刊物开展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提高办刊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四川、云南的高校积极探索、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四川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一成立,就组成川东北和川西南两个调查组分赴两片区高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分别撰写出“四川省西南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调查与分析”和“四川省川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情况调查报告”,并全文刊载在1987年由四川大学编辑的《实验科学与技术》(内部交流)第3期上,两篇文章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有力促进了西南地区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了促进高校实验室及物资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电子科大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制和使用计算机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其中,电子科大的系统在1985年全国微机应用成果交流会上获得“长城微机应用成果”三等奖,并在省内举办多期培训班,在20多所高校中推广应用。云南省研究会在该省教委的支持下,更名为云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成为具有一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机构,大大促进了云南高校实验室工作的全面改革,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实验科学与技术》及时刊登上述的有关改革成果的文章,又开辟专栏报道了四川高校开展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情况,其中,对电子科大全面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成立课外科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成果与实验技能竞赛的情况作了较全面的报道。编辑部还以《实验科学与技术》刊载的文章为基础,为两年一届的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推荐候选文章,几乎每一届都有文章获奖。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时,开展了一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由编辑部推荐的十篇文章全部获得一等奖。
4)以《实验科学与技术》编辑部为联络站,发起和举办了“首届西南地区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竞赛”
由于《实验科学与技术》从办刊开始就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特别关注,从1988年第2期开始还开设了“大学生实验园地”专栏。鉴于西南地区高校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以刊物为交流平台和联络点,这就促使编辑部产生了发起开展一次西南地区的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设想。1993年初由电子科大和《电子天府》杂志社联合倡议举办“首届西南地区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竞赛”,以刊物编辑部作为实际联络点,与西南地区高校协商并联合发起。当年11月,“首届西南地区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竞赛”在电子科大举行,西南地区31所主要高校选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231件参加展览和竞赛,6位中科院院士任顾问,四川省副省长徐世群任领导小组组长。展览和竞赛为期5天,20多家报刊和电视台作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2 艰难曲折的刊号申报工作(1990—2002年)
1989年编辑部开始到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咨询刊号申报的程序和准备工作,1990年编委会全会将申报刊号写入“全会纪要”中,当年10月编辑部向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上交了申请报告,四川省教委还在报告上签署了意见。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先后表示:《实验科学与技术》是西南地区高校合办刊物,不能在四川解决刊号问题,“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部主管的高校,不能使用四川省的刊号”。
1995年编委会全会决定将刊号申报作为1996年的首要任务,并将申报渠道转到北京。1996年初,我曾两次赴京向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科技司汇报情况并呈递有关材料和申请报告,在两司的理解和支持下,填报了“科学技术期刊申报表”。1996年4月2日,原国家教委向原国家科委报送了四种科技期刊申报刊号的公函,其中就有《实验科学与技术》。由于按国家原有规定,只要国家教委向国家科委报送公函备案后,就可取得科技期刊刊号,但是在1996年初,中宣部决定今后的刊号要统一归口到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与此同时,又宣布全国立即开始为期三年的期刊清理整顿工作,在此期间,全国暂停刊号审批。当时,原国家科委准备在正式开始清理整顿之前按原有规定处理刊号,但又发现由于我们的刊物是以“国家教委主管,西南五省、区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委托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名义申报刊号,不合规定。因为:一是电子科大是电子部主管的高校,不能主办国家教委主管的刊物;二是五省、区研究会是地区性二级学会、级别较低。因此,改用“国家教委主管,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主办,委托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名义重新填表申报。
1998年在云南召开的编委会全会决定:刊号申报要“中央申报与地方申报同时进行,以地方申报为主”。为了强化地方申报工作,从1999年开始,由省教委主任王可植任刊物编委会主任。在此期间,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卢铁城、钮小明,省科技厅厅长杨国安,原省高教局局长王文肃等都对申报工作给予了很大关心与帮助。
2000年电子科大划归教育部领导,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刊物组织机构,由省教育厅唐朝纪副厅长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李乐民教授任主编,以“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省高教学会与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名义再次填表申报。2002年4月,四川省科技厅向科技部报送关于创办《实验科学与技术》等科技期刊的请示,在上报的8个刊物中,《实验科学与技术》排在第一位。
科技期刊的申报必须通过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两个部门的审批,根据四川省科技厅的建议,编辑部专门编写了“《实验科学与技术》办刊情况汇报”,并两次赴京向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报送有关材料。2002年11月,科技部发文通知四川省科技厅:《实验科学与技术》的刊号已获批准,刊号为CN51-1653/N。刊物从此开始进入规范化的科技期刊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3 转变观念,勇于探索,积极开拓办刊工作新局面(2002— )
2003年4月,原新闻出版总署为《实验科学与技术》颁发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当年6月在电子科大召开了科技期刊《实验科学与技术》第一届编委会。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唐朝纪任编委会主任,电子科大原副校长罗正祥、国有资产管理处原处长卢亚雄和我等任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大李乐民教授任主编、电子科大闵大镒教授任执行主编。第一届编委会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洁、黄尚廉、向仲怀和四川大学原校长卢铁城、四川省科技厅原厅长杨国安为顾问。2004年中央发出通知:国家公务员不得在报刊挂名任职,编委会主任改由高洁院士担任。
2007年9月成立了《实验科学与技术》第二届编委会,高洁院士任编委会主任,电子科大国有资产与实验管理处处长兰中文等任副主任,负责编委会工作,李乐民院士改任顾问,由我接任主编,徐安玉编审任执行主编。
原执行主编闵大镒教授因工作负担过重,离开了编辑部。2010年1月,我因病离开了编辑部,兰中文处长接任主编。
4 从《实验科学与技术》正式创刊到2009年的七年中,我的较深体会
1)办刊指导思想适应形势要求,积极探索建设发展新思路
编辑部在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启示下,在2002年12月拟定的《后期工作的初步设想》中就提出了要按照“三高两突破”的原则来制定刊物的建设发展计划。“三高”即,(1)开创工作高起点:在刊物正式批准注册后三个月内建立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出版创刊号。(2)建设工作高标准:组织建设上要聘请两院院士和专家担任顾问,组成有权威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编委会;建立由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的、能高效运行的编辑部;在刊物的编辑出版质量上要从创刊号开始就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要求逐年提高。(3)长远工作高追求: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争取35年内办出一定特色,取得初步成果,为早日进入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创造条件。“两突破”即,(1)突破地域界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既是为了开拓稿源和读者群体,也是为了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和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刊物的发展与提高。(2)突破行业界限,“扎根教育,拓延科技”:教育界与科技界在科学实验、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提高大型精密设备投资效益上有不少共性,刊物应成为促进联合办学、联合研发、联合建立实验室,实现大精设备合作共用的桥梁和学术探讨与交流的平台。
七年来的办刊历程基本上贯彻了上述原则,不仅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的年检和样刊质量监察,还在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的指导帮助下,初步实现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目标。现在,本刊作者已遍及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西南地区以外的稿件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以2006年为例,全年收稿768篇 (含电子科大增刊论文80篇),西南地区以外来稿344篇,占44.8%。在突破行业界限方面,我们虽然作了若干探索,如邀请知名企业家、四川希望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永言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多次赴绵阳等地与企业界人士接触交流,赴京与高科技企业“京东方集团公司”会商合作事宜,并在刊物上连续刊发了3篇介绍“京东方集团公司”的专稿等,但这方面至今未能有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们从社会急需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和国家加大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力度中得到启示,及时调整了思路。加强了与高职高专的联系,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从2007年开始刊载了2个高职院校领导的访谈专稿。
在全国研究会的支持下,由研究会学术部和《实验科学与技术》联合发起举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与实习 (实训)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这一倡议也得到了全国研究会高职高专专委会的支持,他们不仅应邀参加会议,还在会议期间召开了专委会的首次会议。研讨会于2008年5月68日在电子科大召开,四川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王康,省高教学会会长、本刊顾问卢铁城,编委会主任高洁院士,四川省科协副主席曾祥炜,全国研究会副会长、《实验技术与管理》主编李德华,电子科大副校长朱宏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参加会议的代表和工作人员180多人。全国研究会副会长、学术部部长徐洲主持了开幕式,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 (实训)示范基地的四位负责人作了重点发言,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毛局长介绍了该市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该市是全国唯一拥有两所首批进入国家级实习 (实训)示范中心建设的地级市。开幕式后研讨会分为“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 (实训)基地”两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学术研讨。并分别在成都和德阳参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 (实训)基地。
2)编辑出版工作日益规范,刊物质量逐步提高
我们从出版创刊号开始,就注意学习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编排格式的规范,认真借鉴兄弟期刊的经验。从第一卷第一期开始,每一篇论文的首页都要求有中、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在首页下方附加收稿日期、修改日期,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文章末页要列出参考文献。与此同时,对封面的版式设计与版权页内容也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并增加了英文目录。从20042005年开始对论文中物理量、图表和公式进行了初步规范。2006年每篇论文又增加了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加大了参考文献规范化力度;对图表公式的规范化处理有较大改善。为了从源头抓起,编辑部在大量印发的“《实验科学与技术》简介”中专门列出了“投稿注意事项”,在刊物专用网站上公布了更详细的来稿须知;与此同时,编辑部还严把收稿第一关;对不规范的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要求作者及时补充、修改。2007年我们又对刊物编辑出版工作各环节的细节进行规范,如在作者所在单位中增加了二级单位,对版权页和每篇论文首页的内容和版式作了调整。2008年,刊物荣获首届《ACJ_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同年,刊物又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3)坚持“服务为本”,热心为读者、作者服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了充分发挥刊物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促进实验室工作队伍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编辑部对广大读者和作者基本上做到了热心服务、尽力而为。及时耐心地回答他们的访问,寄送资料,为他们投稿、改稿提意见、出主意。对边远地区高校来稿和初次投稿的作者给予更多关注:专家对稿件认真评审,尽可能提供补充修改意见;责任编辑还直接与作者通话,帮助他们修改稿件、校正错误。经过几年努力,编辑部越来越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鼓励,修改稿件大都有较大改善。以2006年为例,6期正刊共刊载论文248篇,其中修改稿133篇,占总数的53.2。
为了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我们利用刊物的封面、封底及附加页码对有关高校的建设发展历史、特色、优势和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成果等作图文并茂的介绍,几年来,宣传介绍的高校近30所,反映效果良好。
为了密切与广大作者、读者的联系,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编辑部在2007年初开通了刊物的专用网站,为他们投稿、订阅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4)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为刊物的建设和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003年以来,我作为全国研究会的特邀理事和《实验科学与技术》的负责人参加了不少有关的学术会议。如“全国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全国研究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兄弟报刊的编委会全会等。这些会议对我们了解形势、明确任务、改进工作都很有帮助。这里仅就一些有特色的会议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在全国研究会“办好四刊一报”精神的鼓舞下,我们主动赴京向全国研究会汇报工作,到北京、天津两刊一报学习、取经,并争取承办了“四刊一报编辑出版工作学术研讨会”的首次会议。《实验技术与管理》在会上作了“认真执行编辑规范,全面提高刊物质量”的专题发言,《实验室科学》介绍了充分发挥编委作用的经验,《大学实验室通讯》介绍了他们严格把关,对稿件进行精细加工的情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就期刊的评价指标、刊物质量、发行工作作了分析。这次会议使我们感受到兄弟报刊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实验科学与技术》无条件的支持。自此开始,四刊就轮流承办会议,并在会里会外对我们提供各种有益的建议和帮助,使我们受益良多。
从2005年开始,我们还参加了四川省高教学会的年会和四川省教育厅召开的两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这对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四川地区高校的宏观状况、发展前景和当前任务有重要作用。也为我们借会议之机宣传介绍《实验科学与技术》,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介绍刊物创造了机会,还帮助我们实现了对部分高校领导进行专访或组织特约专稿。
川渝两省、市有长久而深厚的地缘和合作关系,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两地的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还联合举办了多次“川渝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既保持和发展了传统友谊,也为我们提供了与重庆地区高校交流合作的机会。本刊2009年的编委会全会就是在重庆召开的。
在我离开编辑部之后,刊物在兰中文主编和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努力下,在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和编辑出版质量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变化和成就,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好评,也与兄弟刊物建立了更为密切有效的联系与合作,可以预期,《实验科学与技术》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实在太快,互联网、信息化给纸质期刊带来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原定的进入科技核心期刊的目标还未实现,这些因素既带来了压力,也会转化为动力,任重道远,切望同仁们坚持、坚持,坚持就会胜利!
从1985年我参与创办《实验科学与技术》算起,伴随刊物渡过了25个寒暑,在此期间令我终身难忘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也难于用笔墨尽情表达,就让它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