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对策研究

2013-08-15吴杨哲

河北林业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廊道绿地

刘 丽,吴杨哲

(保定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河北 保定 071000)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森林管理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有效地减少一些模糊性和主观性,强化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对策研究必要而现实。

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1.1 资料收集整理

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以往,基础数据统计多依赖基层相关部门统计后层层上报,图纸资料则由规划部门提供1∶10000~30000比例的纸质测绘图。资料精度低,且更新不够及时,有的地块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后不能反映到图上。3S技术相关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和应用,为快速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全面、详实、准确地测量各项城市绿地指标成为可能。实际上,3S技术同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热岛效应”等概念就是基于GIS技术应用研究提出的,应加强GIS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1.2 研究景观结构

研究景观的结构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景观指数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指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相关指标可以更加明确地分析、评价绿地系统的各项指标。

2 改善城市公园绿地布局

2.1 调整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布局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准确详实的现状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科学系统、布局合理、功能均衡、可行性更强的城市绿地系统理想模式。应结合城市肌理,具体布置参照综合公园800m,社区公园500m,街旁绿地200m的合理服务半径,提出指导性更强基于街区尺度的优化规划模式,提高可操作性[1]。

2.2 合理利用城市廊道空间

得益于近年来大规模道路、水系等城市设施建设的影响,带状绿地最易实施。60m宽的道路绿地可以满足动植物栖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并能形成良好的防护功能,大于8m的带状绿地中还可适当增加公园绿地的数量[2];环城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中应采取高架桥、连续的涵洞等适当措施,可以保证绿地廊道的宽度和连续性。

3 提高廊道可控性

3.1 提高绿地廊道可控性

虽然绿网模式可以使城市绿地比较均衡的分在城市之中,理论上能够理想发挥城市绿地的各项功能,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若干问题。廊道具有游憩、交通功能,影响其生态功能。廊道也易于成为有害生物入侵的途径。水廊道更加容易被污染。在廊道可控的基础上的绿网模式效果将更好。具体可采取增加绿地廊道植物多样性、设立绿地廊道观测点,在城市水系中增设水闸、增加分流河道等措施增加廊道的可控性,抑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可控的低风险高效能的绿地廊道网络[3]。

3.2 充分利用城市绿地改善雨洪管理

北方城市中水系有限,城市硬化面积大、径流系数大,遇暴雨时容易形成城市洪水。一方面,只依靠管网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耗费高、效果差,对于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的管网,还易因暴雨发生水系污染。另一方面,在雨水被大量排走的同时,北方城市还面临着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的问题。可利用沿道路、河道建设的绿地廊道参与城市雨洪管理,通过建立截留—收集—保存—回灌—排出的机制,发挥绿地本身径流系数小的特点[4],可以使相当一部分降水回灌地下,极大减轻城市雨水排水压力,同时补充了地下水源,解决了部分绿地的灌溉用水,经过初步处理的雨水,还可满足城市景观用水的需求[4]。雨水在城市绿地截留、下渗过程中,土壤可以过滤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携带有害物质对城市河道的污染。

4 改善公园绿地结构

4.1 增加中小公园绿地数量

在城市绿化用地指标体系内,过大的公园绿地斑块会导致实施的难度增大,同时挤占其它街区的绿地指标,不宜过多设置。10~30hm2的中型公园绿地适合保定市城市街区尺度(一般为300~500m),各方面功能全面,服务半径合理,应为城市公园绿地的主要构成[5]。城市绿地面积为1~2hm2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面积达到3hm2降温增湿效果明显,面积大于5hm2降温增湿效果明显且衡定[6],应在人口密度高、热岛效应突出的城市中心区,设置区级公园和街头绿地。

4.2 增加不同类型公园绿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更加多样,应结合不同地块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公园,做到公园景观和功能的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多样性、异质性、复杂性等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开敞空间,公园绿地中应预留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登高、赏月、祭祖等)的空间和设施。要引导、宣传生态美学观点,公园大环境植物群落要稳定、呈现自然景观,降低因景观过度人工化导致的高造价;重要细部节点要精致,内容要丰富,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在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心区,可结合文物保护单位、大型公共建筑、河道保护范围和建筑之间的零散地块等公共开敞空间增加公园绿地。

5 利用绿地系统架构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5.1 引导城市格局的形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绿地系统布局反映城市环境特征。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具有适合并强化城市总体布局、强化绿地生态空间格局、塑造城市绿地空间特色、优化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属性的功能性作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应适当超越城区范围,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遵从城市肌理的前提下,适当提前实施,引导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

5.2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不应把实施绿地系统规划当做最终目的,忽略了城市绿地系统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城市建设受各种要素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设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城建用地长期闲置并非新闻。城市绿地系统恰恰可以利用这些不确定性,确定适合的时间尺度,建设适当形式的绿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各种闲散地、废弃地、临时闲置用地和河道、废弃公路、铁路、机场、仓储用地等国有土地,增加适当形式的城市绿地[7]。

6 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需要相关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支持。景观生态学作为不断应用、不断发展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生态学,已经成为研究城市建筑、城市规划和城市风景园林的重要手段。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也将成为推动景观生态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探索绿地系统由环境补偿模式向环境优化模式转变,提出不同地块的环境容量,并制定碳排放、绿量、热岛效应等相关指标要求,解决“城市生态极限”问题,将是今后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1] 邓毅,蔡凌.基于可持续性的城市景观格局规划概念与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2):95-99.

[2]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态研究,2001,25(11):44-48.

[3] 傅凡,罗鹏程.可控廊道的城市绿地系统[J].中国园林,2010,(8):22-25.

[4] Pete Melby,Tom Cathcart.可持续景观设计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梁颢严,肖荣波,廖远涛.基于服务能力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J].中国园林,2010,(9):18.

[6] 吴菲,李树华,刘剑.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对温湿度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6,(7):56.

[7]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2007,(2):86-87.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廊道绿地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