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1)

2013-08-15邵红英田维忠韩晓浪

护理研究 2013年24期
关键词:院校医院高职

邵红英,田维忠,房 兆,胡 敏,韩晓浪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还没有一种可以套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都在探索建立一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其理念、思路、做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地市级职业院校由于当地政府参与、投入的力度不同,院校所处地域、综合实力不同,导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差异很大,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我校地处西部的工业城市,学校是在原市级7所中专的基础上合并而来,经历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正在创建省级示范院校。我校护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自成立以来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目前仍然运行 “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指高职3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1年在临床医院以跟岗实习为主。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临床实习过度集中于后期,导致理论与实践部分脱节;1年临床实习主要由医院护士指导,学校专职教师与临床护士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学校教学与临床教学衔接不顺;近几年各院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存在学生在校期间临床见习机会少,甚至学生在校学习2年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病人;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人文课程欠缺。针对以上问题,改革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护理职业岗位需要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创办能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高职护理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实际,改革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院校融通,医教结合,加强人文,能力递进”为指导,变“2+1”模式为“1.5+1.0+0.5”新模式。

1 构建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所处的地域和自身护理专业的办学实际,在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院校融通,医教结合,加强人文,能力递进”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制定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从的基本理念[1]。

1.1 “院校融通”实现人才共育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基本途径,要使工学结合有效开展,学校与行业(医院)由市政府牵头,学校主要领导负责,与地市卫生局成立市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学校成立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市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及改革。首先学校与医院共同协商制定院校合作章程,建立合作机制,确定成员,明确职责。学校组织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开展对市属及周边二级甲等以上教学、实习医院调研,准确把握临床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国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重新拟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临床护理专家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后,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重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院校融通”的基础上,学校专任教师与医院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交流、交换,促进双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生在学校、医院、学校之间有效地循环,有利于打通学生就业与医院用人的绿色通道。通过市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指导、监督,学校与医院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2]。

1.2 “医教结合”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保证。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跨专业授课;年轻教师居多,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少;课堂教学师资与临床教学师资部分分离;“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以上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护理专业教学质量[3]。只有医教紧密结合,让学校护理教师与医院临床护士融为一体,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实现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医院的工作过程对接,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真实的病人,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改变以往学生只顾操作,忘记沟通的习惯,建立“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1.3 “加强人文”凸显护理专业特色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缺乏爱心、耐心、责任心及不能吃苦等特点,而目前的现状是医患矛盾紧张、激化,“医闹”连绵不断。医学新模式、种种医疗问题及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社区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让学生早下临床,多下临床、反复下临床,从一点一滴做起,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关心爱护每一位病人,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1.4 “能力递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从入学教育开始,第1学期由临床教师带领学生去附属医院实地参观、见习,感知真实的护理岗位、护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态度等;第2学期,以生活护理为切入点,学生分组进入教学医院,协助临床教师参与生活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感受病人的身心需要;第3学期,在学校的实验、实训中心以学生的基本护理技术训练为主线,采用角色互换、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规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利用假期让学生进医院,进一步护患沟通,学会观察病情,搜集信息。第4学期、第5学期让学生参与临床护理全过程,掌握各种护理技术。通过识岗、临岗、协岗、顶岗,有计划、按步骤,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生活护理到护理基本技术、从单一护理技能训练到综合护理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新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构建

2.1 新模式的基本内涵 “1.5+1.0+0.5”新模式指3年教学中在校集中学习1年半,1年在实习医院、社区、保健中心等进行,最后再回学校半年。这种新模式让学生在校先进行1年半的公共、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中间穿插医院见习;进入临床1年,让学生全面参与临床护理全过程,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实现学生从理论单一思维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元化临床思维转化,让学生在给病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潜能的开发与调动;学生再回学校的半年中首先反馈自身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环节,查漏补缺,再把在校学习与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学校结合护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临床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最后让学生完成职业的升华。这一模式理论上充分凸显学校与临床医院两个育人主体,让学校教育与医院工作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工作、再学习交替进行,实现学校护理专业教育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接轨,在校学习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2.2 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1.5+1+0.5”新模式是基于“能力本位”和“学做一体”的教育理念,把两者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护理专业技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工作过程,学做结合,通过“院校融通”,以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在学校和医院中进行学做合一的良性循环。

2.3 新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构建以护理职业能力递增、工作任务难度递增的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职业素养模块(第1学期)、专业基础模块(第2学期)、执业技能模块(第3学期)、专业实践模块(第4学期、第5学期)、执业拓展模块(第6学期)5部分组成,围绕职业能力,选择教学内容。

3 小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1.5+1.0+0.5”新模式推行的政策支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三化”和“四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学习与工作结合、校内实训与实际岗位操作结合、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结合、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结合(即“双证”结合),这是“1.5+1.0+0.5”新模式执行的方法指导;我校护理专业已初步形成高职称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内外并举,专兼职结合,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近百人的专业教学团队,这是“1.5+1.0+0.5”新模式落实的人力资源;护理专业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十多个,护理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是省级重点实验实训基地,拥有1所二级甲等附属综合医院、3所三级甲等教学综合医院和30所实习医院,这是“1.5+1.0+0.5”新模式落实的行业支撑;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和规范化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加大管理执行力度,建立学生回校信息反馈制度,这是“1.5+1.0+0.5”新模式落实的管理体系。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院校融通,医教结合,加强人文,能力递进”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院校融通”要形成长效机制,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障,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医教结合”真正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在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贯穿于整个操作过程中,延伸人性化护理服务,“突出人文”;院校共建考评机制、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良性运转,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1] 张连辉.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4C):1129-1130.

[2] 杨光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89-90.

[3] 盛似春,张明群.“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106-107.

猜你喜欢

院校医院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