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城灌区可持续发展思路探讨
2013-08-15杨红荣
杨红荣
(沁源县丁城灌区,山西 沁源 046500)
1 基本情况
丁城灌区位于沁源县沁河镇,是沁河在山西省境内唯一的大中型自流灌区。灌区于1957年受益,有效灌溉面积667 hm2,受益范围为沁河镇的12个行政村和2个国营单位。灌区设计干渠1条长10.2 km,支渠12条共11.64 km。渠首建溢流坝自流引水,引水流量2.5 m3/s。灌区总面积23.68 km2,地面平均坡降1/250,灌区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气温8.7℃,年均蒸发量150 mm,平均降雨量575.9 mm。灌区内土壤为沙壤土,地下水埋深5~8 m,出流通畅,地下水位主要受降雨量及河道水位的影响。
2 灌区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沁源县经济的迅速发展,丁城灌区由单一的灌溉职能发展为灌溉、排洪、生态供水、工业供水等多项职能,大大超出了灌区渠道原有的输水能力,设计流量仅0.6 m3/s的干渠渠道已不能满足各项供水的需求;而且由于沁源县的特殊气候以及近年来渠道的超负荷运行,灌区设施出现严重老化现象,混凝土U型干渠冻融损坏严重,加之支渠以下的田面工程配套不完善,使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大下降,实灌面积大幅度减少。
3 存在问题
3.1 工程设施老化,极易形成险工险段
渠首溢流坝坝体混凝土块脱落严重,造成坝体渗水;干渠渠线有部分在较陡的山坡上开挖,干渠外侧边坡高且陡,渠道运行20余年,冬冻春融使一部分渠道时有裂缝、漏水现象,极易造成决堤、滑坡事故。
3.2 工程配套不完善,实灌面积减少
由于多种原因,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配套不彻底,致使灌溉面积呈下降趋势,到2012年底,灌区实灌面积仅有0.43万hm2。
3.3 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及部分地质条件较差,渠道渗漏量大,干渠水利用系数为0.5~0.55,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2~0.3,水资源浪费现象尤为严重。
3.4 渠道输水能力不能满足用水量要求
随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农业用水量相对集中和增大,加之生态供水和工业用水需求逐年增多,渠道输水能力难以满足多元化供水的需求。
3.5 资金严重不足,影响灌区建设
目前,因灌溉设施老化及其他因素均需大量资金来改善灌区发展,但灌区属公益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缺乏,无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 可持续发展思路
4.1 大力筹措资金,逐步改造灌区设施
随着灌区职能的不断扩大,管理和维护应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明。一方面要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搞好规划,分期、分批、分地段逐步改造灌区设施。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群众,落实资金,形成由政府、受益群体或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的行动实体,切实保证灌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4.2 加强灌区能力的调配,发挥灌区的多元能量
一是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对灌区人员进行管理培训,组织学习、调研,使其掌握新型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及田间水利工程改进措施,把这些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到不同的业务岗位,把灌区资源转化为服务工农业生产的动力,促进县级经济发展。
二是多项职能的协调统一。要切实做到农忙时节保灌溉,洪涝时节保排洪;细水长流保生态,储备水源保工业;相互协调促生产,灌区职能全发展。
三是利用科学技术节约水资源。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应逐步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水方法,逐步替代大水串灌、漫灌等落后的灌水现象,尽可能减少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利用率。
四是科学决策灌区的资源能力。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认真调查研究,科学确立灌区地位,明确责权利关系,建立科学的适应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加速灌区发展。
4.3 落实工程配套设施,确保多元化供水需求
要积极筹集资金,使工程设施基本配套,并对原有的部分土渠应加以改造并扩大渠道过水断面,增加渠道的输水能力,保证多元化供水需求。
4.4 打造特色生态灌区,提升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依法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宣传水利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在灌区树立起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新风尚。
二是在灌区内建立沁丰薯业有限公司和沁河缘农林牧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推广喷、滴灌以及改进地面的节水灌溉技术,构建灌区田间高效节水技术与模式发展。
三是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建立渠、林、路、田、村统一的高效布局,确保灌溉、排洪的通畅,着力打造现代水利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实效灌区。
四是结合绿色县城的建设,利用丁城灌区渠道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不影响灌溉的前提下把县城内4 km的七支渠改造成丁城渠景观带工程。利用干渠上泄水口与东环路的自然高度,建造一个可供观赏和游憩的瀑布,打造一个理想的亲水平台,实现未来的人文灌区。
五是合理布置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把灌区内的供水系统、输水系统、用水系统、排水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灌区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是经过对灌区作物种植情况分析,结合当地群众种植习惯及城镇规划,改变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促进灌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