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在职培养
2013-08-15秦秀妙
秦秀妙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054000
中职教师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器”,师资质量的高低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机械专业而言,既有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同时又能指导专业技能培训、富有创造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已经使中职教育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摆在所有中职职教人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1 现阶段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师资现状
在“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这一观点已成公众共识的今天,中职教育师资的现状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1 师资结构不合理
中职学校师资来源大多为各高等院校,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主要培养以理论学习、科学研发为主的,而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技能培训,因此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师资充裕,而真正能胜任实习课程教学、全程带领学生实习的师资不足,造成师资结构失衡。
1.2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师资力量的先天不足在后天环境中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专业教师进企业受教学任务及企业生产双重限制大多难以实现。而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大多是对上负责的培训,使得各中职学校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最大感受是“高兴而来,失望而回”。
2 机械类职教师资教育的特色
机械类职教师资教育与非机械类职教师资教育、普通机械类师资教育遵循着共同的教学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机械类职教师资教育有其自身鲜明特色。如表一所示:
2.1 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中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机械加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那么对职教师资的要求就有别于非职教类师资,实用、实际、实效是对其职业能力最准确的概括。
2.2 学术能力
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助力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和传授技能的“师傅”,而应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职教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对学科应用技术的研究总结能力。
2.3 技能养成时间
职教师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理论和技能并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求深而求宽,这就对教师涉猎知识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积累,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在机器旁一点一滴的摸索,是一刀一刀车出来的经验(车工),是一锤子一锤子凿出来的经验(钳工),这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时间。对于机械类的教师而言,时间是技能成长的重要保障。
2.4 技能养成的危险性
机械专业的传统技能科目包括车、铣、刨、磨、铸、锻、焊、钳八大种。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离不开机械运转、电力传输、化学合成等,在这种环境下,由于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等,高速、高温、剧毒等强大的物理、化学能量随时都可能造成机械伤害、爆炸燃烧、化学中毒、电击电伤等严重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作为机械类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熟知操作安全规程并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
3 机械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出”和“进”
鉴于机械专业职教师资要求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各中职学校师资结构的现实状况,提高在岗教师的实践技能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同时也可以考虑对在职教师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当形式引进人才。
3.1 师资培训走出去,要制度化
师资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所在,师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职教这棵大树是越来越根深叶茂还是慢慢的发黄枯萎,而机械类师资质量取决于技能型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即所谓的“双师型”。就目前师资知识结构理论和技能两条腿不齐且技能弱的现实,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到车间去,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去参与生产一线的生产,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同时,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以制度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与教师签订顶岗实践协议,规定进修教师遴选办法、顶岗时间跨度、顶岗责任目标、顶岗成效检验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让老师真正沉下去、呆得住,学几手真本事。建议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技能型教师的工作成绩,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学技能、用技能的积极性,使教师转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在中职学校形成争学技能、争做“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3.2 技能人才引进来,要经常化
企业是制造行业的前沿阵地,行业内的新技术、新产品都从这里发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着制造业最鲜活、最生动的第一手资料,企业的一线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是最实用的技术。“善驾驭马者,能致千里,善驾舟辑者,能绝江河”,作为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己任的中职学校,为把课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让学生能掌握最鲜活的知识,应经常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线工人到实训课堂做短、中、长期的指导性教学,同时也可以以此作为对已有师资队伍培训的一种方式。
4 机械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的“放”和“管”
目前,各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师资培训的认识仍停留在把教师送到各级部门的培训班听几堂课、拿个结业证书的层面上,虽然这些培训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对目前学历基本达标的中职师资的培养成效有待商榷。
职教学校机械专业的技能掌握有其特殊的规律,那就是动手和动脑缺一不可,而动手是掌握技能的必备手段。但目前师资的现状是强在动脑,弱在动手;强在学历,弱在技能。因此,机械类师资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强化技能上,以期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技能水平,使之达到和自身学历水平、理论水平相符合的程度。
所以,对机械专业教师的培养应重实效,鉴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受到了诸多限制,所以对于专业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在管理上有“管”有“放”:“管”是管教学任务的下达、管教学环节,管教学效果;“放”就是对于教师的培养方式,单位安排定时间、定地点的培训和利用自我资源进行自我学习相结合。在制度方面应该体现出公平公正的立场,在考勤、考核等方面应该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对机械类职教“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应做到:专业师资培训制度化,企业人才引进经常化。在对教师培训的日常管理上应有管有放,管放结合,尽快改变“双师型”师资两条腿不齐,理论腿长,技能腿短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