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因分析及预防

2013-08-15李鹏强邱会斌仇振巍周艳宏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脑室冲洗血肿

李鹏强 邱会斌 仇振巍 周艳宏

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外科 安阳45500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重、常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由于为非直视下手术,止血效果不甚理想,若发生再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增高。2007-01—2012-06,我科对189例HICH患者行血肿微创穿刺术,其中22例再出血,现将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9例患者中男114例,女75例;年龄37~78岁,平均58.7岁。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饶明俐[1]关于HICH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病史:1~32年,平均8.3年。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6~29 h,平均14.2 h,<6 h 27例,6 h~24 h 122例,24~72 h 35例,>72 h 5例。血肿部位及出血量:基底节区出血127例,大脑皮质35例,小脑出血27例,其中破入脑室者43例。按多田公式[2]计算式(T=π/6×长径×短径×血肿层数)计算,血肿量34~124 mL,其中>100 mL 7例,平均47.9 mL。

1.2 治疗方法[3]在CT引导下,以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中心为靶点,并用龙胆紫在测出头皮穿刺点进行标记。算出穿刺点与血肿中心的距离,选择与穿刺点到血肿中心等距离的YL一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将患者置于合适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头皮局部浸润麻醉。与矢状面垂直进针,电钻带动穿刺针穿透颅骨及硬脑膜后停钻,去除针芯钻头,换塑料针芯缓慢推进至血肿腔,取出塑料针芯,旋紧针盖。从侧管用注射器边旋转边进行抽吸,随即有暗红色陈旧性血液抽出。首次抽吸量30%~50%。换针型粉碎器冲洗,用冲洗液按等量置换原则冲洗,冲洗至冲洗液清亮,注入血肿液化剂,视病情变化2~4 h后开放引流管。然后继续重复上述过程,冲洗时必须严格遵循“等量置换”的原则。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分别在第1、3、5天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头颅CT,血肿大部分吸收排出,拔除引流管。

1.3 再出血的诊断依据 病情再次加重,血压升高,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双侧瞳孔由等大变为不等大,引流管中出现新鲜血或复查颅脑CT显示原出血部位有新的出血灶。

2 结果

2.1 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89例患者中有22例(11.6%)术后出现再出血,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3~76岁,平均60.3岁。

2.2 术后再出血原因 全部位于原出血部位,其中6 h内手术的27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再出血,术后血压升高致再出血7例,首次抽吸量>60%致再出血4例,抽吸负压过大致再出血2例,穿刺道出血1例。

2.3 术后再出血治疗及预后 再次手术15例,保守治疗4例,放弃治疗3例。按GCS评分评价治疗结果,恢复良好7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

3 讨论

3.1 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3.1.1 不可控制因素(1)血管因素:HICH患者脑动脉末梢支上有许多粟粒状微型动脉瘤[4],这些微动脉瘤是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可破裂出血。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周围脑组织逐渐水肿,脆硬的小动脉受到推移牵拉,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微创清除术后,颅内压下降,微动脉瘤周围失去了原有脑组织的支撑作用,致使微动脉瘤内外压力相对失平衡状态,又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2)患者血肿形态及部位:文献报道[5],血肿形态不规则者再出血发生率高。类圆形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再出血几率少,外囊部位不易再出血,而内囊部位或丘脑血肿有较高的再出血性,可能与血肿极易破入脑室或局部有较大的顺应性,相应增大了局部压力梯度有关。(3)患者年龄: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脑出血出血停止原因不同。高龄患者以血管因素为主,低龄患者是颅内血肿的填塞效应、血小板的凝集及血凝块的堵塞为主。故低龄患者术后,由于失去血肿的填塞效应及血凝块的堵塞,极易再次出血[5]。

3.1.2 可控制因素(1)手术时机:HICH超早期手术是发病后6 h内手术,早期手术是在发病后6~24 h内手术,延迟手术则是指在发病后1~3 d手术。HICH后6 h内手术再出血发生率高,6~24 h有部分患者再出血,24 h后很少再出血,72 h后基本无再出血发生。本组6 h内手术27例,再出血6例,再出血发生率22.2%。这与HICH 6 h内出血尚未完全停止有关。6 h内手术易再出血,风险很大,一般应在发病6 h后手术为宜。但若出血量大,脑疝形成危及生命,必须尽早手术治疗。(2)穿刺部位:穿刺部位与再出血有明显关联性,穿刺针位于血肿中心再出血少,而位于血肿边缘再出血多。这可能与损伤血管壁有关。定位不准确则不能有效清除血肿,同时增加损伤颅内微小血管的机会,穿刺道出血可能性也增高。所以,术前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点,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的走行,可有效减少穿刺损伤[6]。(3)首次抽吸量负压大小:出血后病灶区形成液态、半固态、固态3种物理形态,前两者占30%~50%[7]。首次抽吸出血肿量的30%~50%即可。抽吸过快,导致血肿腔内压力短时间内下降过快,原出血动脉失去血肿依托可诱发再出血;另外,抽吸负压不能过大,一般相当于5 mL注射器针栓拉空0.5~1.0 mL即可,间断抽吸。否则,可出现血肿腔内压力骤然下降而诱发再出血。(4)围手术期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控制不良是HICH再发的危险因素[8]。本组20例再出血患者中有6例是血压高造成的,血压控制在安全水平非常重要,应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50~160/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也不宜过低,以免造成脑供血不足。(5)拔管时机:术后24 h后根据患者病情复查CT以了解颅内血肿情况,调整穿刺针深度以利于引流,并根据血肿剩余量多少决定是否继续应用尿激酶。当头颅CT检查显示血肿量清除已达75%或血肿剩余量<15~20 mL时可拔管。另外还要观察脑室膨胀情况,适时留管、闭管,待压闭脑室回复到正常至少2/3,以免因血肿清除速度和脑室膨胀速度不一致,导致临近血肿腔内局部压力低而再出血[9]。

3.2 再出血处理及预防措施

3.2.1 再出血后处理HICH患者微创穿刺术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况、生命体征以及瞳孔变化。同时注意微创引流管引流液形状及引流量。如有病情变化,及时行头颅CT复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再出血,根据出血量多少及有无占位效应,采用保守治疗或再次手术治疗。如为保守治疗,则需定时再次复查头颅CT。

3.2.1 再出血预防措施 术前行头颅CT确定穿刺部位,选取血肿中央稍偏下方,以利于术后血肿引流。术中首次抽吸量为血肿30%~50%,缓慢抽吸,严格生理盐水“等量置换”,从而保持颅内压相对平稳。术后注意患者血压情况及变化,保持血压150~160/90~100 mm Hg左右,防止过高易致再出血发生,过低不利于脑灌注。另外年龄<60岁、血肿形态不规则者再出血发生率高,术前应予充分重视。HICH手术时机应在6 h以后,但部分危重患者,则情况许可下尽早(6 h内)手术。

[1]饶明俐,林世和.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4-58.

[2]多田明,久田欣一,韩木尚,等.CTにょる腦內血腫量の測定[J].腦神經外科,1981,9:251.

[3]胡长林,吕涌涛.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87.

[4]刘承基.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43-245.

[5]严国山,向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14);31.

[6]王宝华,于国平.不同微创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51.

[7]冯铁桥.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4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1):65.

[8]李晓雪,李治华,郭爱玲,等.高血压脑出血再发生的危险因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 057-1 058.

[9]王彩平.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14):3 855-3 856.

猜你喜欢

脑室冲洗血肿
鼻腔需要冲洗吗?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Notice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on Sleep Medicine & Reelection of the Third Board of Directors of Sleep Medicine Specialty Committee,WFCMS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不同冲洗剂对桩道玷污层清除能力的体外研究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邦鼻净鼻腔冲洗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