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2013-08-15刘福生李廷碧
刘福生,李廷碧,孙 冲
(广饶县水利局,山东 广饶 257300)
广饶县位于黄河三角洲、东营市的南部,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与沿黄经济带的交汇点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轴线上,当地水资源总量1.57亿m3,人均水资源量318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4m3,仅为全国人均2200m3的14.5%,属于资源严重缺水地区。当前,“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正在加快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这既为解决水的问题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也对水资源保障、水环境质量以及水资源布局和用水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广饶县作为贫水区,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缺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基本情况
1.1 着力完善法规体系,为实施依法管水提供保障
根据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积极配套完善地方政策法规,出台了一批地方规范性文件。2011-02,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通知》,向各乡镇、街道和驻广油田单位下达了用水总量指标,建立区域用水和年度用水相结合的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全县用水总量不突破3亿m3的“红线”。2012-12,县政府又研究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1.2 积极推行计划用水,加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
实行计划用水,落实行业节水和排污定额管理制度,对74家重点用水企业根据产业定额核定用水量,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并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指导企业节约用水。推行计量取水,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监控水平,2011年县财政投资350万元建设了取水计量信息化监控中心,为13家重点用水企业安装取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100套,2012年又投资300万元为125家用水企业安装取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150套,全县非农业用水自动化、实时监控率达到70%以上,实现了“一井一表、准确计量、实时监控、远程测报”的目标。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依法实施水资源论证前置。对城区自备井进行集中清理、集中管理,控制自备井数量,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取水的,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2012年共组织水资源论证审查140份,否决了3个不符合用水及选址要求的项目。
1.3 依法征收水利规费,加快建立水价调控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到位率,做到应收尽收,探索建立了上门交费、透明收费、县乡联征制度,逐步向税收模式转变。2002—2012年,累计征收水资源费、河道维护费1.72亿元,为水利建设和依法管水提供了资金支持。适时提高供水价格,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城区自来水经过两次调整,由1.94元/m3提高到2.9元/m3,并针对不同行业和用途实行阶梯水价。农村集中供水自2012-04起,对居民生活用水由1.5元/m3调整到1.8元/m3,对生产经营用水按0.8元/m3加收水资源费。通过依法收费和适时调整城乡供水价格,发挥水价的杠杆调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1.4 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建立水资源高效配置体系
以加快推进北水南调引水补源工程为重点,积极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经过多年开发治理,投资4.6亿元实施了蓄水能力达1200万m3的北水南调孙武湖引水补源蓄水工程;投资1.15亿元对麻湾总干、二干十二支、二干渠、三干渠、大寨沟等63km骨干渠道进行了衬砌改造;实施了小清河、支脉河、淄河、预备河“四河贯通”,建成平原水库及拦河闸坝11处、提水泵站104座,全县蓄水能力达到6000万m3。积极鼓励发展低耗水型工业,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和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县城区逐步关闭自备水源井,实行集中统一供水。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5处,政府投资建设的供水主管道覆盖到全县553个村,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全县水资源配置体系日趋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在缓解工农业缺水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地位更加突出。
2 存在问题
2.1 全社会缺乏用水忧患意识
工农业用水方式粗放,且用水量60%以上采用地下水;农业用水量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且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城镇排水管网和中水回用设施不配套,居民生活用水回收再利用率较低。同时,对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培养全社会良好的用水习惯。
2.2 过度开采地下水问题仍存在
长期以来,工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存在超标、过量用水行为,无序开采地下水的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现有自备井7800眼。其中:浅层地下水井7120眼,年开采地下水6820万m3;深层淡水井680眼,年开采地下水4500万m3。随着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浅层地下水位和深层地下水位分别以年均0.56m、1.52m的速度下降,在县城区、大王、稻庄、经济开发区等工业聚集区形成100.2km2的漏斗区,加剧了咸水南侵。
2.3 饮水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目前,广饶县饮用水水源类型均为地下水,其中,集中式供水取水量310万m3,分散式供水取水量220万m3。由于监管、回收、处理机制不健全,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偷排偷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表水甚至地下水质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居民日常生活中各类废旧电器不能分类回收,不仅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面源污染,长期以往极易引发地下水质串层污染。
2.4 水资源管护体系不够完善
水资源配套工程存在投入不足、重建轻管、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部分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权责利不明确,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填埋堵截,处于“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水资源管护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存在管理分割、职能交叉、责权不清等问题,部门协作配合不够、执法监管存有盲点,亟需建立综合管理和执法的联动机制。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统一监管和有效保护。
3 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
坚持把水资源保护纳入各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落实刚性的措施和办法,广辟舆论渠道,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切实加强对依法治水、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引导,及时向社会公布水资源现状,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节约用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2 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
坚持把水资源论证列入项目建设审批的前置条件,凡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需要取水或增加用水的,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一律不予立项。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用水企业依据产业定额核定用水量,下达年度用水计划,严格监督落实,从源头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对生产企业及经营性行业自备井问题,在具备供应水源、配套管网等保障条件后,彻底予以关停,实现工业用水由地下水向地表水的转换,确保优质地下水主要用于保障生活用水。
3.3 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
工业节水方面,重点通过建立节水组织和节水制度,督促企业进行节水技改,推广循环用水。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的净化循环利用率,尤其对用水量大、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支持并鼓励使用回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节水方面,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定期组织对乡村排灌沟渠进行疏浚,完善防渗渠系配套,鼓励集雨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居民节水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区开发,坚持节水设施规划前置,推行强制节水措施,遏制生活用水浪费现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居民购买使用新型节水器材。配套完善乡镇污水管网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与工农业污水管网连接,实现各类排污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3.4 探索建立水价市场调节机制
目前,广饶县用水价格还不够科学合理,工农业用水之间、用水大户和居民用水之间,在水价界定上差别过小,起不到引导激励作用。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对水价进行调整,通过制定不同用途、不同行业的供水价格,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调控用水,推动用水工作的科学化、市场化。同时,对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费和污水处理费等相关规费,加大工作力度,足额征收到位,督促涉水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落实节水、治水措施。
3.5 利用工程措施引水补源和生态修复
坚持从涵养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入手,紧紧抓住各级水利改革和黄蓝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淄河水库南接北延、滨海新区蓄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南水北调出水口及引水灌渠等工程设施,不断扩大水资源调蓄利用和涵养能力。积极组织规划论证经济开发区水库,维护管理好高店、南堤水库工程设施,更好地发挥区域用水补给作用。
3.6 建立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科学体系
坚持“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严格管理、科学调配”的原则,抓紧对水资源利用现状搞好调查摸底,科学进行论证分析,加快制定以供定需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探索建立水资源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责任机制,坚持把用水总量、综合效率和污染容量控制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水资源保护“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制度,以刚性约束保护水资源。加快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水利、环保、城市管理等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综合管理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任务,形成监管合力。探索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通过公开投诉方式、完善奖励办法等措施,积极调动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上下协调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