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3-08-15陈德芳汪开毓赖为民黄小丽
陈德芳,耿 毅,汪开毓,赖为民,黄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 a.动物科技学院 水产养殖系;b.动物医学院鱼病研究中心,四川 雅安 625014)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科学。四川农业大学1990年开始开设《鱼病学》课程作为兽医专业的选修课,以后经几次教学计划的修改,课程更名为《水产动物疾病学》、学时为45学时,其中实验15学时、理论30学时。1999年学校招收第一届水产养殖专业后,该课程被列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并被学校列为校级优质特色课程进行建设,课程性质为必修。目前课程学时为60学时,其中实验课18学时、理论课42学时。本课程面向水产养殖、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动物检疫(水生方向)等专业普通本科和成教学生开课[1]。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科的研究要以免疫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养殖水域生态学、药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依赖于水生动物生产实践,并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建立学科基地、充实学术队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建立并发展学科体系。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稳定发展,受种源质量下降、水质恶化、药物滥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上危害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病害防控问题凸显。对于理论知识扎实、综合思维能力强、能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度极高,每年各公司企业对于这一类大学毕业生可谓求贤若渴。而传统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仅以完成各独立实验单位为目的,忽视了水产动物的疾病诊断是一个连续性综合思维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且传统实验教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接触生产病料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于疾病的诊断缺乏临场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为顺应社会对水产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传统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教学中我们从实验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 改革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如: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方法,常见水产渔药及水质改良剂的识别,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营养性疾病标本及组织切片的观察等验证性实验;少数的综合性实验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和复制。上验证性实验课时多数学生都是机械性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懒于主动思考问题,往往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达不到融会贯通和生产运用的目的。然而,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往往又是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如果只是简单地对验证性实验进行删减,会使实验课程变得单薄。因此,在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时,我们尝试将枯燥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融入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中,增加实验课程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导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时完成部分验证性实验内容。如设计性实验——水产动物疾病诊断,首先,让学生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诊断思路和实验内容[2],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从拿到临床病鱼样、开展实验诊断检测到撰写完整实验检测报告全部团队完成,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实验内容将传统验证性实验中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方法、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和诊断方法都融入其中,通过完成一个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课程重要知识点,又对其实际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改革传统实验内容,将验证性实验更好地融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中,使实验内容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和思考性,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供学生开拓创新的物质保障
将科研和生产中经常用到的仪器(如PCR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照相系统等)融入传统实验教学中,提升实验档次,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平台,突破教学框框的限制,结合生产水产动物病料送检具体情况提前安排学生开展诊断实验[3]。由于生产送样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样品数量具有不稳定性,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开展生产病料诊断实验。鉴于此,我们主要是在前期示范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完成的小组中,选择学习主动性强的部分学生参与综合性临床诊断实验。虽然随着我校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的发展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课程面向专业较多,必修选修学生人数较多,实验条件仍显不足,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实验室建设中有待进一步改善。但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供了基础保障。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都是机械模仿,缺乏积极思考。适应实验内容改革的需要,针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尝试让学生当老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相关书籍、设计实验思路、撰写实验方案,每组推选1名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老师在讨论中进行引导和启发,最后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和修正。学生从被灌输变为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态转变,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针对验证性实验部分,更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让学生在了解操作注意事项时,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由老师演示操作并逐一讲解操作要点。如细菌性疾病的病源分离实验,其中无菌解剖是操作的要点。虽然有的学生有微生物的基础,但对鱼疾病诊断中无菌的概念还很模糊,从大体解剖消毒到脏器取样前消毒处理,老师需要进行耐心的逐一讲解示范,重点说明不当操作将导致怎样的错误结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实验结束后的思考与总结,是学生思考和领会实验知识的重要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再由学生自主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撰写一份完整规范的实验报告。针对实验报告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点和实验应用价值的思考。通过讲授式、演示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和胜任与该课程相关的工作[4]。
4 改变实验成绩考核方法,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我们采用平时成绩(实验考勤、问答情况、操作情况,占40)、实验报告成绩(占50)和小组自评成绩(占10)作为实验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程问答、实验操作和实验考勤三部分,为老师随堂打分,在基准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表现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分或扣分。实验报告成绩为小组成绩,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讲解讨论和实验报告三部分。小组自评成绩是针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内各人员分工参与情况,组内成员自行打分。这种考查方法能较高辨识学生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实验成绩考核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校内各院系中保持领先,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也在不断上升。但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如作为内地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于海水养殖动物疾病接触少,而毕业生在沿海地区就业和读研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因此是否能取得与沿海院校或企业的联系,利用远程疾病诊断系统,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接触更多的海水养殖动物病害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改进方向。
[1]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刘绪生,王国秀,吴法清,等.动物类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6):24-25.
[3]郭佳.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与途径[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1(2):33-35.
[4]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8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