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几点观察及思考
2013-08-15董艳平
董艳平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山西太原 030024)
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初始党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笔者在山西的一些地县调研时发现,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新村建设。
一些地方脱离农村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定得太高;一些地方提出建设城市型的社区,把村民搬到楼房居住,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力量重点放在新村的建设上,对旧村或原有的老房子集中区的建设或改造投入极少,虽然国家对老房子的改造有资金支持的政策,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改造者都能拿到政府补贴。新建房屋大多集中在村外或是沿过境的公路两侧,造成村民出行和过境交通之间的矛盾。村民建房多是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建设质量无法保证,而且受到所谓的现代新建筑风格的影响,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东西逐渐消失。
2)新农村规划质量仍需提高。
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而且规划内容必须要有农民的参与。但实际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新农村规划能够真正地针对每个村庄的特点与个性量身定做。由于诸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财政资金有限以及规划单位的资质较低等因素,规划成果粗制滥造或是不切实际,这样的新农村规划实际是很难保障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区,很多新农村规划是通过改变当地的地形地貌,采取大量土建工程的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山地丘陵农村居民点自然景观的特殊性,以致基本丧失了地方风格,这无疑使得山地、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地域文化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按照这样的规划进行新农村建设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
在笔者的实地调研中,很多村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如道路、给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填埋等基础设施匮乏,环境卫生差。村庄道路建设往往存在道路设置不分级、路面窄、硬化范围小、道路面积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地面排水与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只考虑村庄道路的交通性,不重视道路景观的生活服务性和观赏性。房屋建设基本没有退道路红线;没有安全规范的停车设施,车辆出行及停放隐患重重。由于缺乏排水管网,仍旧采用粗放式的直排,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尚无有效方法,造成了大量的水体和农地的污染,而且部分村庄在规划阶段就没有涉及污水处理设施,也就根本谈不上污水统一排放、净化等水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缺乏有效管理,随意堆放,白色垃圾污染普遍且严重,甚至堵塞泄洪河道也是常有之事。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城镇化快速发展并不能带来农村面貌的较快改变,即使城镇化过程进入稳定阶段,仍会有数亿农村人口,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的套用城镇建设的做法,应该保持农村的特点,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农村良好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
1)立足农村,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城乡规划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规划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的指导管理工作,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尽快改变目前农村建设缺少科学合理规划的局面。
新农村规划,不仅要布置合理的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经济,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给环境带来灾害,从而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范围内,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地方文化,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新农村规划首先应从具体的农村的需要出发、农民的意愿出发,尊重具体地域的文化传统、社区权力结构、环境与资源等,通过与广大农民的平等沟通,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发挥村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能动性,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下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完善村庄内的排水沟渠和管网,解决好排污问题。在城市近郊的农村,可以考虑将污水收集,并入城市管网统一处理;对于分散的广大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尽可能地做到源头分离,采用可持续、生态型的处理系统。如韩国研究了一种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经湿地过滤后或被土壤吸收、或被微生物转变成无害物。这种方法需要的能源少,维护的成本低,至今已广泛用于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8]。因此在新农村规划时必须在小城镇或村庄里选择合理的位置安置化粪池,在村庄外围构筑湿地,把经过化粪池处理过的污水自然排放到湿地,使污水得到第二次处理[10]。
道路系统是组织新农村建设用地的骨架,又是新农村生产、生活、各类活动的载体,也是给各类基础设施布置的路由,村庄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就决定了村庄发展的大致轮廓形态,这种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发挥作用。村庄道路规划可将道路分为对外道路和村庄内部道路两大类。对外道路主要承担村庄之间、村庄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村庄内部道路可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类,主要交通性道路一般绕开村庄居住核心,要求道路通行速度较快、畅通及安全;生活性道路可根据与住宅的距离及交通关系,细分为道、路、街等,道路红线可依次递减,设有人行道、路灯和交通安全标志。最重要的是村庄道路规划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地形特点和现有资源。
3)居民点整理以村庄更新为主。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以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和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宏观上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的调整和从微观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内部结构、布局调整的综合措施[12]。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努力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以发掘潜力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不是开发新的土地资源。
村庄更新就是对村庄建成区内部用地和建筑环境作调整,应对村庄内所有建设项目做出相应的规划要求,如建筑项目的规模、退距、容积率、高度、退道路红线距离等,保留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景观、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正进入到一个翻盖住房的新高潮,新农村建设应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农民建适合于居住的新房,就如叶齐茂先生提出的新房应具备完善的与基础设施相连接的室内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把涉及民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道路、给排水、公共卫生、垃圾收集和处理、对土地和环境的保护和提高等作为工作重点。
3 结语
中国的农村有着非常深厚的村落文明,分布情况复杂且量大,这些都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能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个具有当地特色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适合生活居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21/content205958.htm,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EB/OL].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10/28/content788494.htm,2007.
[4]陈 春.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3-7.
[5]申家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41-43.
[6]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29-30.
[7]甄 锋.苏北新农村建设中的给排水问题[J].节能与环保,2010(2):30-32.
[8]张 磊,朱 颜.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对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2010(7):32-37.
[9]梅 钊.中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0(5):62-65.
[10]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覃永晖,吴 晓,王 晶,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8(7):54-55.
[12]杨庆媛,张占录.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3(6):115-119.
[13]张万方.中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简明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