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张卫国
张卫国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54)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承担者,也是实施高层次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高效、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学科专业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保障,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面重要性尤为突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新型专业随之产生。新增专业的建设,尤其是新增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给高校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加强新增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解决好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是实验室建设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3]。
1 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特点
新增专业的实验室无论在教学硬件资源上,还是在实验室人员配备方面,都相对比较薄弱,在某种程度上讲属于空白。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实验室建设中缺少参考对象,加之教学硬件资源的积累不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空前的。但正是由于没有历史的办学理念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束缚,又使得实验室建设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使得实验室的建设者有大干一场的魄力和雄心。所以,新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一定要抓住这一契机,把握起步优势,努力开拓创新,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2 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
实验室普遍缺乏整体布局的明确定位和分工,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交叉重复[4]。由于实验室建设者流动性大,造成建设规划随意,规划与投入脱节,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2.2 实验室规划者与管理者难统一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采用“院、系两级管理”和“学院一级管理”两种模式,而这两种模式都造成实验室的规划者和管理(建设)者难统一,规划者不了解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很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规划。由于实验室建设者“权力有限”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惰性,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
2.3 投资缺乏顺序性
实验室建设具有投资额度高、建设周期长、明显的阶段性和时序性等特征[5]。多数实验室建设存在建设过度超前现象,在尚未得到论证之前就将资金投入,所购置的实验设备尚未过时又购进新仪器,容易造成旧仪器的浪费。而投资过分保守,又容易导致实验仪器无法及时购进,实验室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同时,教学实验室投资相对较少,科研实验室投资较多,容易造成实验室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3 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策略
在实验室建设之前,应当到兄弟院校相关(相近)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广泛调研并反复论证。认真汲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防微杜渐,制定合理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发展战略。避免盲目建设,使新专业实验室建设在某一方面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3.1 明确建设目标
以往高校实验室定位普遍都是“教学型”的,实验室的建设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为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服务[6]。新建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要明确目标,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以提高认识为前提,正确认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根据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编制学院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同时,要充分、综合地考虑可供利用的实验室资源,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在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时要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综合考虑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创新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在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程中,功能建设始终排在第一位[7]。尽可能完善实验室的功能建设,以求让实验室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3.2 加强制度建设
高效合理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加强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设[8]。实验室建设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新专业的实验室应结合专业特点,率先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例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程、实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学生实验准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实验室综合治理办法等。为保证各项制度切实落到实处,还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核。
3.3 合理配置资源
传统的实验室多依附于教研室,由于学科专业的交叉,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和实验室的重复建设等问题[1]。仪器设备闲置的多,利用率低,严重浪费教学资源。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专业与实验室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3],要避免实验室建设滞后,建设步伐要跟上学校发展速度。
新增专业基本都是经过市场论证的新兴专业,需用启动资金小、见效快[9]。设备要兼顾到先进性和适用性,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造成经费紧张。重点保证教学大纲中的必开实验,实验仪器设备运过来以后要运转起来。
实验室的建设不能有小而全的思想,分割发展会造成投资高、效益低、管理混乱等问题。实验室资源应与现有相关专业进行整合,达到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提升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有利于增强实验室的综合性实验功能;有利于实验室技术队伍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科学化管理,更好地提高教育投资效益[10]。实验室建设才能达到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由于新建实验设备数量有限,硬件更新速度较慢,考虑实物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室相结合的改革思路,适当加强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虚拟实验室资金投入少,对实验环境无特殊要求[11]。虚拟实验室的引入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3.4 完善管理体系
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效益、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12]。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就是增强实验室的软实力。实验室的管理包括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仪器设备、实验人员、实验材料和经费、实验室档案等多方面的管理。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和管理创新,使实验室的外延和内涵得到扩展,争取使新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达到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方法科学和手段先进。对于新建实验室要重点强化安全管理,把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全局工作的范围,督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处置预案。
3.5 注重队伍培养
高校实验队伍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又是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在实验室建设中,管理是手段,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12]。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普遍不重视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而且缺乏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
新专业建设也是补充专职实验员的机遇,借此构筑人才高地,引进专业对口、学历较高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更新实验室人员的知识,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教学层次[13],为实验室人员创造有序竞争,和谐共处的环境。同时注意老、中、青的结合,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从较高的技术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可能,以实现新的跨越。
4 结束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既长期繁重又细致讲原则的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7]。新增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要立足当下,审时度势,把规划与投入协调推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实验室体系,逐步践行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室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1]陈浪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8-30.
[2]赵丽杰,陈作明.高校如何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77-181.
[3]邱菊.新建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1-12.
[4]何卫东,金绍祥.地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贵州化工,2011,36(1):46-50.
[5]白福民.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初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1):31-34.
[6]徐平荣.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4(3):22-24.
[7]李群.对实验室功能建设的思考[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2):56-57.
[8]徐德龙,张美玲,韩刚,等.关于高校新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59-268.
[9]黎光明.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投资的经济学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6):52-55.
[10]曹生军.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之探讨[J].高校管理,2010(8):167-169.
[11]赵积春,苏福根,冉建平.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317-333.
[12]吴育廉.高校实验室建设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60-62.
[13]陈翔.高专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师范学校院报,2010(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