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簧圈介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的护理体会

2013-08-15任海燕冯照新范波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任海燕 冯照新 范波胜

1)河南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济源454650 2)河南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焦作454000

200 7-01—2012-07,我科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主要表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及呕吐。入院时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明确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破裂动脉瘤的部位分别为: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6例,颈内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1例。20例患者均由上级医院神经介入专家指导,经DSA检查明确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将弹簧圈依次送入动脉瘤体内,直至达到致密栓塞。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本病为突发疾病,患者及家属对即将进行的介入手术缺乏了解,往往存在恐慌、焦虑、畏惧心理。应配合医师耐心、细致向他们解释本病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潜在风险,使其充分理解,配合治疗顺利进行。(2)术前准备:完善术前各四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四项、输血前四项、肝肾功以及血生化等。双侧腹股沟处备皮,并导尿。术前6 h禁食,术前30 min给予鲁米那、胃复安肌注,并给予尼莫地平微量泵泵入。备齐各种药品,如造影剂、罂粟碱、肝素等。建立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

1.2.2 术中护理(1)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2)配合手术医师进行手术,准确迅速遵医师指示给予各种药物及传递器材,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配合麻醉医师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以及给予各种麻醉辅助用药。

1.2.3 术后护理(1)病情监测:当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正常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护送患者返回科室重症监护病房,继续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心率、氧饱和度以及瞳孔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和呕吐,及时汇报医师处理。注意栓塞后血压可较术前适当升高,还应避免过低导致脑梗死发生。(2)术后用药:停用6-氨基已酸等止血药物,实行“3H”方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疗法防治脑血管痉挛[1],避免脑梗死发生。大量补液促进造影剂尽快排泄。(3)穿刺点护理:密切注意穿刺点出有无出血、瘀斑和血肿发生。本组1例患者术后躁动导致穿刺点出血,及时发现后得到控制。穿刺侧肢体应严格制动12 h,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4)饮食护理:术后清醒患者嘱其进食低盐、低脂和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多饮水。

1.2.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脑出血:此类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有可能再度发生出血,一旦发现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血压迅速升高、心率加快即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和肢体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2]。(2)脑梗死:脑血管痉挛或载瘤动脉损伤均可导致急性脑血栓。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言语和肢体情况。本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言语不清,及时发现后得到迅速诊治后好转。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达到致密栓塞,手术顺利,术中无突发出血病例,术后均随访6~24个月。无再出血病例。

3 小结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比较常见的脑出血性疾病之一。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在各级医院得到广泛开展。护理人员术前要同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将本术式的优缺点详细解释清楚,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积极配合。同时不断完善围术期饮食、病情监测、并发症、康复指导等各项护理措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对于提升护理质量,积极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封硕,李爱民,刘希光,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诊疗27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1):3-5.

[2]苏彦芷.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6):110-111.

猜你喜欢

弹簧圈蛛网膜下腔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