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划在线

2013-08-15

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宜居换乘

“十二五”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出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公布。该《规划》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按照《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十二五”时期,将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同时,将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中国建设报 2013-04-18

国家发改委出台指导意见客运枢纽力争零距离换乘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客运枢纽提出了“零距离换乘”的要求。指导意见要求,42个节点城市的政府组织编

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进行审批),用于指导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在发展任务上,《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以客运为主的枢纽一体化衔接。根据城市空间形态、旅客出行等特征,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客运枢纽。

按照“零距离换乘”的要求,将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等设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紧密衔接,建立主要单体枢纽之间的快速直接连接,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鼓励采取开放式、立体化方式建设枢纽,尽可能实现同站换乘,优化换乘流程,缩短换乘距离。

人民日报 2013-04-03

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正式启动 工作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功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这项工作由此全面启动。

《通知》指出:美丽宜居小镇是指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建制镇。美丽宜居村庄是指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是村镇建设的综合性示范,体现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要求,展示我国村镇与大自然的融合美,创造村镇居民的幸福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和地区特色,凝聚符合村镇实际的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和优秀技术,代表我国村镇建设的方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每年组织一次示范申报,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居民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将具备示范条件的镇和村庄列入中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并予以公布。

中国建设报 2013-03-22

上海首次发布的土地整治规划提出四大目标和五项任务

日前,《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 ~ 2015年)》经国土资源部审核通过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实施。这是上海市首次发布实施的市级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制定了“145”土地整治战略,即坚持“以综合型土地整治推进上海转型发展”为战略导向;聚焦“增加耕地数量”、“提高集约水平”、“完善生态网络”、“优化空间形态”四大战略目标;确定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积极推进多功能农地整治,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48万亩;二是分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在集建区内和集建区外分别以“城市化推进型”和“乡村更新型”农村居民点整治为主推模式,实现“分区+分类”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态势;三是积极开展集中建设区外低效工业用地整治,重点推动高污染、高耗能、低效利用、开工不足的小型独立工业点及生态网络控制线内的零星工业用地搬迁复垦;四是创新性探索市地整治,开展城市郊区城中村改造,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切实改善城区环境品质;五是合理有序推进滩涂圈围开发,贯彻“兼顾利用与保护,兼顾前期开发与后期管护”和“支撑城市发展用地需求,支撑城市外围生态空间”方针。

《规划》同时明确了“5区19片”土地整治重点区域、6类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21个土地整治重点项目,以保障目标任务的实现。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3-03-15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出炉上海人均文化服务全国最好

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主持的《2012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于近日出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总量排在前3位的是:广东、江苏、浙江,依然和去年一样;人均排在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

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人均),以及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和人均)、公共文化活动(人均)、公共文化队伍(人均)、公共文化享受(人均)、人均文化事业费等多个指数中均排名第一,显示了上海市民所享受到的人均公共文化服务都高于其他省市,但在公共文化机构(总量和人均)方面则分别排在第26、27位,这是上海明显的“短板”,说明上海在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艺术表演团体和场馆等机构数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介绍,许多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总量少、比重低,而且群众最直接感受到的人均文化事业费也大都明显偏低,在这方面政府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可喜的是,各省市在投入上有明显的进步。

新民晚报 2013-04-25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宜居换乘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宜居大化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宜居星球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