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暴发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1)
2013-08-15孟立波洪艳丽
孟立波,洪艳丽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肺炎是由 CP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人群聚集处,如家庭、学校、兵营中易于流行,而介于CP和鹦鹉热衣原体的一种新型衣原体肺炎在医护人员的暴发流行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咽拭子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的一种变异的CP肺炎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旨在寻找相应的干预手段,以避免或减少发病,提高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4日-2009年3月1日我院12例医护人员患病住院治疗,均否认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史;发病前1d~4d均有在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工作史。其中医生7例,护士5例;年龄22岁~37岁(31.0岁±2.5岁);男2例,女10例;5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7例于科内筛查时发现(其中4例在筛查前3d~5d有乏力、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样症状,其余3例无任何不适)。所有病人均无与鸟类、禽类直接接触史。12例病人中发热6例,体温37.4℃~39.2℃,持续3d~5d;咳嗽、咳少量白痰2例;2例于发病第4天出现心悸、气短,当日心肌酶学、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未见异常;1例于发病第4天出现皮疹,未予治疗3d后消退;1例于发病后第3天出现稀水样便,持续2d。12例病人均无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及精神症状;肺部体征均为阴性。发病第7天进行病原学检测衣原体抗体12例均为阳性。CT特征:多发或单发,以小叶为中心阴影和腺泡状结节影3例;以小叶分布的气腔实变4例;磨玻璃样阴影1例,伴有支气管血管束增厚3例;球形影1例;结节影与实变影混合存在3例。经过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12例病人中8例痊愈;4例好转,肺部CT提示病灶未完全吸收,咳嗽、咳痰症状消失。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被隔离观察治疗5d~7d;大环内酯类是最早用于肺炎衣原体感染治疗的药物,也是目前首选的药物[1]。前3例病人开始给予β-内酰胺类联合阿奇霉素治疗2d体温不降,在第3天改用喹诺酮类联合阿奇霉素治疗,24h后体温开始下降,72h降至正常。后9例病人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体温在用药72h内降至正常,疗程7d~10d;咳嗽咳痰症状半个月后消失。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持适当温湿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间断低流量氧气吸入,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协助排痰;予高热量、高蛋白、含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在饮食的烹调中注意色、香、味,应适合病人的口味,少量多餐,禁食生、冷、硬、辛辣的食物[2];加强病房的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3]。
3.2 消毒管理 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空气消毒,开窗通风,增强空气流动[4],避免交叉感染。病房内每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循环空气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地面、床头桌、床栏杆等3次[5],病人使用的体温计、止血带等物品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查体时使用一次性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等诊疗器械实行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6],尽量采用一次性物品。病人床单元用物送洗衣房单独消毒清洗[7]。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戴双层一次性口罩,在诊疗护理后,均应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洗消毒双手。病人接触的物品按感染性医用垃圾处理,严格按传染病消毒隔离标准进行终末处理[8]。
3.3 心理护理 12例病人均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得病,都存在明显的精神负担、心理负荷[9]。院领导协商免费为他们治疗,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护士在为病人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需要比普通病人注入更多的关爱[10];应以更加同情和理解的心态对待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帮助,调节他们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调动病人抵抗疾病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3.4 用药护理 遵医嘱及时准确正确给药,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及不良反应[11]。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静脉输入时均有局部刺激症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输入速度宜慢,一旦出现红肿立即给予30%硫酸镁湿敷[12],或局部贴透明敷料贴,防止静脉炎发生。大环内酯类药物有明显的胃肠道刺激症状,输液应在进餐后,输液过程可进食含碱性的食物,如面包、苏打饼干等[13],对于胃肠道反应明显,出现恶心、呕吐时,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
3.5 高热护理 高热时应采取乙醇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高热持续不退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药物降温退热后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裤、被褥及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因病人高热和大量出汗,导致能量和水分过多消耗,故饮水量应在2 000mL/d以上,多饮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饮料[14],或多吃新鲜水果。
4 讨论
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导致人类肺炎的衣原体有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CP。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有10%是CP所致,CP肺炎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15],人是其唯一宿主。其感染率高、感染范围广,血清流行病调查显示,人类的CP感染是世界普遍性的,与人口密度有正向关系,儿童感染率2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迅速上升,青壮年可达50%~60%[16],因此,除RICU尽量减少陪护和探视人员外,医护人员工作环境也是值得关注的。该病爆发是在冬天,医护人员每日为病房开窗通风,但从没有为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和医护休息室进行开窗通风。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应避免人员聚集,同时也避免聚餐。调查发现该科室每日午餐时是集体聚餐。不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的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内交叉感染等问题就难以避免[17]。在RICU工作的医护人员还要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除在处置车上放手消液,还应放在病人床头桌上、走廊扶手上、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医护人员、病人、家属、陪护等接触病人前后均进行手消毒,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带两层一次性口罩,4h更换1次,污染及时更换,下班前严格做好手卫生后,立即清洗面部、鼻孔、眼睛等,以避免或减少发病,提高生存质量。一旦发病应立即做好呼吸道隔离,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首选大环内酯类联合喹诺酮类药物及时治疗,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1]陈延斌.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3):55-56.
[2]蔡园春,陈小红.甲型H1N1流感114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72-73.
[3]李永梅.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治疗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3):277-278.
[4]安丽,王蕻馨.对甲型H1N1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的管理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7):14-15.
[5]孟立波,魏楠楠,白立红.R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2,26(8A):2104-2105.
[6]杨红雨,肖慧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人救治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2B):3243-3244.
[7]王爱香,牛润花.7例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2C):3332-3333.
[8]杨晓秋,任素琴,宋晓莉,等.发热门诊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0-421.
[9]陈海霞.传染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包头医学,2012,3(2):114-115.
[10]赵书元,王亚丽,裴小红,等.对SARS病人实施温馨护理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89-590.
[11]蹇斯荣,周翠玲,徐殿红,等.重型 H1N1 13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62-63.
[12]陈爱萍,张宁.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5,20(3):37-38.
[13]郭晓燕,郭晓菊,陆斌.儿童支原体肺炎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141.
[14]万彬,陈萍,付莉,等.甲型 H1N1流感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97-998.
[15]倪安平.衣原体的肺部感染[J].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1998,9(21):516-517.
[16]刘红菊,李元桂.肺炎衣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04,23(1):35.
[17]周平.SARS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感染杂志,2004,4(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